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江蘇省啟東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啟東 226200)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現如今移動互聯網越發成熟,為了適應這一趨勢,職業學校要重視機械基礎教學,就得合理使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培養優秀的機械人才。但是目前,我國機械基礎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理論與實際操作的分離,造成培養適合時代發展的社會性人才受到限制。
1.學生的現狀。對于目前的職業學校來說,由于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夠扎實,紀律松散,自我控制能力差,而機械行業需要足夠仔細和耐心的性格,不然加工的零件可能會出現較大的誤差,從而導致發生安全事故。
2.教材的現狀。很多中職院校教材內容未及時更新,仍舊是基礎學科的教材或簡單實踐的教材,難以滿足企業專業職位的要求。當前教科書中的普遍問題是:教學內容過于注重理論知識,技能培訓案例很少,與實踐教學脫節。而機械基礎課程和操作的理論部分相對抽象,難以理解且邏輯性強。
3.在理論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單一。在教室里老師們喜歡通過“單人表演”來控制教學過程,這種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盡管一些教師也采用簡單的提問方法,案例教學,講座和練習相結合的方式,但未全面推廣,導致短時間內有些學生缺乏適應性,因此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之外,教師的專業技能薄弱,對于自身技能和知識提升意識不強。
4.綜合教學評估單方。學生普遍認為只要能夠操作機械,根本就不需要理論部分的內容。為了應付考試,大量學生放棄了誠信,采取了作弊的做法。除此之外實踐教學評價只是以最后實習分數為評估內容,反映了實習操作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社交能力,專業能力等,對于基礎理論的學習有著嚴重的制約作用。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配置學習設備和教學網絡平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課前學生自主觀看教師在線發布的短視頻,經過和同學討論、教師引導,完成課前作業等環節,這樣老師在分析和演示教科書知識點時學生能夠快速抓住重點。線下課堂師生互動,知識檢測、實踐等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牢固理論知識并及時彌補缺失的操作技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教學參與度。在理論課研究結束后的階段進行實踐指導,以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演示對技能和技巧的理論知識進行全面的理解,掌握正確的技能操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起主要指導作用,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練習的效率。
目前我國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確定了以大力發展技術技能人才為導向的職教思想,因此,職業教育要培養高質量人才而努力,進一步推動教學模式的創新,促使中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創新能力與素質的提升,鍛煉中職學生應用理論知識到現實生活中去的實踐能力。隨著混合式教學方法的引入,這一問題將得到很大的改善。
“機械設計基礎知識”課程設置了齒輪減速器的課程設計和拆卸實踐過程。當老師講解齒輪減速器的原理時,他可以制作一個微課視頻,學生只要通過登錄校網就能觀看視頻,提前了解基本知識點將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當教師在視頻中進行解釋時,僅依靠書本理論和圖片將使學生難以掌握機械裝配關系和工作原理。如果使用物理對象進行教學,效果將得到顯著改善但成本高。所以上課前進行網絡預覽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齒輪減速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的掌握。
理論課是講解原理,解決“問題是什么”又要解決“為什么”。對于學生而言,原理解釋太深入,難度越來越大,這會使他們感到枯燥,難以理解,并且常常浪費時間。教師在解釋時應使用易于理解的語言和方法向學生解釋基本的理論知識,講解后直接進行實踐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實際操作。例如,如果在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之間添加了模擬鏈接,則學生將能夠通過網絡的程序進行在線模擬測試,使學生能夠不斷糾正出現的問題。在模擬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的問題提供理論解釋,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覺。比如,在機械基礎教學中,用UG軟件繪制減速器各部分的零件圖。在裝配模塊中,根據結構原理進行虛擬裝配,在仿制的真實模塊中,根據工作原理和實際教學情況進行仿真。
1.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感。分組進行教學,通常每組四到五人,每組選一個團隊負責人負責團隊成員的管理,意味著除了個人評估標準之外,評估系統中還存在一個整體評估標準。每組學生需要共同努力并相互協商,以保證的數量完成任務。最后,學生可以討論和交流出現的問題,教師應觀察學生,諸如操作之類的基本步驟是否正確,并及時作出指導,在此過程中,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專業素養,當他們遇到問題時,他們可以坐下來冷靜地討論和解決問題。
2.課后復習。此外,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做好長期的交流,進行耐心地輔導,遇到問題要積極對學生進行指導。學生可以登錄校網進行學習,老師再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的正確性和完整性,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薄弱的環節,并結合微觀課堂錄像再次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達到教學目的。
總而言之,在機械基礎教學學校中,在理論班結束后進行實際操作,這種安排是不合理的,因此,加入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不僅為考試學習努力,并且也會將他們學到的理論知識及時應用于實踐中,加強對學生的集體團結、自主學習、創新精神等,進而保障學生在體驗理論知識過后輕松總結實際操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