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明 邱玉婷
(貴陽學院泰國研究中心 貴州貴陽 550005)
海外華文教育萌興極早,姚蘭(2015)指出,早在1729年華僑僑社就在當時的荷印首府巴達維亞設立“明誠書院”,這也是最早的海外華僑學校。但由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并未嚴格區分“華文教育”和“對外漢語教學”二者間的差別,以至于僅大陸就先后出現了“華僑教育”“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華文教育”等名稱,如果再加上臺灣地區,則還有“華人教育”“僑民教育”“華語文教育”等等,可謂是五花八門。上世紀80年代后,學界開始有人關注這個領域,并明確界定了“華文教育”和所謂“對外漢語教學”二者間的區別與聯系。我們對這種界定表示認同。但具體到本文所探討的兩岸華語文教育這一主題時,本文認為,我們不能只著眼于二者間的差異,而應更多地看到兩者間的聯系。基于此,本文擬通過對比幾組相近的概念,一來是厘清兩岸有關“華語文教育”概念的學理差異,二是企圖在“兩岸一家親”的倡導下,尋求兩岸加強華語文教育融合之可能。
1949年國民黨政權退居臺灣后,為統一語言實施了“國語推行運動”。在這之后,國民黨當局在島內很多高校建立了供外國人學習標準漢語的“國語教學中心”。幾乎與此同時,國民黨當局還鼓勵民間語言培訓機構的發展。這便是臺灣地區華語文教育的發端。而當時的大陸,直至1978年以前,除了1956年為專門開展華語文教學工作成立了北京語言學院(即現北京語言大學),以及在部分大學設立“對外漢語教育”等與華語文相同或相近的專業之外,整個華語文教育事業發展緩慢。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全球的華語文教學市場都是以臺灣地區為主的。教材、教法、教師、教學內容均由臺灣主導。不論對華僑、華人移民社會或世界各個國家,臺灣地區在中華文化上的解釋權,以及對中華文化的保存與發揚之地位及貢獻,都是社會公認的。”[1]
進入90年代,臺當局愈發重視華語文教育的發展,對華語文教育的經費投入遠遠超過大陸,是臺灣華語文教育的“拓展期”。在2000年之后,臺灣華語文教育的發展雖然偶有“亮點”,但總體呈現衰退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政府的財政支持老跟不上,造成其生源逐漸由華僑縮小為臺僑,最后不得不放棄一些原有的華語文教育陣地。而大陸自1987年成立了專門的華語文教育領導機構——“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家漢辦”),并于2004年在韓國成立了第一家孔子學院,截至2019年9月30日,全球已有158國家(地區)設立了535所孔子學院和1134個孔子課堂[2]。現在,大陸已然成為華語文教育方面的主導者。
“華語文教育”其實最早是臺灣地區的叫法(大陸早先叫“對外漢語教學”,后來也叫“漢語國際教育”或“華文教育”)。兩岸不僅稱謂不同,其概念內涵也有顯著的差異。下面,我們將其中最常見的幾組概念進行細致對比:
華僑(Overseas Chinese):這是一個嚴格的法律概念。根據《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關于界定華僑外籍華人歸僑僑眷身份的規定》,華僑是指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該《規定》進一步細化,“定居”是指中國公民已取得住在國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并已在住在國連續居留兩年,兩年累計居留不少于18個月。如未取得住在國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但已取得住在國連續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資格(出國留學、因公務出國時間不計入在內),5年內在住在國累計居留不少于30個月,視為華僑。[3]
華人(Chinese Overseas):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第九條“定居外國的中國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的,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4]
不難發現:雖然華僑和華人都擁有中國人的血統,但華僑和華人的最主要差別在于:華僑擁有中國國籍,而華人則是由于加入了所在國國籍便不再具有中國國籍。
華裔(Ethnic Chinese):是指在居住國出生并取得該國國籍的華人子女。“華裔不是法律概念,更多的是一個民族學用語。”[5]因此,華裔既可以是華人的后代,也可以指華僑的后代。界定華裔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其是否取得住在國國籍。而從本質上講,華裔自取得住在國國籍后便只能歸入華人范疇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來講移民代不能稱作“華裔”。
僑民:這個是臺灣提出的概念,大陸很少用。凡是旅居海外的、而且具有中國(包括港澳臺地區)血統的人,臺灣都以“僑民”稱之。從這個定義不難看出,臺灣的“僑民”其實是一個大概念,并不嚴格區分華人、華僑、華裔的具體性質,而是從血統的角度統而稱之。
“華僑教育”:這是最早的稱謂,民國后期又稱僑民教育(即僑教)。早期,一些華僑為了讓其子女在國外學習中國語文和科學文化知識,而在僑居地興辦的教育。后來,也包括國內一些為吸納華僑子弟所開辦的教育,以及由華僑出資創辦的教育。
“華人教育”:顧名思義,就是針對華人所創辦的教育。但多數華人教育是以當地的語言為教學媒介,中國的語言文化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
“僑民教育”:是指臺灣當局針對僑民所開辦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教育,比如辦理海外僑民學校、招收海外僑民及華裔“回國”繼續求學,等等。臺灣還對其僑民教育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分為境內僑民教育和境外僑民教育:前者是指海外僑民回到臺灣升讀中小學、大學、研究所等各類學校;后者則主要是對海外僑民進行的相關教育措施。[6]從某種意義上講,臺灣當局所實施的“僑民教育”是帶有一定政治考量的。
“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這兩個概念都是大陸的說法,均指以外國人為教學對象的漢語教學。其之間的差別僅在于使用的時間不同:2013年本科專業名稱正式改為“漢語國際教育”之前多用“對外漢語教學”,之后則主要使用“漢語國際教育”這一名稱。至于“漢語國際推廣”,主要指大陸新時期發展公共外交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對外推廣漢語的策略。
“華語文教育”:這是臺灣地區的說法。是指對外國人(也包括第一語言不是華語的海外華人)進行的有關中國語言文化方面的教育。歷史上,臺灣地區曾對此進行了嚴格區分:將針對外國人的華語教學稱為“對外華語教學”,而將對華僑華裔的教育稱為“僑民教育”。后來,伴隨第二、第三代華裔的出生,他們同樣面臨將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問題。在此情形下,臺灣地區把該教學也納入了“華語文教育”的范疇。[7]因此,臺灣地區的“華語文教育”,其實是對涵蓋了華人華僑與外國人所實施的中國語言文化教育。
“華文教育”:這一名稱主要在大陸使用。是指以母語或第一語言非漢語的海外華人、華僑為主要的教學對象(也包括少數非華裔學生)開展的中國語言文化教育,在有的國家或地區(主要是歐美地區)又稱為中文教育。[8]它和上文所提到的“漢語國際教育”有很大的差別。
由此可見,盡管“華文教育”和“華語文教育”只有一字之差,但無論是在使用地區還是內涵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差異:在教學對象上,“華文教育”主要指向海外華裔學生,而“華語文教育”既包括在臺及海外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也包括母語不是第一語言的華裔學生;在教學內容上,“華文教育”重點突出中國語言與文化的學習,而“華語文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強調當地的語言學習為先,而把中國的文化學習列為其次。至于兩者的主管部門、管理機制等方面,雙方亦存在諸多的不同。
綜上,華語文教育原本的主要對象是海外的華人、華僑,這一點和大陸的“華文教育”很相似。但由于近些年臺灣“華語文教育”的學習對象發生了重大變化——外國學習者逐漸增多,在此情形下,臺灣地區的“華語文教育”漸漸地囊括了大陸“對外漢語教學”的某些特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臺灣地區的“華語文教學”等同于大陸的“對外漢語教學”加上“華文教學”。基于此,在華語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無論是臺灣地區的“華語文教學”,還是大陸的“對外漢語教學”,抑或是“華文教學”,其目標都是將中國的語言文化國際化。為此,兩岸今后需在“華語文教育”領域通力合作,為華語國際推廣、也為我們共同的華語教學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