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泰山科技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 山東泰安 271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政治素養與法治觀念的重任。當前,在多元文化思潮影響下,高校學生的思政學習需求正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等主要特點。因此,我們既要立足思政課教學實際,在教學中彰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注重挖掘紅色資源的時代價值與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方式與行為方式,更好地培育他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其理想信念[1]。對此,本文探討了如何將紅色資源運用到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以期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與水平,培養高素質人才,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也是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支柱。當前,愛國主義已經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使命緊密結合了起來。而紅色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資源,也是我黨在爭取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的歷史潮流中,對祖國熱愛之情的具體詮釋,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精神、革命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效融合。熱愛祖國、自強不息、愛好和平等愛國主義精神是紅色資源的具體表現。正是在這些精神的感召下,才塑造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前輩的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精神與品德[2]。而挖掘紅色資源中的精神內涵,進而借助思想政治理論課,影響并感染學生,這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堅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有很大促進作用。
作為我們黨在長期革命與實踐中積累的優質資源,紅色資源不僅承載著我們黨堅定不移的理想與信念,其中每一處文物、革命遺跡也都彰顯了革命前輩崇高的理想與信念,凸顯著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懷。這是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有效教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要充分運用極具教育意義的紅色資源,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教學渠道,培養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讓他們在紅色資源中汲取營養與能量,向革命前輩學習,進而激發他們的創造精神、進取精神,使其更明確自己肩上的責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奮斗與努力。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與歷史實踐中不斷積淀而形成的一種先進文化成果,其中蘊含著極強的道德教育內涵,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體現了革命先烈的道德情操。它是當前我國社會的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更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理論政治和學習的榜樣與典范。在思政理論教學中引入紅色資源,挖掘其中的道德教育元素,武裝學生的頭腦,促使學生形成堅持真理、追求真理、誠實守信、不怕困難、奮勇向前等的品格[3],有利于塑造學生的精神品質。
站在客觀角度來說,紅色資源是在特定的革命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及其載體。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精神文明的雛形。而革命戰爭年代所形成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是對當時特定年代的真實反映。其背靠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隨著時間的流逝,紅色革命精神與文化,雖然在現代社會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年代背景的固有差異,導致其在與當前的社會生活進行有效融合時,往往存在一定的生硬感與距離感。 對于“00后”學生群體,很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在特殊年代涌現出的革命英雄以及他們感人至深的事跡、反映的精神等都具有一定的英雄色彩主義。特別是對于其中一些革命英雄,他們身上所承載的形象精神被不斷提高,導致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往往是一種近乎完美的形象。久而久之,革命英雄也逐漸被塑造成了具有崇高品質、完美道德、高尚人格的“完人”,似乎這樣的人物脫離生活、脫離群眾、脫離實際,讓學生感覺難以企及。而在現實生活中,也很難找到該類人物的模型。久而久之,學生在潛意識中形成了紅色革命精神以及革命英雄“遙遠、假、大、空”等的印象,導致紅色資源在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過程中,給學生增加了距離感。學生面對的好像是觸摸不到的人物,而這樣一來,脫離生活實際的教育內容,很難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差距過大,讓學生感覺怎樣努力都不可能達到,顯然,這也異化了紅色資源在思政教育中的實際作用。
根據調查研究顯示,人們在接受信息時,視覺與聽覺對信息的接收程度較高。而教師在利用紅色資源進行思政教育時也基于這一特性,很多時候教師通過讓學生觀看紅色影片,參觀革命紀念館等各種基于調動視覺、感官的行為,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但是缺乏立體化、綜合性的教育成效。加之各教師對紅色資源的開發模式與利用模式往往較為雷同,這樣一來,在面對千篇一律的教育內容時也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進而降低教育成效。而站在教育教學的角度來看,只有調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他們接受更強烈的外界刺激,學生們的表現才會更明顯,對教育內容的印象也會更深刻,這樣才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這要求教師在引入紅色資源的過程中,要想方設法將教育內容以更立體化、生動性、具體性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才能提升思政課的教育效果。
其一,整合紅色資源,豐富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內涵。當前,伴隨社會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高校思政理論課必須要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形式,融入紅色資源這一優質的教育資源,將其與思政課進行結合,發揮協同育人的教育合力。將紅色資源與思政理論進行深度融合,激活紅色資源教育活力,彰顯思政理論課的育人價值。
其二,創建高校紅色社團。高校紅色社團通常以宣傳政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主要內容,是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重要渠道。作為高校青年組織,紅色社團是培養學生理想信念、法制觀念、道德情操的有效載體,更是思政教育的第二課堂[4],在學生思想行為、價值理念的形成發揮著極強的引導作用。依托紅色資源創設創建紅色社團也是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有效措施。
其三,成立校園“紅色教育”專欄。紅色精神校園網絡平臺定期更新知識內容。特別是在新舊時期的對比中,展示革命先輩的事跡、愛國精神,比如加入像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等科學家的先進故事,可以將最美教師、最美司機、最美逆行者等社會性新聞呈現給學生,以期影響感染學生,在歷史與現實完美結合中,豐富教育內容,彰顯紅色資源的現代價值,提升思政課教學的活力、生動性。同時,挑選優秀學生參與“紅色教育”專欄維護和管理的工作,更能凸顯教學的生動性、親和力,真正發揮出該平臺在對學生成長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進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
其一,構建考察型實踐教學模式。教師可以組織并帶領學生參觀革命遺址、烈士紀念館、博物館等實踐考察活動。此外,還可以開展紅色旅游活動,重溫紅色歷史主題的班級活動。以系列性的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真看、真感受,在潛移默化中促使他們向革命先烈看齊,堅定其理想信念,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其二,構建研究型實踐教學模式。在這一教學模式下,我們可以組織開展研究型學術報告會、紅色文化與紅色精神論壇,邀請當地的革命老兵講解革命傳統故事、英雄人物事跡等;此外,還可以舉行有關黨史、英雄人物、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相關方面的演講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閱讀紅色經典、組織紅色知識競賽。借助紅色資源,創新思政課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增廣見聞,提高學生的思想素養、道德素養。
其三,構建寓教于樂型實踐教學模式。在這一環節,我們可以通過帶領學生觀看紅色經典影視劇,推薦相關紅色經典文學作品,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紅色主題的系列書畫作品;開展相應的紅色藝術文化活動,如紅歌對唱、有關革命精神的詩朗誦比賽等,促使學生在多樣化的紅色精神、紅色文化學習中,感受革命精神與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熏陶教育,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體驗感。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各高校已高度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人才培養角度來看,發揮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顯得極為重要。一般來說,在較為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生對理念、知識和價值觀等的學習與認同,也會更易于接受,對他們產生的影響也較為持久[5]。這是顯性教育的作用。而隱性教育則多采用以暗示、啟發性的方式,讓學生在心中形成一種潛在的說服力,進而不斷促使該種力量進行內化成為學生自覺行動的動力。而很多教師只注重了顯性教育的作用,忽視了隱性教育對學生成長發展的作用。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圍繞人才培養這一核心,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等重點優化課程教學,系統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等教育,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提升立德樹人成效[6]。而這一批示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領了方向。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前很多高校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在紅色資源的引入與運用過程中,不斷探索思政課實訓基地的建設,實現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德目標。教師也要更好地將紅色資源與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結合,以專題形式,運用案例呈現,讓學生把握知識點。例如,在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等教學中,對于抽象的理論化、概念和原理,學生已基本掌握,為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我們可以發揮紅色資源的隱性作用,帶領學生以視頻形式或實地參觀形式,讓學生真聽、真感受。這比課堂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綜上所述,紅色資源作為優質的育人資源,將其與高校思政課進行有效結合,不僅可以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深度與廣度,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政治認同感。從人才培養、社會發展等角度看,具有重要的意義。更為關鍵的是,也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革命精神的弘揚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傳播途徑。今后,我們也要不斷挖掘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有效教學渠道,不斷創新二者融合的方式,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與紅色資源協同育人的教學新模式,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鮮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