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明
(吉林工商學院 吉林長春 130000)
思政教育作用于學生的思想,主導其行為。面向大學生的思政教育要體現多元化的特征,符合不同教育背景及生活背景下學生的心理訴求,發揮其引導性作用,幫助學生完善其人格。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能方面的人才,而是具有人格魅力的綜合性人才,多數企業將員工的德育素質列為考核標準之一,可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現階段高校應秉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將思政教育放到核心地位,全面深化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高校思政教育需以專業教育為導向,注重學生個人素養的培養,提高其辨別是非能力,使其能以更理性的思維思考自身的能力,結合社會對行業人才的實際需求不斷完善自己。此外,思政教育還要重視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為學生創造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為其今后融入社會奠定思想基礎。高校的教育目的是為社會各個行業輸出專業性人才,思政教育對于人才品行的更正及其價值觀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來看,雖然多數高校將人才培養作為教學宗旨,但并未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分析專業發展特征,將工作重心放到如何提高就業率上,忽視了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使人才培養陷入困境。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目前來看,多數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融入創新元素,未靈活處理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與生活貼合度不高,不利于學生親近政治生活,也不利于培養其政治意識。這些教師沒有從專業發展的角度定位思政的地位,秉持宣讀式教育,學生空有理論知識,但不理解理論內容,與社會生活漸行漸遠,不利于提升其政治覺悟。此外,部分高校未加強教學管理工作,對教師教學監管力度不夠,部分教師任意縮減課程,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成為素質教育的漏網之魚。還有部分高校照搬照抄其他本科院校的管理方法,未尊重客觀實際,導致思政教育成為學生專業能力考核的工具,未體現其德育教育功能。
現階段多數教師還是采用以往的思政教材,不符合現階段時代發展特征,長期下去容易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陳舊的教學內容趣味性比較差,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斗志,違背了思政教育的初衷。從高校政治課堂設置來看,多為理論性課程,教學內容局限于書本內容,未結合專業發展特征優化教學內容設計;從教學方法來看,部分教師采用“蜻蜓點水”式教育,未深入研究教材內容,點到為止,不利于學生理解思政內容。長此以往,學生的興趣也會減弱,助長了學生的惰性思維。
教育改革是教育亙古不變的主題,如何實現教改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要體現多樣化的原則,注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融入專業教育的相關內容,使思政教育更具實效性,能夠為學生就業提供有價值的指導意見。當代高校思政教改主要通過以下兩個途徑實現。
思政教學內容要體現與時俱進的特征,同時還要結合專業教學特征融入職業素質要求的相關內容,從根本上緩解企業發展與人才需求的矛盾。
1.細化思政教育目標
有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教師要進一步細化思政教育目標,使其更具有針對性,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專業方面的指導。教師要在思政教學中融入職業教育的相關內容,逐漸上升到職業素養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政治意識。同時還要實施分階段教學,細化教學任務,兼顧每個學生,使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同步發展。
2.教學內容要與生活緊密貼合
教師要重新進行職業定位,思考思政教育的意義,優化內容設計,使其生活性更強,能夠增進學生與政治生活的感情,使其積極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融入近期社會群體關注的熱點事件,如在法律的相關教學中,教師可引入相關的教學視頻,如中央12 頻道欄目播放的案例,如民事糾紛案件、離婚訴訟案件、知識產權侵犯案件等。從內容出發,引出相關的法律知識,能夠培養學生的守法意識。此外,教師的教學理念要隨時代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有一定時效性,同時還要與社會生活緊密貼合。在教學內容導入過程中,可引入故事,增強其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教學管理為高校教育的重點工作,管理內容主要是教師管理與學生管理,通過優化教學體系設計落實教學管理工作。注重教學形式的改變,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以形變帶動質變,全面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
1.教學中融入創新元素
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有本質區別,更加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而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傳輸上。新形勢下,教師要優化教學方法設計,遵循多樣化的設計原則,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主張每個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夠深入政治生活中了解不同政治角色的關系,同時也能自覺承擔社會責任,逐步提升其責任感。如在理想信念的相關教學中,教師可引入微課,給學生介紹其涵義與特征,還可以插入與主題相關的視頻,鼓勵學生分析視頻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總結理想信念對人的引導作用。此外,演示教學法也為良好的選擇,如在法律知識相關內容的講解中,教師可幫助學生查找相關劇本,鼓勵其在課上表演,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加深對法律知識的理解。
2.優化實踐課程設計
思政與生活聯系緊密,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在思政教學中,教師要將實踐教學提升到與理論教學相同的地位,鼓勵學生實踐,了解更多與政治生活相關的內容,逐步幫助其塑造完美的人格。實踐課程的設計需以理論知識為基準,逐步豐富實踐形式。如愛國主義相關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搜集一些抗日英雄或者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的相關劇本,在課前排練,并錄制相關視頻,課上展示成果,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將課內教學延伸到課外,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此外,實踐課程的設計需體現專業優先的原則,如在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相關教學中,以園林專業的學生為例,鼓勵學生深入企業實習,掌握更多職業相關的內容,以企業發展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為導向,逐步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高校思政教學的最終目的為實現學生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新形勢下,教師要思考職業教育特征,轉化教學思維,以職業發展為導向,注重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不斷給學生傳輸素質教育的相關內容,契合專業發展特征。教改可以從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兩個方面入手,摸索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改革之路。此外,思政教育還要體現時效性的特征,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要以社會生活為發展基點,逐步優化教學設計,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