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莉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蘇徐州 221000)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內地西藏班”就成為為西藏地區培育人才的重要辦學模式,而內地西藏幼師學生則是肩負西藏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的關鍵人才,因此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更要采取針對性的策略與方案,有效落實“美育”教育的目標,讓學生成為建設西藏、為西藏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優秀人才。
對于內地西藏幼師學生而言,教師在實施美育教育時需要考慮到西藏學生與中原學生之間的差異,一方面要注重文化差異,在藏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之間具有巨大的鴻溝,教師應在尊重藏族文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也接納中原文化,并通過相互學習與融合,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文化理解力與傳承發展意識。另一方面則要注重審美差異,西藏幼師學生從小接受藏族文化的熏陶,在審美上有著強烈的民族特色,教師要認識到學生審美的特征,并能夠借助實際案例引導學生分析不同“審美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優劣勢,進而找到其中的契合點,讓學生能夠以“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等不同的方向思考審美問題,并在審美差異之中尋求共通之處,在對比中展現審美的特征與要素。
在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針對內地西藏幼師學生的“美育”教育,主要通過以下四種途徑實施與落實:
在美術教學中,作品賞析是實施美育教育的第一環節,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優秀而杰出的作品往往可以給人無限的啟發與引導,讓學生在欣賞之中總結規律,找尋特征,建立正確的審美意識與觀念。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師則要注重三個問題:第一,教師可以塑造情境,深化學生的體驗,比如在賞析西藏地區的壁畫作品時,就可以搭配藏族的音樂作品,以氛圍烘托的方式提升學生美的感受。又比如在賞析山水畫時,則可以配上古風音樂作品,甚至利用電腦軟件將作品中的部分內容動態化處理,比如飄動的柳枝、飛翔的山鳥、釣魚的蓑翁等,給學生完全不同的感受與體會,幫助他們理解美術作品中的表現方式與藝術處理效果。
第二,要充分展現學生的思考與表達,在作品賞析中,教師并非要強行將自己的理解或者課本上的內容讓學生掌握,而是要促進學生自身的審美意識與思維表達。在欣賞之后,優先選擇學生進行表達自己賞析的成果,而后再由多個學生的交流與碰撞,提出不同的觀點,并在辯論中不斷深化,將學生個性化的審美標準逐步接近統一。比如在賞析藏繡作品時,筆者就會將課程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由學生進行賞析,并舉手主動表達自己的欣賞成果。其次,學生根據提出的不同的觀點進行探討,從更加深刻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內涵,以豐富學生的賞析成果。最后,筆者結合課程表述自己的鑒賞結果,并讓學生進行綜合思考,找出自身審美判斷與意識中不足的地方,也要發現自身獨特的閃光點。
第三,要注重不同文化的對比呈現。針對內地西藏幼師學生來說,教師還需要進一步促進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融合,以此強化學生的審美包容性。比如在賞析西藏壁畫作品時,筆者就會整理不同的壁畫進行對比鑒賞,一方面從時間上由石器時代到現代;另一方面從地域上,可以選擇敦煌的石窟壁畫、景德鎮的陶瓷壁畫以及知名道觀與寺廟的壁畫等,通過時間與區域文化上的差異,拓展學生的審美視野。
在課堂訓練中,教師則要給予學生創造美的機會與平臺,讓學生在思考、嘗試、繪畫等過程中不斷深化對美的認識,從而逐步形成獨特的創作風格與審美思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創作思路與審美風格,既要彰顯其風格的獨特性,又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大眾審美;既要能夠突出民族與區域的特色,又要善于將不同文化的美術要素融合發展,從而讓內地西藏幼師學生擁有更客觀的審美思維。
首先,在創作訓練中要給予學生自主性,教師不需要完整而細節的主題方向,而是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提出一些具有創意性的創作思路與方向,進而通過思考與判斷,找到創作的方式與內容。比如在學習水彩畫時,筆者就會選擇更為自主的話題選擇方式,通過為學生展現一幅兒童水彩作品,讓學生由此展開想象進行創作。其可以從形式上進行融合拓展,比如有學生用水彩的方式將兒童畫繪制成為唐卡的形式,以此展現出不同文化的交融;有的學生則用水彩的方式回歸兒童視角,采取抽象涂鴉的方式完成創作。
其次,在創作訓練中要堅持職業導向。內地西藏幼師學生是以幼兒教師為職業目標的學生,因此在美育培育中還應落實職業技能教育。比如在學習素描時,筆者就為學生布置了兒童畫的創作任務,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繪本,根據其文字描述畫出相應的兒童繪本作品,既展現其職業發展目標,又落實了美育培育目標。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兒歌、情景漫畫、詩詞等作為創作的條件,以此挖掘學生的創作思維與文化修養。
在美育教育中,除了引導學生創作之外,還要為學生提供展現作品的平臺與機會,通過對學生作品的展覽、思考與分析,不僅可以讓教師找到學生的閃光點與優勢,而且還能強化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夠從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創作根基與審美情感。
因此筆者還建立了學生美術作品展覽會與學生作品鑒賞平臺,針對學生在課堂訓練環節中的作品,筆者會選擇其中優秀的作品納入學生美術作品展,并且每學期舉辦一次,邀請全校師生進行參觀與品評,增強學生的創作信心與審美自信。與此同時,筆者也會將學生的作品數字化處理,并將其上傳至校園網平臺,引導全體學生進行賞析與評價,尤其本班學生要對其中的作品進行品評,并撰寫相應的評價手冊,在學生作品分析中讓學生的審美能力進一步得到成長。
無論是藝術工作者還是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而在實施美育教育中,更要培養學生觀察生活與發現美的能力,尤其對于內地西藏幼師學生來說,教師必須全面拓展他們的視野,能夠了解不同區域的文化特色,看到各個地方的山水風景,品味不同地域中的植被、建筑、服裝等具有美感的內容,以此引導學生能夠真正發現生活中的美,能夠捕捉其中的美的要素,并將其作為自己創作的素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則可以為學生設置場景參觀的實踐活動,利用課外時間走出校門進行觀察與體會,將一路上看到的美景通過相機、寫生等不同的方式記錄下來,讓學生習慣于用眼睛與雙手捕捉美,從而具備發現美的能力。
綜上所述,針對內地西藏幼師學生而言,在文化差異與審美差異的影響下,教師在開展美育教育時必須采取針對性的方法與策略,一方面要在作品賞析與課堂訓練中拓展學生的審美視野;另一方面則要從作品展覽與分析、社會實踐與觀察中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由此達到美育教育的目的,讓學生能夠成為具備審美文化的學前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