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張建欣
(1.重慶交通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重慶 600074;2.重慶交通大學學工部 重慶 600074)
自“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成為社會主旋律以來,大學生創新創業歷來都是學界和高校關注的重要議題。截至目前,在CNKI總庫中以“大學生創新創業”為篇名,搜索到相關論文7362篇,其中學術期刊5621篇,學位論文114篇。若以“大學生創新創業”為詞條在百度搜索引擎進行檢索,檢索到81100000個詞條。以上數據充分說明大學生創新創業已成為人民關注的焦點。然而,為有效把握學界研究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質量和現狀,需要作者嚴格按照學術邏輯進行梳理,呈現有價值的研究內容和學術信息,供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者參考。根據布拉德福定律,核心區論文能夠描述論文在期刊中分布情況。因此,筆者在CNKI高級檢索中,以期刊為類別,以“大學生創新創業”為關鍵詞,以“核心期刊和CSSCI”為來源期刊類別,進行檢索,共檢索到408篇,其中,刪除書評或會議或廣告87篇,最終確定為本研究樣本為321篇。本文以這321篇論文為分析對象,從研究議題和研究方法兩個方面梳理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現狀,目的在于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領域形成高質量成果。
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現狀是評估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質量的重要視角,能夠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提供前期基礎和指明研究方向。本文主要從研究議題、研究方法兩個視角審視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現狀,旨在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研究議題是論文關注的焦點,是論文的關鍵詞。在321篇文獻中,關注了高校層面、大學生層面以及理論層面話題。從高校層面而言,論文不僅關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大學生創新創業困境、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管理、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等現狀,而且聚焦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素質評價體系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體系重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課程體系、大學生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圈、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統籌管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等體系評價;同時,也深入探討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坊、大學生創新創業一站式服務平臺、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轉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技術轉讓等話題,涉獵面較廣,關注域較寬,能夠覆蓋到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多個層面;從大學生層面而言,論文遵循由內到外的邏輯不僅關注大學生創新創業者的心理問題、價值追求、能力提升等,而且重點聚焦于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價值觀引領、大學生創新創業心理、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等方面,實現創新創業行為的內化和外顯;從理論層面而言,論文遵循主體-客體的話語體系不僅關注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演變、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邏輯定位、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的價值取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歷程等主體的現狀,而且重點關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影響因素、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服務鏈、國外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經驗借鑒等客體的發展,注重從學理上認識大學生創新創業邏輯、經驗上學習國外大學生創新創業做法。總之,研究議題覆蓋面特別廣,但均沒有相關系列成果深化對某一個研究方向的認識和思考,研究深度不夠,更多研究進行簡單闡釋,未挖掘背后的深層次內容和原因。
研究方法是學術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術成果能否被學界認可的重要維度之一。在321篇文獻中,有314篇大學生創新創業文獻采用案例法、質性研究方法、焦點式訪談法等闡述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研究,增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理論成果,指導著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但僅有7篇論文采用問卷調查、實證分析方法闡述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意識、能力、教育問題等。其中,1篇采用調查方法思考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方法,服務于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問題[1];1篇文章對哈爾濱市7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建議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與課程體系建設,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2];1篇文章以湖北省26所高校為調查對象,探討雙創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新任務,助推大學生創新創業蓬勃發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業務水平[3];1篇以北京市31所高校為調查對象,從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實踐等視角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創新創業存在一些問題,建議相關部門以問題為導向,協同創新,提高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質量[4];1篇文章以江蘇省25所高校為調查對象,探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支持體系運行機制,作者希望從構建多元化實踐平臺載體,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政策支持體系等方面,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質量[5];1篇文章采用MOA模型構建三位一體大學生創新創業模型,實證分析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內外部因素,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建設機制[6];1篇文章研究1998-2019年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文本,梳理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演進規律和地區差異,探尋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發展軌跡。[7]
因此,本調查結果表明學界更多采用“問題-思考-對策”邏輯思路,較少采用“問題-調研-實證-對策”邏輯思路。“問題-思考-對策”邏輯思路能夠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能夠及時快速回應大學生創新創業問題,提出應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問題的解決策略。而“問題-調研-實證-對策”邏輯思路則遵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原則,采用問卷調查、數據處理方法挖掘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背后隱藏的問題,追溯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中的規律,提出解決大學生創新創業現實問題的對策,充分掌握并利用大學生創新創業規律,從多個視角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質量。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未來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領域研究更需要聚焦研究議題,深化研究,重視混合式研究方法等。將其覆蓋大學生創新創業各個領域、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新理論、開創大學生創新創業新機制、服務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理論品質創新與實踐品質提升。
大學生創新創業議題研究就是學界、企業界、高校等相關利益群體為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理論體系和實踐維度的研究域。學理探討能夠呈現大學生創新創業學術邏輯,梳理大學生創新創業學術意義。從學理層面上而言,遵循哲學本體論、實踐論等話語體系,筆者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議題包括大學生創新創業是什么、開展情況、現實問題、問題解決策略、邏輯體系、價值體系、實踐體系、創新體系等,探討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方面的問題。實踐探討主要關注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問題,聚焦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路徑、實踐方式。從實踐層面上而言,遵循實踐論話語體系,筆者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議題包括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實踐、隊伍建設、心理特點、獎懲機制、效果評價體系、引領機制等,探討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發布、政策傳達、政策實施、政策評價、政策更新問題,深化研究大學生創新創業本質和規律,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品質和質量,服務于國家級、省部級、市級、校級、院級、班級等不同層面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理論體系與實踐效果。同時,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的話語和議題來源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從多個維度精準反映大學生創新創業現實,能夠梳理出具有學術意義、具有重要價值的研究議題,繼而深化這些重要研究議題的認識,提高高校師生識別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問題的能力,形成高質量研究議題集,供大學生創新創業界、大學生創新創業管理部門參考。
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方法偏思辨,實證論文較少問題,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團隊重視混合式研究方法,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質量。大學生創新創業學術研究需要適合大學生創新創業學術研究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方法,比如通過現狀調研數據、截面數據、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中心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差異性分析、回歸分析、聚類分析等,獲得大學生創新創業學術研究理論。同時,在實證分析基礎上,要結合文獻研究法、訪談法、文本分析法、內容分析法等進行質性研究,進一步從案例成果推導出隱藏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背后的一般性規律,指導著大學生創新創業理論體系與實踐效果。另外,混合式研究方法能夠將大學生創新創業個性化特點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統計性規律結合起來,形成更具有學術性、客觀性和可參考性的研究成果。在使用混合式研究方法時,研究者不僅關注數據化的資料,而且要關注創新創業大學生的心理、言行、文字資料等,挖掘數據背后的本質,分析文字背后的深意,讓數據說話,讓文字能夠準確表達,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資料的外顯化。
總之,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領域已成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時代的重要發展領域之一。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領域專家需要深化研究,聚焦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議題,重視混合式研究方法的使用,確保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質量的穩步提升,鞏固來之不易的創新創業研究成果和研究理論,形成高質量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話語體系和實踐框架,指導著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