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林
(烏魯木齊市第53中學 新疆烏魯木齊 830028)
讀史使人明智,歷史教育旨在讓學生了解歷史、銘記歷史,用歷史經驗指導未來的生活。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來說,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通過歷史學習養成愛國情懷是重要的教學內容。本文探究了初中歷史課程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策略。
當今初中歷史教學的主題方向就是以歷史的角度來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對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怎么結合這個主題展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成為初中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所在。對此的建議是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借助中國歷史發展的輝煌的成就引導學生用正確的,積極的態度等主觀的思想看待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中國歷史有一個較為正確的認識。并在對這些優秀的歷史事跡學習中逐漸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讓他們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國家態度觀,進一步地加深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愛國意識。
根據歷史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心靈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愛國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需要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心靈體驗中養成愛國主義情感。歷史知識充滿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大國氣息”,這種大國氣息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學生構建愛國主義情懷。在學習課本知識時,向學生滲透民族情感,讓學生感受歷史文化中蘊含的民族智慧,以培養學生愛國情懷,進一步地激發學生的愛國欲望。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民族意識,讓學生在意識深處認同民族文化、愛護民族歷史,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德,為民族未來發展打下夯實的情感根基。
歷史是一門厚重的課程,僅僅將目光放在課內知識上,不足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眼光。歷史課本更注重知識性,主要講述重點的歷史知識。學生不能了解歷史事件的全貌,對歷史知識沒有細致的感知,這樣不利于學生在歷史課程中體驗歷史知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因此,基于愛國情感培養目標,教師可以通過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歷史知識。
例如,文成公主入藏和親,為吐蕃帶去了中原的種子、紡織技術、醫療技術,促進了吐蕃與中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社會發展。教師可以給學生拓展關于文成公主的資料。據史料記載,文成公主入藏后,在當地受到了很高的禮遇和尊重,據《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只有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才能有資格享受贊蒙尊稱并在去世后享受祭祀待遇,而文成公主是松贊干布的女人中唯一享受這一待遇的人。這說明吐蕃人民對文成公主的敬重,也證明了當時吐蕃和中原的友誼。了解這些課外歷史知識,讓學生更了解歷史的全貌,使學生對中華文明更感驕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引入課外知識,教師可以將歷史課程變成更加科學系統的課程,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的全貌,進而強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強化課堂體驗,更準確地感受歷史知識中蘊含的家國情感。
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也需要教師去探索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本文探究了三種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愛國情感的手段,分別是滲透傳統文化、關注學習體驗和拓展課外知識。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是歷史教育的重要課題,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探究更合適的教育方法,提升初中歷史教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