甘鵬飛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在當今全球化、互聯網+時代,隨著人際交往的顯著擴大,帶來了多元價值觀的交融。意識形態的多元化,給正在成長中的大學生造成了許多問題,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產生很大的影響。大學生入校后第一門思想課就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該課程可以幫助剛進入大學的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體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可見,為了提高“基礎”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大學生關心的問題切入,結合教材內容,構建問題式專題教學是“基礎”課教學改革的研究和探索路徑。
目前,學術界對于大學生問題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的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探索,取得了頗豐的成果。主要關注大學生的個人特性,強調在課堂中有針對性進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將課堂融入大學生生活當中;強調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引領;還有分析問題式專題化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需要,從而提出其設計要考慮全體學生,還有注意問題的針對性,但是這種問題式專題化雖然有優勢,但也容易造成割裂教材體系、弱化師生交流、導致教師貽笑大方等負面影響。
學者們對大學生問題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結合的教學改革研究,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但針對應用型大學學生如何融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則很少涉及。應用型大學學生,尤其是依靠母體大學辦學的獨立學院,其定位為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在今天社會分工日益復雜、專業更精深和細化環境下學習一系列相關技能,將面臨更大壓力、未來就業有更多雇傭者和被雇傭者關系更加緊張,他們比其他研究型大學學生面臨更多難點、熱點問題。因而構建“基礎”課問題專題式教學,將更貼近應用型大學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學也更有針對性,更能吸引學生,進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種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現實的人,不是抽象的人,強調“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1]社會存在決定意識,而不是意識決定社會存在,這是唯物主義區別于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依照唯物主義理論,社會存在發生了變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也應相應地發生改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應該圍繞時代主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功能。如在革命年代,毛澤東就曾說過,“應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2]這說明,理論聯系實際,有問題意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學者陳秉公把近30來年學者們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論述歸納為“十論”,包括意識形態論、價值主導論、人學的目的論、人的社會化論、掌握群眾論等[3],學者們立論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現實存在問題為導向,通過實踐來實現其內在價值和外在功能。因此,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問題式專題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內在要求。
教材體系是教學體系的依據,教學體系是支撐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關鍵環節。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有創造性創新設計的實踐過程[3]。此外還要考慮到國家、社會和個人現實下的統一,從而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利用創新性教育方法和手段,對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并提出實踐解決方案。可見,構建問題式專題教學內容是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內在要求。
1.以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問題為切入視角,設計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專題教學,更能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我們的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需求,實現中共中央16號文所提出的“努力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導人,又要關注人、幫助人的目標要求。”
在設計專題時,首先進行應用型大學學生關注熱點問題問卷調查,調研結果分析,大一的同學更加關注的是自身的問題,大二、大三的同學逐漸關注與專業相關的問題,大四、大五的同學還關注相關的法律問題[4]。據此,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以下三大專題教學。
2.“應用型大學學生自我成長”專題教學。“應用型大學學生自我成長”專題,以大學新生在思想、學習生活中問題為導向,設計以促進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為目標的專題教學。應用型大學學生,尤其是獨立學院學生,作為新一代工業一線從業人員骨干,在加強信仰信念教育的同時,還要結合行業實際,進一步加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努力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5]。因此,該專題可設計三個分專題,包括: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建設;職業道德準則。
3.“大國工匠人文素質技能”專題教學。針對當前我國資方和勞方關系緊張,糾紛頻發并呈逐年上升趨勢,對正常社會秩序和社會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的現狀,構建學生“人文工匠技能”專題教學是呼應現實訴求。“人文工匠技能”是對一線生產人員除掌握專業知識以外必備的能力要求,還要求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職業服務態度、善于與人溝通、較強工作管理及心理適應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風險危機化解能力等。目前我國現行培養體制大多專注于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培養,而對專業外的人文工匠能力培養普遍不夠重視。專題教學目標是為了提高學生人文工匠精神,推進人文工匠研究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和思想教育實效性的目的[5]。該專題還按實際情況分四個分專題,擬包括:工匠精神與職業化;核心溝通技能;解釋問題的人文性技巧;匯報總結的技能。采用教學方法方式采用體驗式、參與式、講座式等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通過理論講解、小組討論、經驗分享、案例分析、角色體驗、錄像回放點評、SOAP教學、視頻教學及溝通技能實訓等創新模式進行。
關于應用型大學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三大問題式專題教學設計,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生學習動力,更有利于提高課程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促進教師科研與教學相長。
1.問題式專題教學是以學生關注的問題為導向,包括自身成長中遇到的問題、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未來就業與專業相關的問題等等,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注重教學成果,采用以學生為主、教材為輔的教學方式。如在講授“大國工匠人文素質技能”專題教學中,關于如何運用人文技能去收集、結束語中國大國工匠精神,解釋大國工匠的教學內容就非常感興趣,學生在課前主動去圖書館或網上查找許多相關資料,課堂中學生通過分小組進行角色扮演與討論,課后學生再進行深度的研討,學生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得到良好的反饋。
應用型大學學生的問題式專題教學是從教材體系轉向教學體系的重要途徑,突破傳統的按教材章節順序教學方式,教師按課程內容和內在邏輯關系重組和整合教學內容,這就需要圍繞著授課對象進行確定主題內容,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教學規律,根據不同階段學生所關注問題的側重點不同而設計不同主題,突出主題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應用型大學學生的問題式主題教學就是對于應用型大學的學生最為關注的問題結合教學理論內容進行設計主題。這樣的主題設計具有現實性和時代性,既豐富了課堂的教學模式,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側面提高學生自我掌握知識以及實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問題式專題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師科研與教學相長。教師在進行問題式專題教學活動過程中,既要研究學生又要研究教材,還需研究最新專業前沿成果。首先要調查研究授課對象特點、以及他們所關注的重點、熱點問題;其次,需要對教學內容及相關理論進行研究,凝練和深化教學內容;同時要吸收最新學科研究前沿成果。這些均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并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內容中,達到科研促進教學,發揮教師自身的特長。相應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所需各個環節的研究,以及與學生交流研討,也會促進教師科研,最終達到教研相長。
總而言之,通過對應用型大學的學生調研,收集學生成長中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并結合學生作為未來一線產業工人需要的職業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技能,設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問題專題式教學探索與實踐,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創新嘗試,也是應用型大學學生的現實需求,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觀念,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