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金葉
(安徽省阜陽市紅旗中學 安徽阜陽 236000)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與不斷深入,教育事業方面發生了重大變革,從關注學生成績到注重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實現了從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理念等多方面的創新與進步,地理作為學生認識人文社會環境、地理變化過程的重要學科,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地理核心素養中要求的實踐能力素養培養能夠促進學生知識向實踐操作的轉變,增強動手能力和探究意識,對于學生的全方位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注重在多個教學環節中進行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合理安排課堂內容,創新教學手段,切實保障地理教學達到新課標教學標準。本文從提問、多元化教學手段、實踐操作三方面進行了簡單分析闡述,用以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2014 年初,教育部首次發行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在這次發行的意見中,率先提出了關于構建地理核心素養體系的概念,為未來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指明了方向。地理核心素養培養關系到學生是否能較好地學好地理課程、能否較為牢固地夯實學科基礎、能否有效地擴大學科能力等,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之中,要強調通過有效教學,引導學生正確培養核心素養。我們常指的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四項重要內容,地理實踐力是最為能夠體現理論與實踐的關聯性的參考依據。新課改背景下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教師應當秉承以人為本的思想,增強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培養力度,拜托以往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弊端,打破陳舊教育觀念和落后的教學模式帶來的限制,不斷促進教學理念的創新,注重優良教學環境的構建,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實現全方位地理能力的提升,從而達到新課標改革的教育要求,在教學中傳遞一種“人地協調”的綜合思維和人文理念。想要切實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化設計,從教學環節中的課堂提問入手,以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為目標,去選取和設計課堂提問內容,在提問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人地協調觀,形成地理綜合思維模式,強化對于區域和地域分化的認知,促進地理實踐力的提升,從而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
教師在進行課堂問題設計時,應嚴格按照以下原則,即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學生學習情況為基礎,以提升學生知識理解和掌握能力為提問目標,按照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問題提出法,才能有效激發出學生對于地理學習的熱情,幫助他們由淺入深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識內涵,牢固記憶相關地理概念和原理應用,從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學習,發揮自身的學習主動性。下面以具體的教學案例進行由課堂提問進行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具體方式,比如,在進行全球氣候變暖相關問題教學時,就可以以全球變暖的概念、原因、危害以及防范措施為基礎,結合學生現實生活進行提問設計。像是“近年來降水量逐漸增多、海平面不斷上升,是由于什么引起的?你所了解的全球變暖現象還有哪些?它對我們的政治、經濟以及生活方面分別帶來了什么影響?從地理學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怎樣避免或者減緩全球變暖的進程?”然后讓學生在進行學習之后回答,還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全球變暖的影片資料,像是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北極熊等物種的生活范圍不斷縮減,物種數量隨之減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紀錄片,或者是關于全球變暖的數據統計表,再或者是近幾年的全球降水量氣候變化圖和思維導圖等,讓他們在具體情境中切實感受全球變暖的危害,主動要求進行地理學習,自發進行深入思考,提高責任意識與知識實踐力,促進學習效率提升。
為了滿足現代教育改革目標的需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當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從而實現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的目標,從教學方法上來講,首先,應當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發揮主體作用,這就需要正確運用思維導圖法、生活化情景創設法、課后作業鞏固法、網絡平臺教學法等,通過綜合性教學手段的結合運用,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樂趣,加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實現地理實踐力的增強,還可以注重一些教學現象的動畫演示,形象生動地展示地理概念和地理遷移過程,將復雜的知識簡化,降低知識理解難度,幫助學生將知識與具體地理現實一一對應起來,提升實踐能力。
例如,在進行“地理太陽的輻射以及等溫線劃分與分布”相關內容的教學時,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法,運用多媒體設備動態的展示地球模型、太陽隨四季變化照射線的變化等,形象生動地展示地理等溫線分布圖,以此建立學生的實踐力,再比如,講解“人口的分布、遷移與人口容量”等相關內容的教學時,就可以引入思維導圖教學法,在課前率先利用思維導圖展示整章整體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尋找學習內容,也便于在課后對照著思維導圖進行知識的回憶,加深鞏固訓練,提升記憶牢固性,再比如,對于“環境與發展”進行教學時,就可以引入生活化情景創設教學法,以常見的環境問題如:酸雨、臭氧層被破壞、白色污染、沙塵暴等進行引入,幫助學生認識環境污染問題帶來的危害,引發他們關于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從而便于順利地進行后面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引入,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利用所學地理知識進行實際問題解決的實踐力,促進素質教育的推進進程。
地理實踐能力,顧名思義,就是培養學生關于地理知識的運用能力,高中地理并不是強調機械化記憶的學科,而是一門以實踐為基礎的應用型學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作為高中階段學生接觸和研究人類社會地質結構、氣候分布和特點、地理環境形成和特殊構成等重要地理知識的學習陣地,有著難以取代的地位,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在正確認識其重要性的基礎上,加強對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將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學習聯系起來,構建一定水平的地理學習體系,用實踐力的提升促進知識的學習效率,再利用知識學習效率的提升促進實踐力的進一步增強,實現地理學習的良性循環。想要有刻提升地理實踐力,就要有意識地優化學生的實踐意識,注重學習過程中實踐操作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操作的能力,幫助他們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動手能力,或是將理論知識與現實地理現象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從生活現象入手,嘗試運用地理思維解釋生活現象,實現更深層的理解,提升地理實踐力。
例如,在學習“河流地貌”的相關內容時,就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水利工程或者河流周圍地貌,引導學生發現河流兩岸不同的地貌特征,即呈現“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的現象,幫助他們實現知識的實踐化,側面促進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再比如,學習“工業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的相關內容時,就引導學生進行本地工業生產活動調查,觀察有工廠的地區,附近的土壤、河流、空氣、人口等方面有何現象,再調查過去幾十年此地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情況,并對其產生變化的原因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從而更清晰地認識到工業化對地理環境和人口分布的影響,幫助學生構建保護生態平衡、合理進行工業生產活動的意識,實現書本知識向現實地理情景的延伸,進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促進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推動教育改革進程的進一步深化。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積極響應新課改要求,注重對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的培養,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情況,關注課堂提問設計,層層深入地進行地理知識的引導教學,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地理現象相結合,并運用所學內容解釋常見地理現象,用實踐代替理論,關注實踐力的培養與增強,提高地理課堂效率,完善高中地理實踐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