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丹 孫凌晨 朱麟奇
(1.吉林省學校后勤管理指導中心 吉林長春 130000;2.長春師范大學 吉林長春 130000)
進入21世紀,人民對于生活中公共基礎性設施需求又增添了一項,那就是互聯網,通過網絡人們可以收集到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而網絡運營者通過人們的信息查詢,利用大數據就可以大規模的收集這些信息,從而給商家創造出不菲的經濟價值。人們在使用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之余,往往忽視了自己個人信息的安全保護意識,不法分子利用這一點非法收集、販賣個人信息謀取利益。
大數據是對過去人文研究方式方法的一種高級轉型,早期所謂的資料分析更多的是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將問卷信息整合統計出結果,到今天已經變成了大數據分析,精細到具體分類統計出結果,大大提升了辦事的效率。大數據更多是意味著數據類型的多樣化和數據規模的龐大化,它包羅萬象,在廣度、深度和速度上都突破以往的信息數據整合能力,并且遠超過去的技術手段。公民的個人信息在大數據時代只能代表著一個點,雖然只是滄海一粟卻也在這個大數據海洋里驚起了一點點的浪花,因為個人信息的大規模整合,隱藏著巨大的商業價值,所以使得很多商業主體對它趨之若鶩。大數據將全國人民的信息聯系在一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改革了政府原有的管理模式,但目前因為我國個人信息的保護手段匱乏,從而導致個人信息在一種矛盾體中生存的現狀,利用和保護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平衡發展。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個人信息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和不確定性的風險。為此,國家相關職能部門也在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個人信息保護專項行動,[1]但還是存在很多不法分子利用大數據獲取個人信息謀取私利,傷害他人利益。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地提到過“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個人信息數據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對其進行有效保護是我國于國家戰略全局層面提出的新要求。[2]目前我國網絡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法律體系不夠成熟,雖然在2015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明確指出,要“研究推動網上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工作,界定個人信息采集應用的范圍和方式,明確相關主體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加強對數據濫用、侵犯個人隱私等行為管理和懲戒”。[3]我國民法總則第111條提出“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4]我國刑法修正案(九)第17條講刑法第二百五三條之一修改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5]《網絡安全法》第四章網絡信息安全專門規定要求對“網絡運行者對用戶信息嚴格保密,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對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費、使用規則。”[6]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侵犯消費者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以及針對這樣的行為給予的處罰措施。[7]和個人信息相關的法律還有一些,但是這些法條規定的都是特定適用領域的各別保護,對于個人信息法律保護還需要更加全面的法律法規出臺。
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從目前情況看,還沒有專門的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法為之護航,更多的還是依靠其他法律中存在相關的法律法規給予判定,當發生沖突時,就會出現不適用的情況。所以明確具體領域,主要集中在電信、電子商務、保險、銀行、郵政等行業,使個人信息法律保護成為重中之重。個人信息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顯現出了它的經濟價值,并且這巨大的價值需要國家的重視和保護。
現在很多的公司、企業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大數據分析出的結果從事一些違法行為,他們把個人信息未經用戶同意或知曉的情況下,倒賣給不法分子然后從中獲利。還有一些企業通過用戶的登記注冊信息,投入到自身經營過程中,導致用戶信息被侵占,常會出現用戶在其他部門APP 注冊信息時無法使用,顯示為個人用戶信息已被注冊使用,這樣給用戶帶來很多麻煩,輕者需要到當地辦事大廳重新登記花費一些時間,重者需要承擔一些違約責任并且需要賠償,造成這些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業管理個人信息的時候沒有盡到監管保護的責任,才會使個人信息流露到不法分子手中。
對于公民自身而言,應該提高自我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好多商家利用優惠打折的形式,讓公民個人掃描微信、或者填報登記個人信息,這樣在無形中個人信息就變成了虛擬商品,再由一些不法分子獲取,然后形成一種產業鏈,只要有商家需要這些個人信息就可以轉手賣給他們,比如說你在某商場抽獎登記留下個人信息,你在房屋買賣過程中留下了個人信息,在教育培訓機構留下信息等等諸如此類,這種毫無防備,毫無保留地把個人信息留給對方,就給自己造成了安全隱患。
防患于未然,其重點還在于防范,任何不合理不合規定的事情,都應該在發生之前對其進行防范哪怕只是存在小小的苗頭或征兆,都要加以預防或制止,堅決不能任其發展,大數據時代雖然給國家社會和個人都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如果沒有運用好帶來的損失也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應該防微杜漸,從多方面加以監督管理確保合法使用,尤其要用法律的手段嚴加防護或者嚴加處罰。
從當前情況分析,我國關于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因為目前相關的法律法規都比較分散,沒有一部完整的專門針對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文件出臺,2017年有一部關于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草案提交給全國人大,但因為個人信息保護的復雜性,所以法案至今尚未正式頒布,對此,我國應該注意到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我們應該不斷加強立法,使相關的法律法規得到更好的完善,從而對于侵犯個人信息,為己之利傷害他人的不法行為予以嚴厲的打擊。
企業要想長遠發展除了企業文化、企業效益、誠信還應該具備嚴格的自律機制,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生存發展,尤其是在當今的互聯網行業中,擁有自律性形成模范效應,明確企業發展方向,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確保用戶的安全需求,大數據信息固然對企業發展很重要,但是保障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贏得用戶對企業的信任更是必不可少,企業應該隨時讓用戶感受到個人信息的安全保障,讓用戶有知情權。企業自身加大監管力度,避免內部出現“蛀蟲”發生泄漏信息事件。為了能夠更好地保障個人信息的安全性,企業要加大整體規范性的提升,確保個人信息的利益控制,確保使用過程中的規范性,行業監管法律保障全面展開,確保行業良性發展。
加強公民個人對自身信息的安全保護,不僅靠外在的法律保護、企業監管更重要的還要有公民個人安全意識的提升,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個人信息的保護措施,不因貪念利益驅使而受到不法分子的欺騙,從而喪失正確的判斷意識,丟掉自己的個人信息。相關部門也要有針對性的宣傳個人信息的重要性,以及普法教育,讓更多人知道對于倒賣他人個人信息應當接受怎樣的處罰和法律制裁。
大數據時代的發展是順應了時代變遷的需求,它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便利,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危險,人們再利用大數據技術的同時,也應該時刻謹記一切行為都應該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進行,不能因為某個人或某個行業的利益而觸犯法律損害他人利益。保證個人信息安全,讓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呈現一個優良的狀態,從而建立一個安全有序的互聯網運行模式,為全人類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