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庭芳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湖南長沙 430000)
現階段,我國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市場供給與需求是存在矛盾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其供給嚴重超出了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普通高等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與教育模式已經跟不上社會對其人才需求的變化[1]。就目前我國國際貿易專業人員行業的形成與發展狀況分析來看,我國對國際貿易專業技術人員的市場需求可以大致劃分為以下兩類:
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型的人才主要是研究當前世界各國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及國際貿易的發展演化趨勢,專門致力于國際分工、地區經濟貿易與合作等國際貿易理論的革命性創新與發展。
應用型人才首先必須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相應的專業知識。應用型人才這一素質主要表現為他們對于社會經濟生產活動中的基礎知識熟悉并掌握了解,即他們從事社會經濟生產第一線領域所需要掌握的基礎技能。專業的外貿專業人員從事國際貿易管理,不僅要要求他們具備扎實的外貿管理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備熟練掌握和運用理論知識的方法來分析和處理外貿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獨立完成外貿相關項目等綜合素質。因此,國際貿易專業的應用型人才更注重將專業理論知識應用到對外經貿實踐中對以往“實戰”技能的訓練。
具體來說,國際貿易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外貿實用型人才、對外經濟貿易復合應用型人才和國際商務應用型人才。其中,外貿實用應用型人才屬于高級應用型人才。他們不僅要掌握必要的國際貿易知識和理論,還要有相當高的實際操作技能。能夠從事各類產品、技術和服務的進出口貿易等具體領域的一線工作。對外經貿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主要屬于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充分熟悉WTO規范、國際貿易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能夠制定和實施對外貿易政策,能夠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對外經濟合作,實施各種貿易救濟措施,以適應不公平貿易行為。
由于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類別不同,其所從事的工作屬性的差別,決定高校應該在培訓學生的職業技術水平時要首先明確培養的目標。不同的人才類型和定位方向決定了不同的培養目標,進而也就決定了多樣化的培養方法。因此,各個高等院校都要根據自己的辦學階段、條件及其優勢,以當前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情況為主要出發點,確立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2]。
在上述關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不同領域類型的專業人才中,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型的專業人才被普遍認為是屬于“高級人才”,主要致力于經濟貿易理論研究。然而,根據我國教育部針對高等院校專門學科課程的目錄對其中各個專門學科進行了區別性的劃分,國際貿易的碩士教育也被列為適合經濟學的特殊學科。因此,我國大多數普通本科和應用型大學都應以培養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這也恰恰能夠滿足我國不同進出口行業和不同崗位對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的巨大需求。
眾所周知,對于任何一種專門技術型人才來說,都是需要具備必需的理論知識和技術能力以及善于執行自己的職業道德,國際貿易中的應用類專門技術型人才不例外。然而,在我們培養一批優秀人才的整個過程中,如何正確地處理自己的基礎知識、技能與自身的職業道德、品格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件簡單而容易的事情[3]。為了克服傳統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和局限性,普通本科院校和實用性高校都需要著力于促進國際貿易專業院校學生知識、技能及其職業道德品格素質的整體優化與協調健康發展。這三個環節既相互區別,又有所聯系。此外,在選擇國際貿易專門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同時,還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我國高校國際經濟貿易專業仍基本按照傳統的理論教學方式,廣泛開設了很多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的教學是傳統書本知識為主,這就導致了該制度及其在同類型專業實踐課程總學時有限的情況下,學校每年的比賽積分相對較少,甚至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在校期間由于學生理論實踐的數量相對不夠充足,拓展和改善學生自身的專業技能能力的機會也相對較少,這必然會造成學生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較低。因此,國際貿易專業中的應用型人才必然需要更加關心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專業中的學制與研究及其學分上的調整與再劃分。
增大了實習與實訓課程的比例,特別是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對于實際進行的實訓課教學內容的設置,能夠做到從單項訓練向綜合、由淺顯到深化,要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熟悉和運用各項單項訓練技巧的基礎上再有系統地進行各種專業知識的綜合性訓練,最終使學生都能夠有效地通過這些訓練與相互配合來完成整體的進出口的操作性訓練。
總之,培養適合國際貿易相關專業的應用型人才,需要從教學內容和課程結構、課堂教學模式及考試類別等幾個方面展開深入的探索和實踐嘗試,學院對國際貿易相關專業實際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定位,針對不同班級的特點,有意地選擇自己的培養模式,培育出更多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