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儒
(東營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東營 257091)
近年來,在教育工作中,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基因、紅色文化資源已成為“立德樹人”教育資源中的重要內容。隨著課程思政建設的逐步推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不僅需要依托專業課程深挖思政元素,還應結合地方發展實際,從地方紅色文化中汲取力量,豐富課程思政元素,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與高職院?!傲⒌聵淙恕钡挠四繕讼嗳诤?,形成課程思政與高職院校、地方紅色文化發展的合力。基于此,本文嘗試立足東營市紅色文化資源現狀,從課程思政角度入手,探索東營市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充分發掘東營市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與德育功能,以期尋求加強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途徑,進一步深入推進高職院校立德樹人這一育人根本任務。
山東省東營市是華東地區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革命老區,現今,東營市的紅色文化資源仍熠熠生輝,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紅色文化的傳人。尤其是廣饒縣大王鎮的延集村和劉集村,這里的村民不僅積極入黨,紅心向黨,而且成立了山東省內第一個農村基層黨支部。為獻禮黨的一百周年,廣饒縣重建了《共產黨宣言》陳列館,圍繞著劉集村珍藏的陳望道譯本《共產黨宣言》,用高科技手段展示國家一級文物——宣言起草、翻譯、留存的艱苦過程,構建了綜合性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同時,抗日戰爭以來,東營市形成了以“軍墾”“農墾”為核心特色的紅色革命文化,不僅為華東地區抗日游擊戰爭提供了有力支援,還是魯東南抗日戰爭的重要根據地。由此可見,東營市紅色文化是東營文化的精髓,其傳承的紅色基因中富有無私奉獻、愛黨愛國的高尚品格,是無數東營人民用生命代價換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對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現代青年無疑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其蘊含的紅色內涵亦能為東營地區發展“鑄魂”“塑形”。
從東營市紅色文化的價值上看,其具有德育價值、歷史價值、政治價值,在東營市紅色文化的傳播實踐中,能夠實現其德育及意識形態功能[1]。一方面,東營市紅色文化資源經過充分發掘與利用,與學校德育、美育相結合,能夠成為東營市學校德育的載體和有效依托,有助于學校德育理論和實踐教育的實現,在堅定理想信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東營市紅色文化代表著歷史的發展歷程,其不僅具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特質,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發展的表征。東營市紅色文化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體現,詮釋著中國紅色文化的民族特色內涵,具備紅色文化教育、引導和示范等育人功能,起到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的“鑄魂”作用,為推動東營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高等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始終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關心的重要課題。高等教育必須德育先行,育人先育德,“立德樹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罢n程思政”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課堂教學改革方式。通過在高等教育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以期創新協同育人新模式。
2020年、2021年,全國各高校開始全面推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知識傳授為基礎,以思政元素為導向的課程思政已成為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關鍵所在。高等職業教育也在大力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開展,統籌推進課程育人的進度,著力追求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有機統一的育人成效。
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體系,是協同實踐立德樹人的必然要求。“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文化育人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切入點與抓手。立德樹人的根本在于將人文素養與精神行之有效地內化為高職學生的價值追求。
地處東營市這一革命資源豐富的高職院校,無不深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地方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融合,在推進地方區域特色文化發展的同時,更能推動多方協同育人,進而探索構建具有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特色并成效顯著的育人體系,這也是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
東營市擁有內涵與價值都豐富深刻的紅色文化資源,是山東省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陣地,東營市紅色文化資源具有與紅色文化相一致的內容體系,集人物、事件、物態和精神于一體,簡要概括為“人、事、物、魂”。東營紅色文化資源區域特色鮮明,縱觀東營市內所屬的高等院校,主要包括東營職業學院、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東營技師學院等中職、高職院校,這些高校無疑是東營市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主力軍,從這些富有特色、具有差異性的紅色文化資源能夠挖掘出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為東營市地方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更多可能性。事實上,從教學實踐與調查研究中可知,很多高校及教師并未開始將東營市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進行融合,甚至課程思政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這種現狀急需改變,而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所謂“課程思政”,其根本在于通過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進而改革課堂教學形式。地方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離不開專業課程本身,更需要創新現有課程思政的運行平臺、有效載體,營造地方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的濃厚氛圍。
毫無疑問,課程思政是為培養、提高專業人才的品德素養服務,這意味著課程思政建設應以專業為基石進行設計。課程思政離不開思政元素,而豐富的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為課程思政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素材。在高職院校建設課程思政過程中,必須以專業為基石,從東營市紅色文化資源中選取適當的素材,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思政素材與課程有機融合才能夠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效果。以東營職業學院為例,在設計大學語文這門公共課的課程思政教學中,應與學生專業緊密結合,會計專業學生的大學語文設計必須以會計專業為基石,將東營市紅色文化資源中的寶貴精神價值、文化內蘊、愛國情懷、革命意識等等思政元素融入學生能力培養協同發展中去,最終實現“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課程思政目標。
課程思政,顧名思義,課程是其建設的核心與載體。從理論視角設計具體課程,必須要深入課程之中去挖掘東營市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中的紅色基因,實現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與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載體、教學評價的“四位”融合,以此提煉紅色基因傳承的思政內涵。例如,會計專業的課程經濟法,提取法律文化中蘊含的紅色印記,并將其轉變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思政元素融入課程之中,實現課程思政的“立德樹人”目標。
近年來,信息化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已成為共識,教師可以借助云課堂、超星等平臺,挖掘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與功能,發揮平臺在課堂教學育人中的突出作用,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浸潤融合到平臺之中,搭建紅色文化傳播平臺,讓紅色文化“上網”開辟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將比較典型的東營市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學生喜愛的網絡資源,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體驗[2]。
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要與院校“立德樹人”教育結合起來,開展有效活動無疑是一條值得嘗試的路徑。高職院??梢杂嗅槍π缘亻_展東營市紅色文化基因傳承的社團、實踐、社會活動,可以圍繞現有東營市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景區、紀念館組織道德養成等教育活動。例如,選取劉集旅游景區、《共產黨宣言》陳列館、渤海墾區革命紀念館、中央劉集支部舊址、黃河口革命烈士陵園、廣饒烈士陵園等作為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讓學生在參觀實踐中感受東營人民奮斗的成就和感人事跡,將民族情感轉化為愛國行為,通過有力措施促進紅色文化在青少年群體的傳播。同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東營紅色文化的元素,整合校內外紅色教育資源,以紅色文化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喚起學生的區域文化認同,使學生在各發展階段都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與感染,增強教育的人文內涵,激勵學生繼承優秀紅色傳統文化。再者,學校團、黨組織要成為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基地,借助紅色文化培養領導干部和做好學校團、黨建工作。
總之,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還有很多可以探索的空間,需要研究者們在未來教育實踐中去摸索嘗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