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梁
(南京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南京 210001)
深度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在于“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到學習內容的深層內涵”,這一概念涉及學生學習意識、學習行為、學習能力、學習規劃及教學環境,通過該理論來管控這些涉及因素,能夠柔性地推動學生不斷深入探索內容,了解問題本質,最終做到內化于心。由此可見,在現代高職語文教學的質量缺陷上,通過深度學習理論能夠起到治理作用,對其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任何形式的教學在最終目的上都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這樣學生在生活、工作中才能去使運用知識,由此體現自我強化,其中“掌握”是教學工作中需要關注的要點。以語文教學為例,掌握知識并不是單純地了解某篇課文的寫作方法、文字表述風格等,更要了解課文的情感表達、背景故事,并將這些認知融入到自身的行為、思想、意識中,這樣才能算作掌握知識,做到內化于心。這一條件下,深度學習理論就是針對學生學習活動,對活動涉及的所有要素進行管控,促使學生去發現、探索學習內容的本質及深層內涵,因此可以將深度學習理論視作實現教學最終目的的主要途徑與手段,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視[1]。
在教學工作當中深度學習理論的作用意義有多種體現,其中比較主要的有三種,分別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1.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一直是教學活動關注的重點,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而現代教學中普遍都存在教學質量上的問題,多方面存在缺陷,這種現象代表教學最終目的無法被完全落實,其主要體現就是學生無法掌握知識。因此根據深度學習理論的基本概念分析可知,通過深度學習理論下的各種教學手段,能夠改變學生以往不良的學習行為,由此可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此舉意義在于充分發揮教學作用,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
2.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以往教學中很多學生的學習習慣都是被動的,或存在其他不良表現,這一現象也對教學質量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不利于學生開展課外學習活動,可見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而導致學生產生不良學習習慣的因素在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教學方面的因素,使得學生認為學習是枯燥乏味的,因此養成不良習慣。但在深度學習理論作用下,學生會發現自身在知識認知上的不足,并對學習內容有不同的看法,這樣學習過程中就會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加之良好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2]。
3.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有很高要求,因此學校作為人才培育平臺及人才輸送途徑,應當做好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工作,但根據教學現狀來看,多數學校只實現了專業素質培養,這種表現在高職教學中尤為突出。而在深度學習理論作用下,學校的人才培育機制將被改變,能夠對學生的興趣進行開發,促使學生對各種教學內容都產生興趣,不斷拓寬學習面,由此讓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從深度學習理論視角上進行分析,現代高職語文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并沒有落實深度學習理論,其中比較主要的問題為學生語文學習重視度不高、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低、學生學習興趣低、教學深入性不足。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很多學生對語文科目并不重視,認為自身作為專科學生,沒有必要去學習語文,因此學習動力、態度等都存在不良表現,不會深入地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學習。說明深度學習理論并未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落實。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不了解學習語文的目的,不知道學習語文能起到什么作用,因此會在思想上會產生以上錯誤的認知,導致后續問題發生。
首先在較低的重視度基礎上,高職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就會降低,證實“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低”問題存在;其次從教學模式上來看,很多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其主觀能動性還會進一步受到限制,由此說明該問題比較嚴重。目前,多數高職語文教學所采用的是“教師作為課堂主導講課,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該模式中學生必須跟隨教師的指示來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學生主觀能動性難以發揮,這種表現會導致學生養成不良學習習慣與意識,同時會忽略學生學習能力上的差異,使得學生學習態度消極,不但無法進行深入學習,長期發展下去甚至會導致學生放棄學習。如假設教師在《靜女》教學中采用了這種教學模式,直白地講解了詩歌中“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作者對女方的情誼與當前情景,則學生就不需要主動思考,其主觀能動性自然就降低了,同時長期如此很容易養成“機械化”學習習慣,這種習慣使得學生需要在教師發出指令后才會開展學習行為,說明這種習慣會使得學生只學習理論,無法作用于實際生活中,同時教師所發出的指令是統一的,使得某些學習能力偏弱的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跟不上其他學生的進度,在尚未充分理解當前學習內容的情況下,就要應對新的內容,說明學生語文學習不但不夠深入,還存在明顯缺陷,久而久之會因為學生心理因素而出現消極學習態度,有可能放棄語文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如果對學習內容有較高的興趣,則學習質量將得到保障,但根據現代高職語文教學表現可知,受錯誤認知及教學模式的影響,多數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都不高,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無法落實深度學習理論目的,不能做到內化于心。現代不少學生認為,學習語文無非是掌握文章表述方式、寫作方法等基本內容,而自身在以往語文學習中已經基本掌握了這些內容,因此作為專科學生沒有必要深入地對這些內容進行學習,因此語文學習興趣低,加之錯誤認知及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習興趣將進一步下滑。例如在《雨霖鈴?寒蟬凄切》教學中,學生如果對該篇詩歌不感興趣,則他們的學習表現大多是為了應付教師,課外活動中也不會去閱讀課外讀物,因此學生語文學習深度不足,質量不佳。
以上三個問題均體現在學生身上,對此教師理應通過各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深入地進行語文學習,落實深度學習理論,而事實上多數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并不具備這一功能,說明教學深入性不足,即當教師發現學生語文學習深入性不足時,理應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思考,但實際上很多教師只負責傳遞知識,不關注學生是否理解了課文內涵,因此導致學生無法深入地進行學習。例如高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文學是燈》課文進行了講解,講解完成后直接進入了后續課文教學中,而部分學生尚未“吃透”該課文,這就是典型的教學深入性不足現象。
高職學生作為專科學生,其學習重點確實要放在專業學科上,但這不代表他們就沒有必要學習語文,相反語文學習對其專科學習是存在重要影響的,因此高職學生認為語文學習不重要的認知不正確,在教學中必須得到治理。針對這一現象,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專業學習為基礎,重點闡述語文對專業學習的影響,通過這種影響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跨學科學習意識與認知,以“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為目的去學習語文,同時當學生圍繞該目的進行學習時,就能充分體會到語文的作用,不斷強化其跨學科學習意識。例如某高職語文教學當中,教師就重點闡述了語文學習對學生專業水平的影響,即“通過學習語文,你們將懂得如何多元化地看待問題,在專科學習當中這種多元化的思維能夠幫助你們更好地探索專業問題本質,使你們的專業水平得到提升”,這種表述就成功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形成良好跨學科學習意識,為深入學習理論向高職語文教學的融入提供了基礎,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深度。
主觀能動性對學生語文學習深入性有直接影響,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落實深度學習理論,就必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時就必須對以往教學模式進行治理,采用具有激發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模式。引導式教學模式就具有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作用,該模式中學生將成為課堂主導,而教師則作為引導者、組織者來開展教學活動,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向學生提出具有引導作用的問題,促使學生主動對問題進行思考,使學生學習深入性得到提升,落實深度學習理論。例如高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式教學模式基礎上向學生提出了“辛棄疾為何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的問題,該問題成功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始主動對課文進行閱讀、思考,并相互討論,可見該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推動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要讓學生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學習,就必須使學生對內容有足夠的興趣,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就要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興趣驅使下不斷深入地進行語文學習。關于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激發的方法,首先要獲取學生興趣取向,其次根據取向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這樣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去向去閱讀相關內容,同時教師也要進行生動的講解,幫助學生去理解課文,并逐漸對不同類型的課文產生興趣。如某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喜歡蘇軾,因此在課堂上向學生提供了很多蘇軾的詩詞,并針對其中《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進行了講解,充分闡述了該古詩的文化背景、寫作動機等,同時還串聯了作者與其他同代詩人的一些趣事,成功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教師的教學觀念是否正確將決定以上的策略是否能應用于實際教學中,代表深度學習理論是否能夠落實,因此針對現代高職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在該理論落實目的下必須進行扭轉。首先教師必須清楚地意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導者,教學中要充分滿足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同時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質量,不能只單純地傳遞知識,有必要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在學習中的問題,其次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教育,確保所有學生“吃透”當前教學內容后再進入下一階段,這樣既可充分落實深度學習理論,促使高職語文教學質量提升。
綜上,本文對“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的高職語文教學”進行了研究,闡述了深度學習理論概念與作用意義,分析了現代高職語文教學深入性不足的問題表現,并提出了相關策略。通過策略能夠讓該理論全面落實于高職語文教學中,可起到提高教學質量,充分發揮語文教學育人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