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兵
(鄂州市梁子湖區宅俊中學 湖北省鄂州市 436062)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全面實行,初中生物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也要迎合教育發展潮流,不斷嘗試教學創新和改進,用貼近學生需求的方式,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生物學科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而想要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教師則應該發揮學科特色,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和熱情,以興趣為驅動力構建高效課堂,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夯實基礎。
生物屬于一門自然學科,通過系統性的學習為學生揭示生物的奧妙和起源,而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生物學科的重要性和作用性也容易凸顯,并且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生物學科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趣味,琳瑯滿目的實驗設備和儀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知識,并且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不斷更新學生對自然的認知[1]。因此,教師在激發學生興趣中,要注重強調生物學科的特點,促使學生嘗試使用科學語言認知和了解世界。
例如在學習“人類的起源與發展”這一內容中,教師可為學生講述進化論和神創論兩種觀點,激發學生對本節內容的興趣,通過介紹古猿與人類的關系,促使學生更為清晰地認知進化論。同時,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教師還可以講述一些關于人類起源的小故事和小傳說,增加課堂的生動性,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
實驗是生物學科的關鍵組成部分,很多知識點都需要通過實驗證明,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要充分發揮實驗的價值和作用,通過實驗激發學生興趣[2]。同時,教師在應用生物實驗中,還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引導學生用生物實驗解釋現象、探尋真理。
例如在組織開展“洋蔥表皮實驗”中,教師在實驗開始之前,可以將實驗步驟交給學生,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掌握實驗步驟,將實驗準備工作交由學生自主完成。這一實驗涉及的實驗器材較多,例如刀片、吸水紙、紗布、碘酒、鑷子、蓋玻片、載玻片以及顯微鏡等。在學生做好實驗準備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顯微鏡完成洋蔥表皮觀察,讓學生感受到生物的神奇與奧妙。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將實驗交給學生獨立完成,不僅可以通過動手實際操作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學科的魅力,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生物學科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很多知識內容都來源于隨處可見的現實生活中,教師在激發學生興趣中,要注重貼近現實生活,拉近生活和生物學科的距離,促使學生充滿興趣的參與到課堂中。同時,教師還要充分挖掘教材蘊含的生活元素,以生活為載體完成知識傳授,幫助學生更快速地掌握和理解所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細胞液”這一知識點中,這一概念較為抽象,如果單純地通過理論講解,學生難以充分領悟,教師可結合生活現象進行知識點傳授。教師可將一個西瓜帶到課堂上,然后邀請學生用刀將西瓜切開,可發現大量的西瓜汁流出來,而這些西瓜汁就是細胞液。通過引入生活現象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進而完成知識的深度理解,激發學生參與生物課堂的興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已經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實現了廣泛應用,改變了當代人們的生活以及學習習慣。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扮演的角色也更加重視和關鍵。[3]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結合教學內容融入信息技術,讓抽象而復雜的知識直觀化、簡單化,帶給學生多種感官體驗,讓學生愛上生物課堂。
例如在學習“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這一知識點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綠色植物呼吸的動畫,通過直觀的動畫展示,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進而形成直觀而深刻的認知;又例如在學習“種子的萌發”這一知識點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快速展示種子萌發的整個過程,學生在觀看中能夠對大自然產生敬畏之心,并且掌握種子萌發過程。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入,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模式不斷應用,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擇不同的信息化教學模式,能夠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與學生的頻繁互動完成知識傳授,根據互動中學生的表現和困惑,臨時調整課堂內容,幫助學生加深對重點知識的印象,進而更加快速地掌握知識[4]。因此,教師要注重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不僅可以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還能夠活躍課堂氛圍。
例如在學習“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這一知識點中,教師要先為學生講解“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在學生對概念形成初步認知后,教師可提出一些行為,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如繁殖行為、進食行為、防御行為等。在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中,能夠讓學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參與到課堂中,對知識充滿興趣。
總而言之,現代初中學生的個性更加鮮明,興趣是吸引學生投入到課堂中的重要動力,生物作為初中義務教育的基礎性學科,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需求,通過各種有效途徑激發學生興趣,提升課堂的鮮活性和生動性,讓學生充滿興趣的狀態下掌握生物知識,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為學生未來的發展與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