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菀彤 姜欣怡
(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遼寧大連 116029)
行為矯正技術在20 世紀開始嶄露鋒芒,逐漸走進教育、心理、醫療等領域,在世界范圍獲得廣泛的關注。在我國,行為矯正一直和心理治療領域息息相關,直到20 世紀60 年代,行為矯正在教育上的運用受到高度重視,敞開了行為矯正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大門。如今,行為矯正正逐漸走出醫院、走出學校、走進每一個家庭,為我們子孫后代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行為矯正的理論基礎由四個方面組成,包括應答性條件反射(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認知行為矯正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其中前兩大理論是行為矯正理論的中流砥柱,奠定了行為矯正的基礎。[1]
應答性條件反射即巴浦洛夫主持實驗的經典條件反射。在實驗中,狗在聽到鈴聲(條件刺激)后獲得食物(無條件刺激),在多次實驗后,即使沒有食物,只聽到鈴聲(條件刺激)的狗也會分泌唾液(反應),形成了對鈴聲的條件反射。這一刺激—反應的聯結受消退、泛化、分化的影響。
操作性條件反射是新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斯金納的研究成果。他先將饑餓的小白鼠關在箱中,隨后讓白鼠在無意間按壓杠桿獲得食丸,在多次重復后,白鼠學會了按壓杠桿獲得食物的行為。這一先有反應后引起刺激的理論與前者明顯不同,但它同樣受消退、泛化、分化的影響。
認知行為矯正理論強調認知—情感—行為的和諧,通過改變錯誤認知矯正不良行為。
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他強調通過觀察榜樣行為極其結果從而改變自身行為,是對學習者的間接強化。
行為矯正的具體方法有很多, 這些方法中有些是為了塑造良好行為的, 有些則是為了減弱或消除不良行為的。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理論基礎。
強化是運用強化物使特定的行為得以發生、維持或改變的過程,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尤其要關注正強化,它既是行為矯正的理論又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強化的施行依靠強化物,正確選擇被矯正者喜歡、不損害身心健康、容易使用、能立即呈現、不易飽厭的社會性強化物(優先選擇)是施行強化的關鍵。
懲罰是當被矯正者表現出不期望行為時,立即施加厭惡刺激,從而使被矯正者表現該行為的頻率下降或消失的過程。懲罰尤其要注意厭惡刺激的強度,我國素質教育不提倡使用懲罰。
消退是使行為減少或消失的方法,即對強化過的行為不再強化。值得注意的是其不能運用于上癮行為。在施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消失爆發的現象,需要矯正者堅持本心,切不可動搖以致適得其反。
塑造法作為一種連續不斷逐一強化被矯正者更為接近目標行為的方法,主要用于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是一種循序漸進達到目標行為的方法,需要配合強化共同使用。
漸隱法是通過矯正者改變控制刺激,直到被矯正者對部分變化或全新的刺激,仍可作出相同反應的過程。在不斷減少刺激的過程中,達成目標行為。此方法同樣需要強化的參與。
例如:兒童練字的過程:首先練習基本筆畫,其次描紅,再次描虛線字帖,最后才能獨立地在空格里書寫。
鏈鎖法通過形成刺激—反應鏈來建立新行為,更適合于比較復雜的行為。每一個小環的順利進行同樣離不開強化。
除了既是理論又是方法的強化外,其他五種方法均建立在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除此之外還包括建立在經典性條件反射基礎上的系統脫敏法、建立在社會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榜樣法,以及綜合應用原理衍生的代幣制等多種方法。
教育作為人類與生俱來的社會活動,起源于人類誕生之初。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嬰兒從出生到兒童進入學校之前,都在家庭接受教育。實際上,很多家長在教育中都會不自覺地用到行為矯正的方法,比如答應孩子寫完作業可以看電視,吃綠色蔬菜可以在飯后吃零食的祖母療法等。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就需要家長的配合,為子女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同時使用科學的教育方法。行為矯正技術的出現,正是為家長提供了教育兒童的科學方法。例如:兒童學習走路的過程多半在家庭完成,家長在兒童出現行走反射時,要及時給予強化(夸獎、擁抱等);在兒童可以手扶物體站立時再次強化;在手扶物體可以行走時再次強化;在兒童可以獨立站立時再次強化;在兒童可以獨立走一兩步時再次強化;在兒童可以獨立走幾步時再次強化;在兒童可以獨自走一段距離時再次強化;最后給予鞏固性的總強化,以強化兒童成功學會行走。這里運用的就是塑造法。
在達到適齡后,兒童的教育多半在學校中由教師開展。學校作為第二教育環境,對兒童行為有極大的影響。教師在行為矯正中擔當矯正者的角色,對被矯正者的行為、身心發展特點、性格特征、學習習慣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評估,制訂有針對性的行為矯正方案。同時,要盡量爭取被矯正者及家長的支持。例如:一年級學生點點上課隨意說話行為。開始時,老師和點點約定:每節課隨意(沒有經過舉手、老師提問)說話次數少于或等于5 次,即可獲得一朵小紅花的獎勵。每獲得三朵小紅花可以換得一次和豆豆(點點喜歡一起玩的朋友)課后出去玩十分鐘的機會。隨著矯正方案的實施,每節課隨意說話的次數限制會減少,獲得小紅花的難度會逐漸提高。這里就應用了減少行為的間歇強化法和代幣制。代幣的運用需要注意行為與代幣的兌換比率、代幣與強化物的兌換比率、強化物兌換的時間和地點等方面。
學校中行為矯正的運用范圍相對家庭而言進一步擴大——被矯正的對象是全體學生甚至老師。教師應對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能力也可以通過分析問題、設計矯正方案、實施方案、研究反思的方式加以改善。[2]
近年來,行為矯正的實施對象不再局限于兒童,逐漸發展到成人身上,尤其在老人身上的運用逐漸增多。
兒童的行為矯正主要集中在小學,針對兒童擾亂課堂紀律(擅自離座、隨意發言等)、學習習慣不良(閱讀、書寫、計算等)、培養良好行為(呼名反應、見面問好等)等方面。
行為矯正更是廣泛地用于特殊兒童的教育之中。與普通兒童的教育不同,特殊兒童的教育關注兒童全面發展的同時兼顧個性發展、在缺陷補償的同時注重潛能開發、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關注個人發展。行為矯正的運用同樣遵循這樣的原則。例如:發育障礙兒童是特殊教育的對象之一,患有發育障礙的人通常都有嚴重的行為不足的癥狀。[3]在方案設計時,要考慮為此類兒童提供豐富的感覺經驗來彌補行為不足的經驗缺失;同時關注發育障礙兒童可能存在害羞、靦腆的性格特點;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還要向兒童的普教老師、心理治療師等相關人員了解兒童日常學習、生活情況,選擇有效的強化物等。矯正者要溝通協調各方,盡力為矯正的施行提供支持環境。
成人范圍內有和醫學伴隨產生的行為醫學,針對病人緊張、失眠等問題對引發病癥的相關行為進行干預;利用系統脫敏法消除恐懼;也可用于對抽煙、喝酒等行為的管控;團隊效率的提高等。
伴隨年齡的增加和機體機能的衰老,一些老年人會患上老年癡呆等智力下降的疾病,出現“返老還童”等現象,針對老人不遵守規則、干擾他人等行為,子女同樣可以制訂幫助改善的矯正方案。甚至針對老人防范意識薄弱,容易在經濟上受騙的行為,行為矯正同樣大有可為。[4]
我國教育改革以素質教育作為主旋律,行為矯正技術可以有效改善不良行為,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的展開。[5]在掌握理論的同時,我們要結合親身實踐,不斷反思,促進行為矯正技術在教育、醫療、社會管理等領域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