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霖 韋志輝
(1、2.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部 廣西南寧 530023)
在財政部、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聯合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將培育1 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的指導綱領下,全國引發了建設各地體育特色小鎮的熱潮。[1]廣西馬山縣作為廣西首批建設的體育特色小鎮從2016年來通過承接各級攀巖賽事逐漸打出了名頭,通過攀巖特色小鎮的帶動為當地帶來了分支產業的創收,所以研究馬山攀巖特色小鎮的發展路徑和不足之處能為馬山縣進一步的優化產業結構,以及為廣西其他體育小鎮的建設提供理論指導依據。
在每年的小長假和黃金周期間馬山縣作為廣西人氣較高的旅游景點會迎來大量游客,除了廣西本地游客之外,鄰省自駕游客占了近三成。而每當這個時候,體育特色小鎮景區附近的民居、旅店和酒店的入住率幾乎能達到100%,其中馬山縣的“中國弄拉”景點往往是最受歡迎的,馬山縣的交通指揮和路線規劃上能為旅客提供較好的出行保證,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使得景區在接待大量游客時保持井然有序的秩序。
馬山縣在2007年就每年都舉行馬山文化旅游美食節,并且還有壯族民歌和扁擔舞等文藝表演節目,美食和民俗情調能吸引眾多游客參與其中。而今年來馬山縣在依托本地資源打造成了攀巖特色體育小鎮之后,開始形成了當地“休閑旅游+運動體驗”的產業發展模式,其中成功舉辦過的一些高級別馬拉松賽事和攀巖比賽更是讓國內外的游客充分領略了馬山縣的獨特風光,也憑借這些賽事的影響力給馬山縣做出了有效宣傳。
馬山縣利用自身的山體和巖壁開發出了一百多條適合不同水平運動員的攀巖路線,還有一些僅限于舉辦高級別賽事才開放的登山棧道、溜索和飛拉達線路。雖然馬山縣自從建成攀巖特色體育小鎮以來已經多次成功舉辦了國際級賽事,但當地居民在攀巖這項運動上的普及率和參與度卻不高。本地的學校只有少數部分開設了攀巖課程,而且在課后也沒有足夠的專業人員對想進一步學習的學生進行指導,所以馬山縣開展的本地攀巖活動較少,即使開展相關活動也組織不了大規模的賽事。[2]
馬山縣位于廣西中部,地理位置相對廣西的多數鄉鎮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但是馬山縣卻沒有高鐵能夠直達,且部分景點距離縣城較遠,而往返于縣城和景點之間的公交車數量和班次較少,在旅游旺季很難滿足游客需求。即使是乘坐班車到達站點后,也還需要自行尋找其他交通工具才能到達景區,這對非自駕游的游客來說十分不便。小鎮中的主要景區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餐飲和購物產業鏈,也沒有能夠為游客提供大批量住宿條件,游客的高質量消費需求只能回到縣城才能夠實現。所以,當前馬山特色體育小鎮在整體運作和自身定位方面的相關制度建設還是不夠完善和明確的,也體現了其在發展過程中操作經驗的不足。
攀巖是一項具有技巧性和挑戰性的運動項目,接觸過攀巖運動的人對這項運動對會存在一定的興趣,但是攀巖這項運動在我國畢竟不是主流運動項目,且現階段還沒達到大眾普及的程度,所以即使馬山縣攀巖特色體育小鎮近幾年承辦了一些國際級水平賽事但是由于后續的長期宣傳不到位,導致了當前社會各界對馬山攀巖特色體育小鎮的關注度不高。加上馬山攀巖特色體育小鎮目前開發出的攀巖路線較多的是針對有一定基礎的攀巖運動員,使得游客無法在攀巖運動上得到更為全面的體驗,這在無形中就失去了很多的宣傳機遇。除此之外,專業攀巖運動指導員和體育產業專業管理者的缺乏,更會對馬山攀巖特色體育小鎮無論是在攀巖運動的普及上還是體育產業衍生經濟上產生一定的掣肘。
馬山攀巖特色體育小鎮是圍繞攀巖為主題打造產業鏈的,但目前小鎮只成功開發了部分攀巖路線,在運動項目和游樂項目的開發上較為單一,遠不能對游客產生很好的吸引力,所以更談不上能打造成為一個功能性體育娛樂商圈。而政府相關的政策中只是對當地的體育產業方向做出了大致的引導,并沒有在具體基礎項目的開發和政策體系上予以支持,所以導致了馬山攀巖特色體育小鎮還沒形成自身的體育產業行業和產業鏈。
馬山縣屬于廣西的少數民族地區,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氣息非常濃厚,具有壯族特色的民歌、會鼓和扁擔舞是馬山縣的文化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但是馬山縣當前并沒有找到將當地特色文化融入特色運動中的有效方法,在全國興建體育小鎮的浪潮中如果沒有將自身特色表現出來的機會的話,面對的結果只能是嚴重的同質化現象,這對馬山攀巖特色體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無疑是不利的。[3]
馬山縣攀巖特色體育小鎮目前較大的基礎設施問題在于無法提供大量優質的住宿和服務條件,缺乏高質量的主題性娛樂設施和項目,從而不能滿足游客的休閑消費需求。所以小鎮的基礎建設應該以推動經濟升級為目的去進行,在打造高質量住宿和娛樂場所的同時抓住小鎮的攀巖運動特色核心,盡可能建設專業人員指導隊伍使游客得到特色項目的體驗樂趣。同時開發多種分支和平行運動服務項目,使整個體育小鎮的體育項目實現多樣化和大眾化,并且根據馬山特色文化建設具有當地代表性的建筑物和紀念物,以此作為傳播特色文化和打造創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對于馬山攀巖特色體育小鎮的建設是國家非常重視的項目,而當前的宣傳力度顯然與國家對小鎮建設的投入不對等,馬山攀巖特色體育小鎮想要真正打出知名度,光靠舉辦或承接大型賽事是很能達到的。可以通過在各種客運車輛貼上宣傳海報,與旅行社、學校和各類企事業單位合作推出針對性的游玩線路來加大宣傳效果;還可以通過與知名的社交平臺合作多途徑、多方面地對馬山攀巖特色體育小鎮進行展示和推廣;以短期優惠體驗、贈送小禮品、朋友圈集贊等形式全方位對游客進行引流,通過建立公眾號或APP軟件等保持游客的粘性,在掌握游客信息的同時也能根據大眾的反應及時調整運營策略,圈住穩定的游客群體。
隨著國內攀巖運動的不斷推廣,這個運動項目因為其具有減壓和培養技巧、勇氣的屬性而被眾多中青年人所接受。國家對馬山攀巖特色體育小鎮的投入建設已經令小鎮上擁有了國內較高規格的攀巖場地,所以必須以這一現有優勢為抓手進行團隊建設,通過招聘、委培等方式吸納項目策劃和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打造出以攀巖運動為主的精品體驗路線。與此同時還要根據不同年齡和身體條件的人群需求開設攀巖運動以外的戶外項目分支路線,如高空項目、水上項目、野外項目、探險項目等趣味性強的運動項目,讓游客能在游玩中體驗山水田園的樂趣,以充分發揮馬山的地理資源優勢。
就目前馬山攀巖特色體育小鎮在攀巖人才上的配置上還遠達不到接待的要求,對專業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懂得保護游客進行攀巖體驗之外還要掌握體育旅游管理知識,能完成各類中小學學生的攀巖運動普及性教學,以及高等學校體育院系或企事業單位人員的指導培訓,甚至還要具備組織和承辦專業攀巖賽事的能力。這就要求馬山攀巖特色體育小鎮一方面要引進人才,另一方面要在當地普及攀巖運動的同時培養自己的專業人員班底。而專業人才的培養則可以從當地的體育教師、攀巖愛好者、體育院系學生中選拔培訓得來。只有擁有了足夠的多面手型人才,才能使馬山縣的體育產業煥發生機和活力。
小鎮的建設如果單純依靠政府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想要進一步發展攀巖運動的支線項目和推動旅游產業進程需要更多的招商引資,通過吸納社會融資資金用于打造屬于馬山當地的特色文化場館。馬山攀巖特色體育小鎮應該著力打造“風俗文化+特色項目”的品牌形象,這樣既有利于宣傳馬山民族文化,同時也能帶動小鎮觀光購物的市場活躍度。[4]
馬山攀巖特色體育小鎮的建設是廣西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載體,也是推進廣西鄉鎮城市經濟化和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所以只有通過不斷完善特色體育小鎮的建設,才可以促進廣西貧困鄉鎮因地制宜的將當地風俗、文化、地利、旅游等條件粘合起來,實現供給側改革環境下的創新,推動體育產業的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