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山秀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土木工程學院 廣東廣州 510800)
從本質和整體上說,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種基礎教育、全面的教育。大學生的素質,應該是全面的,既包括科學文化素質,也包括人文素質。自恢復高考以來,大學教育就表現出重理工輕人文的態勢,且一直持續至今.這樣走偏的大學教育對大學生的培養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影響到了中學生,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高中分文理科時的重理輕文,以及高考填報志愿時的喜理厭文傾向。同時從大學生參加工作后的社會反饋,以及看到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一些問題(例如各種心理問題、由戀愛或學業問題而最終導致的各種身心問題等等),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缺失,正在成為危害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甚至成為危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根本原因。大學生中,尤其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嚴重,而理工科學生數量又居多,因此要探討其人文素養缺失的深層原因,培養和提升其人文素養,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雖然身處高校,環境相對單純,所接受的教育主要也是正面教育,但畢竟都是社會性的人,會受到社會的強烈影響。學生通過調研、實習等與社會的接觸,也會直接受到社會的影響。高校里的教師、管理人員等也是社會性的人,同樣會受到社會的影響,進而影響學生。可見,大學生的思想心理等,與社會環境有根本關系。社會環境是影響大學生思想心理的原因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大量的基礎建設項目,包括交通、土建、電信、電氣、汽車等行業,理工科人才相對更受社會需要和歡迎。在此背景下,人們的思想心理也更加帶有實用性、功利化、利益導向性,所有這些本質上都更遠離,甚至背離著人文素養。經過多年的影響積淀,這些思想心理進一步上升到人的價值觀、人生觀高度,甚至成為一種無意識的思維定式,仿佛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世俗化,是天經地義,是普世真理,這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也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塑造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步深入,隨著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價值觀的負面影響的逐步顯現。我們發現社會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經濟發展需要道德支撐,大學生需要人文素養。缺失了這些,就會出問題并付出代價。
社會的問題,作為個體的人無力改變,但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就完全無所作為?當然不是。我們可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現實,辨別社會中的復雜現象,倡導真善美,批判假丑惡,弘揚主旋律。在這方面,最根本的教育機制應該是:讓學生由自發與無意識地接受社會影響,變成自覺與有意識地接受社會影響,批判地分析接受,而不是被動而無批判地接受。自覺接受健康的、向上的、正確的東西,自覺批判抵制并拒斥病態的、低俗的、錯誤的東西。總之,面對社會上各種思潮和傾向,要有選擇,有批判,有自覺意識,有辨別能力,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長的能力。教育工作者要幫助引導學生具備這些素質和能力,單憑學生自身自發去學習和修養是根本不夠的,這也是大學教育的職責所在。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社會環境在本質上主要是間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還有自身的思想原因,通過思想的作用,大學生思維和思想趨向于實用化、功利化,這是人文素養缺失的思想原因。
一是社會生活中的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接受高等教育,往往被簡單地看作是掌握一門技術,獲得文憑這塊敲門磚,然后好找工作,能掙錢,能過上較體面的生活。這是當前社會相當一部分人主導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深刻地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在這樣一種實用主義思想影響下,理工科,尤其是工科,往往被認為是有用的,而理科,尤其是文科,往往被認為沒什么用,不好找工作。不少學生家長在孩子填報高考志愿時,往往喜歡說一句話:“學習一門技術,好找工作”。在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文科往往成為冷門,大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知識、人文素質、人文素養每況愈下。
二是現實中的功利化傾向的影響。“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在相當程度上支配著一部分人的思想和思維,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思維。不可否認,大學生在整體上思想是健康向上的,但負面因素也在影響他們,不可忽視,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就是影響大學生思想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一部分大學生來說,并非受功利主義的直接影響,而是間接影響。他們還保持著理想化的純真,保持著自身的興趣愛好、報效祖國的信念、實現自我價值的夢想,這為我們加強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提供了基礎和條件。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旗幟鮮明地批判實用主義、過度功利化傾向,呵護好大學生的心理和思想,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尤其是其理想主義因素相結合,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階段,大學生的“三觀”還在繼續形成和定型過程中,還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育工作者需要把大學生從錯誤和腐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引向正確和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要爭奪大學生,要占領思想陣地,旗幟鮮明批判假丑惡,旗幟鮮明弘揚真善美,使大學生真正樹立崇高的理想、陶冶高尚的情操、保持健康的心理,為今后走向社會打好基礎。
人文素養缺失,總要表現出來。對于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學生來說,其人文素養的缺失主要表現在對人生與社會的認知和理解嚴重不足。
人文素養,是對于人與社會方面的素養,而不是對于物的素養,其精髓是對人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還有對社會的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礎上的體認和實踐,在理解和體認基礎上最終形成的人格和精神。我們怎樣對待人,對待社會,表現著我們的素養。我們怎樣對待物,直接表現我們的自然科學知識及其素養,但在間接意義上,它也可以表現人文素養,因為對待物的態度往往以對待人、社會為基礎。例如,一個人奢侈浪費,如浪費糧食,從表面上看,是對待物的態度,但從其反映了對待勞動(糧食是需要勞動才能獲得的)的態度,從而進一步間接反映了對待勞動者,尤其是對待農民的態度(因為勞動需要工具、需要科技,需要農民付出體力和腦力)。在此意義上,對待物的態度,也往往體現著一個人的人文素養。素養通過一個人的行為和態度而表現出來,體現著一個人的“三觀”,體現著其思想和心理的品質和水平。總之,一個人的素養是其“三觀”和思想及心理的集中體現。
大學生對人生理解較浮泛,對社會的理解往往具有片面性,對許多人生社會問題缺乏全面、辯證、深入的理解,這既是年輕、知識面不夠造成的,但更多卻是人文素養缺失的表現。因為他們(尤其是理工科大學生)對人文社會科學,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往往不太感興趣,甚至一定程度上有排斥之心理。在大學課堂上,專業課較受學生重視,如果專業課不好,其將來的職業前景堪憂,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科類通識課,往往不太受重視。因為學不學或學得怎樣,表面上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影響。對課業的實用性、功利性的喜好,這是人文素養缺乏的一個重要表現。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文科類通識課程,理工類實踐課程,往往需要撰寫論文或報告。從他們的寫作情況看,不少學生都有語句不通順、錯字連篇、語法不通、格式錯誤等問題,觀點和邏輯性也同樣有此問題。甚至有大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寫一篇文章,理工科大學生在這方面的問題更為突出,不少學生甚至連寫一份證明、一份檢討都不會。這是較普遍性的問題,并非偶然或個別現象。
筆者曾經從高中語文老師處了解到,現在的高中生普遍不重視語文學習,這可能是大學生文字處理能力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再加上進入大學后,理工科學生的培養計劃已沒有大學語文的課程,學生在學業壓力下,也很難通過自我閱讀獲得提高。作為最基本要求的語句通順、沒有錯字、表達確切,成為難以實現的奢望。
在普遍而長期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潮影響下,理想主義逐漸萎縮,以至于幾乎消散殆盡。凡事都用工具理性來思維,凡物都用算計式思維來衡量,知識必須是實用的,并最終可轉變為金錢和財富。直到最后,人也被當作物來對待,或趨向于最大限度地當作物來對待,尤其是當作商品來對待,當作金錢和財富的代理人來對待。所有這些,都不斷蠶食著理想主義。理想主義的式微,反過來進一步促使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膨脹,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有學者驚呼傳統價值觀崩塌了,眼看著它在崩塌卻阻止不了。更有不少學者不斷發出警示,我們過去堅守的傳統價值觀在迅速走向衰落和崩塌,而這些價值觀是人類千百年來經驗和教訓的結晶,它的崩塌,將導致社會的動蕩甚至解體。因此,呼喚理想主義,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務,重建這個社會的價值觀,使人類社會成為一個健康的、有凝聚力的、充滿生命力的共同體,正在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大學生作為青年,是一個社會的活力及健康狀況的晴雨表,代表未來,代表希望,大學生應該具有理想主義情懷,這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也是一個國家長遠發展的需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同樣也需要理想主義,而不是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
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還有一個重要表現,即對以人為本的認識往往囿于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體認。如果不能深入體認,又談何實踐?以下這類現象屢見不鮮:例如大學生的自殺現象,面對金錢和財富的誘惑時不惜犧牲人格尊嚴、甚至出賣肉體的現象,選擇專業、職業時的功利主義原則,戀愛婚姻中的商業化思維(例如很多年輕人認為只有事業成功了,有了強大經濟基礎條件,才能戀愛結婚)。所有這些,完全與以人為本背道而馳,與以人為本的理念漸行漸遠。作為大學教育,使大學生真正理解以人為本,能在一定程度上體認以人為本,實踐以人為本,以后走向社會,“成家立業”后能從根本上全面實踐以人為本,則從根本上體現其意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育人、成人。知識是最初級、最基本的路徑和手段,知識本身并非目的和宗旨,人文知識也是這樣。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學習知識,這是第一步,但不是最后的目的。首先是獲得知識,然后是獲得能力和素質,最后是獲得素養。能力、素質,當然與知識有關,但又不等于知識。我們經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魚就相當于知識,漁就相當于能力和素質。如果僅僅傳授知識而不指向提高能力和素質,這樣的知識學習就是沒有靈魂的,也就是沒有可持續性的。這樣的知識不能積淀內化為能力和素質,不能轉化并滋養創造力。若一個人經過多年的學習,掌握了很多知識,但卻沒有獲得相應的能力和素質,這樣的知識就是死的知識,是沒有生命力、活力的知識,他會感到空虛,感到厭煩和無趣。我們甚至可以說,這種死知識是扼殺生命意義的罪魁禍首,也必將帶來無窮的后患。“高分低能”,雖不能說是普遍現象,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應該引起教育工作者們警醒。人文知識不等于人文素質,必須由人文知識上升為人文素質和能力,并由此培養一種自覺的不斷學習、自覺的不斷自我提高的能力。人文素質是知識和實踐的結晶和積淀,又是指向并開展未來的源頭活水。
有了人文知識,也有了人文素質,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到人文素養高度。人文素質還僅僅是一種素質,它更多是靜態的,有待于應用和展開,還沒有完全內化為人格,沒有成為一個人的精神內核。而人文素養,是人文素質的進一步升華,它相對人文素質而言,具有更多的活動性,具有更大的適應環境的彈性,它已基本內化為人格,甚至成為一個人精神的內核。我們經常說,教書育人,育人的“人”是什么樣的人?何謂育人?知識、能力、素質、素養,最終都要指向“人”,即指向人格和精神的內核,這才是真正的育人。知識不能代表人,能力和素質也不能代表人,但素養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人,因為它指向人格和精神。一個高級先進的機器人,可以具有知識,也可以具有能力,甚至在一定意義上具有素質,但卻難以說機器具有素養,更不能說機器具有人格和精神。可見,培養人,育人,成人,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必須把傳授知識和提高能力與素質,進一步上升到提高素養的高度。只有完成了這一系列環節,大學的高等教育,才算是較圓滿地完成了其任務和使命。
人文素養的精髓,在于對人的理解和領悟,在于人格和精神。對物的理解,對自然的研究,是自然科學的源泉和任務。對人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社會的理解,是人文社會科學的源泉和任務。如何理解人,如何對待人,如何做人,這是人文素養的本質要素、首要前提。我們經常說,要學會做人,其深層意義就在這里。如果做人不行,其他一切就缺乏基礎和前提。做人不行,做事就不可能行。做人是根本,這是普遍共識。人文素養的精髓,即做人,做一個有健全人格,有健康心理,有生命活力,有精神和靈魂的人,這是人文素養的精華和精髓。
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高級,這是一般規律。育人、樹人、成人,必須遵循這樣的規律。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然后才能養成一種健全的人格,一種具有生命力的精神氣質。人文素養作為一種結果,不能一蹴而就,必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久久為功。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環節和階段是相互隔絕、沒有內在聯系的純粹并列關系,而是具有內在一體、貫通始終的靈魂,這就是以人為本。
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這是較高要求,是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的指向。要把這幾個方面和環節貫通起來,統一起來。以人為本,具體就是以學生為本,大學教育要體現以學生為本,大學管理要體現以學生為本,傳授知識的過程要體現以學生為本,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的過程要體現以學生為本,如此才能為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提供基礎和土壤,大學生正是在這樣的大學生活中體會到人文精神,從而提高人文素養。
以人為本,對于高等教育來說,主要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要首先擺正教育工作者的位置和態度,要擺正學校領導層的治校理念,要處理好學生與老師的關系,處理好學校領導層與教職工及學生的關系。
為何要以學生為本?因為學生是學校存在的根本原因。為何會有高校?因為有培養人才的需要,有大學生學習的需要。這是以學生為本的根本。但教師、學校管理者等,也是必要條件,這些主體與學生是利益共同體。高等院校的管理者、教師和學生,是互為條件、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共同體。
以學生為本,最重要、最直接、最集中地體現在教師的教學工作中。作為教師,如何以學生為本?首先要把育人、樹人、成人作為核心理念,把職業道德作為精神原則,把培養學生成為人格健全的人,心理精神健康并具有創造性生命力的人,知識和能力、素質和素養都較充分發展的人,作為自己的職責和最根本使命,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等而忽視學生的學習與人格成長。其次是在具體教學管理工作中,要付諸實行以上理念和原則,體現育人、樹人、成人的精神。
使學生成人,也是使教育工作者自己成人。讓學生學會做人,意味著教育工作者自己首先要學會做人。教育工作者自己成人、做人的過程,就是使學生成人、學會做人的過程,這是完全一致的。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成就的關系。從二者的統一和一致性上說,一個教育者育人很成功,樹人很有成就,使學生成人很有建樹,這說明這個教育工作者本人就是一個很會做人的人,是一個已經成人的人。如果一個教育工作者育人很失敗,教育學生成人很失敗,不能立德樹人,這就說明這個教育工作者本人是有問題的,他還未完全成人,沒有學會做人。一個自己還沒有學會做人,自己還沒有成人的教育工作者,又如何能使學生學會做人,使學生成人呢?對學生的態度和行為,映照著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心理精神;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心理與精神、人格和素養,會映照投射到學生身上。以學生為本,其幕后的基礎和本質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教育工作者為本,統一以人為本。
理工科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不僅是學習一門專業技術,還需要學習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質,提升人文素養。從教育工作者角度來看,就是將其作為人來培育。教書育人,立德樹人,這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使命。但教書與育人,在重要性上不是并列的。從教育的時間順序上說,或從教育的環節上說,教書是前提,育人是結果。但從本質上說,育人與教書是分不開的,教書中蘊含育人,育人要通過教書,這兩方面不可分割。從重要性上說,教書只是手段,是次要的,育人才是根本,是根本目標。育人是整體目標,是根本任務,體現著教育的本質和靈魂,教書是重要內容、也是重要手段,但最終要服務于育人這個根本目標。總之,教書育人、立德樹人,這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職責和崇高使命,但教書要以育人為宗旨,育人、樹人、成人是教育工作者最核心最本質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