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鹿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學 江西南昌 330038)
物理是高中學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乎學生高考成績的高低,更影響他們對高校理工科專業學習方向的選擇。居于傳統的物理教學課堂中的教師,為了保證學生整體成績,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應試能力與最終成績分數上,尚未按照新課標來進行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難以獲得具有趣味性與挑戰性的學習體驗,使得他們物理思維與能力受到了限制,違背了新時代教育理念下對創新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而如何有效改善課堂教學環境,兼顧學生物理成績與學科素養的提高成為高中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與研究的問題。
從教師要具備的教育能力出發,教師在課堂中與學生的關系能夠直接影響到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與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所以為了創設物理高效教學環境,教師要注重自身教育交往能力的提升,在教學之余,要主動聯系與詢問學生的物理課堂體驗,并鼓勵他們以對話或反饋信方式提供教學意見,及時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問題解決,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教師與學生間形成良性的互動交流方式,能使同學們在課堂中更深入地分析與理解學科的理論知識,注重去構建物理知識與思維框架。教師不應當滿足于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要在教學中一邊“教”一邊“析”,尋找并記錄各個教學環節與活動中存在各種問題和教學瑕疵,并針對自身解決問題的不足進行反思與探索,及時采取有效教學策略,避免類似的教學問題難以及時解決,從而提高物理教師的職業能力與素養。需要注意的是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后的反思要基于自身的課堂教學步驟,分析與研究出自身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獨立完成自身客觀反省與評價,針對性地解決教學中的細節問題。此外,教師要主動傾聽學生的獨特見解與反饋,關注到學生思考問題的創新點以及在課堂中容易出現的疑惑點,通過歸納與思考的方式發現更多學生的閃光點,還可以按照反饋內容來進行教學思路的拓展,制訂出更貼合學生思考與學習的教學方案,從而更好地樹立教師的威信。
從物理學科課堂教學導入方式出發,需要教師在課堂中由主導者轉向引導者,依據學生的個性特質與物理基礎來進行問題的導入,并通過呈現多樣化的問題情景,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激發學生們分析與探索問題的熱情與動機,還能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帶來獨特的學習體驗。師要認識到學生從物理學科的嚴謹性與科學性,問題化情景的導入要密切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要聯系教材與學生內心需求來導入新課情景,運用生活化情景與啟發性語言來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讓他們對課程內容有正確的把握,使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掌握知識中形成科學思維,通過帶領學生分析情景中的問題,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問題情景中,進一步提高導入環節的吸引力,創設出符合師生需求的高效課堂。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選取實驗導入法、故事導入法、視頻導入法,例如,在講解摩擦力這部分知識時,教師要呈現出家中裝滿大米的塑料瓶一圖,并引導他們思考若在其中插入一根木棍,木棍能否與整個塑料瓶一起運動。在給予充足的思考時間后,帶領他們一同觀看具體的實驗視頻,這時需要教師與學生一同總結與分析實驗現象,并設置類似的實驗過程,讓學生動手實驗將交錯相疊的兩本教材分開,學生們都表示難以完成,這時教師就可圍繞問題引導學生依據體驗進行思考,使他們自覺尋找實驗與教學內容間的關聯。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要增加課堂教學的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環節,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生能夠在合作小組中意識到自身的責任感,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小組共同實驗與探究能夠讓學生們享有活躍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在開展實驗教學前,教師要以生本理念為引導,積極關注與了解學生在思維方式、學習態度與進度等方面的差異,并按照學生的邏輯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按照均衡的比例來劃分探究小組。其次,教師要設置具有探究意義與合作實驗價值的問題,可引導各個小組協同分配問題的解決步驟,提高合作學習效率,而教師則要在及時引導各個小組解題思路,并督促走神不認真討論的學生,確保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在講解“牛頓第二定律”時,教師要利用好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組織各個小組進行實驗,并嘗試制作科學的實驗數據表格,讓學生們分析與研究小車的加速度與合力、質量的關系,針對實驗環境等因素限制,教師也可利用數字系統模擬實驗過程,讓各個小組成員進行觀察與討論。諸多學生往往會沒有思路,這時教師要借助多媒體軟件來模擬增加小車受力的實驗場景,并呈現小車實驗中合力與速度變化的圖像,幫助學生們在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小車質量一定時,加速度與合力成正比”的結論,讓他們對物理知識了解更加透徹。
物理教師應注重從素質教育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方向進行教材內容的發掘,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更多關注學生對學科的科學態度,在發現學生成績進步的同時,關注學生的科學思維與態度的進步和發展,不能只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應該關注學生科學方法的總結。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時,本節課教師應向學生介紹前人對力和運動關系研究的發展史,并講解伽利略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應用的實驗原理以及實驗思想,進而引出牛頓第一定律的概念“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讓學生經歷問題探索的過程,親自體會研究物理規律的成就感,領略物理學史中物理思維的美好與魅力,進而關注物理學史的發展和進步。從科學發展的步伐和物理學史的角度來講這節課,就會變得非常有趣。教師可從物理史出發,通過呈現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觀點,并與伽利略新的觀點進行實驗對比,引導學生將小車分別放在棉布、毛巾和玻璃板的斜面上,讓他們觀察小車在哪個上面運動得最遠,這時學生能夠分析出亞里士多德沒有考慮到摩擦力因素。接著進行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通過介紹理想實驗法來引出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概念。
基于以上闡述可得,教師要注重學生在進行物理教學的過程獲得愉快的學習體驗,發掘他們對物理知識學習的潛能,使得教學氛圍充滿濃厚的興趣。通過增強教師自身的職業素養、運用恰當的新課導入教學方法等都能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讓他們更樂于與善于探討物理知識間的聯系。其次,教育要確立合理的課程教學方案,通過合作探究與挖掘教材內容的方式來體現物理學科豐富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從自身、學生與教學目標三個方面出發,在課堂實踐帶領學生探討物理核心概念的提出,激發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與探究熱情,實現核心素養下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