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洺杰 郭宇飛 李星漢
(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 廣西崇左 150028)
目前國家非常重視特色鄉村的發展,廣西崇左也將旅游資源開發放在鄉村脫貧首位,但是當地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效果和知名特色鄉村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展開對農村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尤其是對廣西崇左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現狀的研究,能夠客觀地審視廣西崇左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出現的問題,為更好地推動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具有指導價值和發展經驗。
研究采用理論研究與實際調查結果相輔相成,通過調研了廣西崇左多個旅游鄉村,對收集鄉村的旅游資源開發形式進行分類,主要依據其開發方向的不同,大致分為種植集中化、農業景區化、收入多元化、資源產品化四個模式。
改變原先一家一戶自己經營的模式,通過村干部號召統一指揮,將土地集中起來進行承包,交給有資質的公司進行經營,大量勞動力得到解放,村民享受紅利;在村民富裕的同時,鄉村的整體形象得到改善。
以當地原生態的自然環境資源做基礎,對鄉村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和規劃;通過對鄉村的改變,向旅游度假的方向發展;發掘當地傳統文化資源,運用于特色鄉村和當地民宿發展,提高地區吸引力,推出研學旅游、科普教育、休閑度假等模式,并逐漸構成產業化、規?;F代化[1]。
打破原先單一的種植收入模式,發展特色垂釣、采摘園農業、田野觀光、農家樂以及配套的觀光旅游項目,讓農民收入從單純種地向多元化轉變,使當地村民的收入不再拘泥于單一的種植收入。
改變原先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消費模式,創建當地特色品牌,提高地區品牌價值和地區吸引力。通過對農產品的集中加工,發揚當地的手工藝品,提高市場競爭力,擴寬當地居民的收入渠道,推進鄉村振興,實現精準脫貧。
【成功案例】崇左龍州櫻花谷
崇左龍州櫻花谷景區作為廣西四星級鄉村旅游區,當地地理環境得天獨厚,群山重巖疊嶂,自然環境優美,生態資源豐富。2016年,當地積極響應龍州縣脫貧攻堅號召,在村支書張立榮的帶領下,村民們自發籌集380余萬元,充分利用當地的獨有優勢,依靠當地自然景觀等優勢資源,啟動旅游區的建設。建成了大量與當地旅游景觀緊密聯系的木橋、餐廳、商品店、垂釣區、水上樂園等設施。景區種植了數十畝櫻桃樹和幽長的紫藤林,成為整個特色鄉村旅游區的招牌封面,櫻桃谷也因此得名。近些年來,景區累計接待游客十余萬人次,景區解決當地一千余人的就業問題,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2]。
【失敗案例】崇左扶綏姑遼特色鄉村
崇左扶綏姑遼屯在縣域貧困村旅游扶貧規劃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通過對農村土地、資源統籌布局,鼓勵、推進重大項目落戶鄉村地區。如,龍谷灣旅游景區,該項目投資66億元,落戶弄洞村姑遼屯。該項目輻射帶動了周邊一批農家樂、鄉村田園游、果園采摘游等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通過保護修繕及開發利用弄洞村姑遼屯建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業學大寨”時期修建的騎樓式民居,通過精心打造姑遼鄉土文創中心,開創出了一個各類鄉土文創內容交流、展示、銷售為一體的鄉土文化旅游生態產業鏈。盡管這個鄉村具有豐富的自然環境資源和濃厚的文化底蘊,也有著很好的政府扶持、地方支持,卻由于交通閉塞,基礎設施缺失和匱乏,特色文化缺乏引導和定位,使得游客日益減少,原先的文創中心華而不實,特色民居被大量閑置,大量人力物力浪費,如今只剩下周邊學校踏青的學生偶爾光顧。青壯年勞動力基本在外打工,文化鄉村只剩下老人和兒童。
1.當地政府對鄉村旅游內涵理解不深刻
沒有深刻認識和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缺乏對當地文化的發掘和利用,只是單純的照搬抄襲,沒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開發,許多鄉村以單一的修建仿古建筑為主,造成鄉村旅游缺少主心骨和內涵,變成了空中樓閣,造成游客審美疲勞,失去吸引力。
2.品牌意識淡薄
在鄉村旅游的布局和發展中,各不相謀現象普遍存在,家家各掃門前雪,當地資源和資金并沒有集中起來統籌使用。鄉村旅游規模小,過于分散和獨立,并沒有集中發展進而做大做強,而經營者普遍品牌意識薄弱,片面追求表面形式上的發展,忽視內在的發展內涵。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缺乏個性和特色,旅游產品過于雷同,缺乏新意?;A設施不完備,接待能力有限。
3.缺乏具體的規劃
沒有對旅游資源進行細致研究規劃便匆忙進行開發,缺乏科學的資源布局和合理的戰略規劃,過度金錢化和形式化,粗制濫造、變相斂財成為代名詞,對地區的鄉村旅游資源本身就是一種浪費和損失。一些鄉村開發中,人為痕跡、現代印記過于明顯,使原先的鄉村氣息、鄉村特色無處可尋。對鄉村旅游為主題的行業整體形象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
4.鄉村旅游人才匱乏
鄉村旅游方面人才緊缺,經驗積累不足,對從業人員缺乏系統性、專業性培訓。鄉村旅游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多以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兼任,相關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專業性得不到保證,過度的模仿和抄襲其他鄉村的成果,而不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開展工作,造成鄉村旅游管理水平停滯不前,鄉村旅游發展落后,村民費時費力卻收益甚微,甚至產生惡性循環。
通過對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模式進行分析。對廣西崇左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提出如下建議:
1.旅游發展與農民增收相結合
鄉村旅游作為扶貧富民的工程,需要將開發和農民增收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時代發展,旅游者的消費需求不斷提高。旅游業幫助村民拓寬就業渠道,就業選擇增多,有效運用當地剩余勞動力,使當地的經濟得到更好發展。例如龍州櫻花谷景區通過人事上錄用鄰近村民,資本上吸收村民入股,年底通過分紅增加村民收入,與村民簽訂家禽、蔬菜訂單,使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2.黨員帶動群眾發展鄉村旅游
發揚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讓基層黨組織發揮堡壘作用,用自身實際行動,身先士卒帶動廣大人民群眾加入到發展鄉村旅游的隊伍中。比如,櫻花谷景區由村支書張立榮帶領黨員和村民一齊建設櫻花谷景區,推動村民致富。櫻花谷景區也被確定為自治區黨員干部教育示范基地,為龍州縣的黨建和扶貧做出了示范性的作用,帶來了大量經驗。
3.保護當地環境和旅游資源
旅游是資源依賴型產業,黨中央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旅游也要遵循這一理念,在發展鄉村旅游經濟的同時,社會人文的傳承發展和自然環境資源保護利用也尤為重要。一個優美的環境,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更是為子孫后代留下的無形財富。充分地利用好當地的人文和自然資源,提升游客的游覽體驗,全方位提高游客的舒適度增加體驗滿意度,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目標。
4.突出特色產業文化
以鄉土文化為“魂”打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旅游產品,通過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保護觀念,促進鄉村文化繁榮進步,實現“五位一體”鄉風文明建設目標。龍州縣將農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創建了多個旅游區,如櫻花谷、西龍崗特色旅游區,發掘當地溫泉資源,并結合當地文化,發展出溫泉農家樂等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旅游項目。實現了鄉村變景區、村民化身向導的轉變,當地村民積極參與景區的開發和管理,不僅推動當地餐飲業、服務業、零售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也繼承了當地的傳統手工藝,更是使當地村民真真切切地在家門口致富。
2020年全國文化和旅游廳長會議指出:將旅游扶貧作為當前首要的政治任務。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先富帶后富,通過當地旅游的發展,帶動地區整體經濟提升。鄉村振興和旅游的發展密切相關,在研究中,我們看到了許多鄉村旅游發展的舉措和成效,各地的發展各具特色,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在大方向上是要保持一致的,但是特殊問題還是要特殊對待,不能單純地照搬抄襲,而是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尋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鄉村旅游的發展能夠更好地解決當前的“三農”等熱點問題,可以帶動農民就業,推進農村脫貧進程,助推我國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也為廣西崇左的鄉村旅游發展奉獻一份微薄之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