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培君
(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 安徽安慶 246000)
安慶市通過堅持文化引領的政策,激發城市的內在活力,整合資源,為解決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資源缺乏問題,創造性地開發了一條很有借鑒意義的發展道路。
1.項目目的
2016年的10月,國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示范區公布了,安慶成為安徽省第二個榮膺殊榮的地級市。
早在2013年,安慶就開始了創建工作,圍繞著創建工作的要點和實施標準,把群眾的文化需求作為我們建設的方向,把平均建設標準作為我們的目標。通過創建工作,整個城市的公共文化建設體系初有成效,更好地保證了城鄉群眾的基礎性文化權益,有效地發揮了本市示范帶動的作用。[2]
2.和其他地區相比,安慶示范區的創新點及特色
2015年底,安慶已經建成具有健全的網絡,合理的結構,均衡的發展和有效運行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體系的示范區。利用村部辦公場所、小禮堂、學校和活動中心等場地,開展文化惠民工程,整合留守兒童文化學習園地和鄉村的體育健身中心,建設信息共享的村級服務中心和省級農民文化園地。近幾年,安慶按照區、鄉、社區三分級,開展了春節的舞龍燈,端午的龍舟賽,重陽登高賦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等一系列特色活動。[3]在此期間招商引資,舉辦了一系列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節,例如:黃梅戲戲曲票友大賽、鄧石如書法展覽、小梅花大賽等活動,大力發揚安慶精神,積極的展現皖江地域文化品牌,進而全面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根據制定的社會力量參與本地區精神文化事業建設一系列辦法和政策,安慶市共吸引數億元的社會資金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工作中。尤其是在黃梅戲人才培養方面,創造性開展“師徒制”的人才培養計劃,充分利用黃梅戲劇團優勢打造基層文化活動基地。
在全市范圍內建設相應的輿論空間,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中都安裝有群眾意見信箱,在網絡上公開社會監督電話和郵箱,利用政協和各民主黨派的平臺,開展調研工作,廣泛宣傳把文化產品送到百姓身邊。免費開放各級各類文化場館,促使人人共享豐碩的文化成果。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安慶市被國家到地方各級各類宣傳媒體積極廣泛報道,發稿將近一千篇,社會反響良好。
2013年以來,全市共有32個圖書分館和63個圖書借閱點,62萬冊的圖書,共建成四個縣級文化館,157個鄉鎮綜合文化藝術站,1742個村文化活動室,219個社區文化活動室,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個,并且有省級農民文化樂園試點項目11個,建設完成了,廣場文化舞臺四個,社區文化舞臺23個,定期開展送戲下鄉,農民春晚,黃梅戲下鄉進校園和戲曲廣場天天演活動,文化氣息非常濃郁。[4]
建設服務陣地,拓展服務方式。通過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制品一批的辦法,不斷更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絡,培育集聚品牌特色的社區文化。成立專門的督導組,由市委市政府各部門負責同志牽頭,對建設工作全程監督和考核問責。對于重點項目,細化任務,逐級明確目標明確時間,設計中長期落實計劃。研究“反彈琵琶”課題,讓示范區建設更具有示范意義。[5]
大力推進安慶市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中國黃梅戲數字信息資源庫、桐城派文化數字資源庫、望江挑花等數字資源庫的建成和開放。著力建設網絡陣地,如開設黃梅戲官方網站、黃梅戲專題微博微信、“黃梅之鄉”全民閱讀網。從市、縣兩級圖書館、文化館到市博物館,全部實現官網聯通,使數字文化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市民可以通過各種網絡終端設備盡情享受濃郁的地方特色的文化服務。[6]
全市目前的文化團隊統計如下:民營劇團216個、民間文化社團179個、民辦文化場館16個,每個鄉鎮均有農民自辦的圖書室、文化大院、演出隊、放映隊等??梢酝ㄟ^招聘、引進、兼職、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使鄉鎮文化站和村、社區文化管理團隊得到齊全配備。在人才培養方法上,實施“師帶徒”“傳幫帶”的方式,使人才隊伍在短期內得以迅猛增加。充分合理利用社會資源,改造黃梅戲文化基地的建設,加快步伐運營“黃梅戲演出會所”;通過社會力量的介入,促進懶悟藝術展覽館、“書香一品”文化活動中心等場所的建成和使用;將民營劇團創作推出的黃梅戲優秀作品搬上舞臺。諸如《胡久根卸任記》之類。實現“三江匯流”:資源匯集、力量匯聚、互利匯盈。[7]
安慶市文化建設與財政支出占比比例水平在全省平均比例的6倍以上,以品牌文化來吸引社會資金的融入數以億計。“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早已聞名遐邇,成為享譽全省、全國的著名文化品牌。得益于社會資本的引領,近年來,黃梅戲連鎖演藝場館、黃梅戲傳習基地、再芬黃梅公館等已經按部就班實現建成和運營。[8]
在全市范圍內,社會公共意識淡薄已成普遍現象,為何會出現波及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淡薄意識呢?據我思考,公共文化的啟蒙根基不牢。隨著公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與日強烈,內在的需求并不等同于已經上升為文化理念上的自覺性,上升為公共文化理念在其中的相關概念。當前,公共文化很難為社會所熟悉和認識,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占政府財政的投入比,有利于對轉移支付體制的完善,采取相關的政策措施,比如政府購買、定向補助政策、項目補貼等,支持社會各類文化部門和相關機構提供對應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全市美術館、文化館(站)、黃梅戲會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與其職能相對應的文化服務項目應當予以落實,并向群眾提供免費服務,城市公共設施以及公共服務場地應當免費開放。免費開放的場館實要完善規章制度,制度中應明確相應的服務內容,存在針對性的保障機制,打造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9]
安慶作為黃梅戲之鄉正以欣欣向榮的文化氛圍,正不斷打造著安徽印象和文化強市。雖形成了具有文化服務網、二元文化、四級網絡體系,實現了“四館一院”、“兩館一場”,但還要實現城鄉之間、基層之間的統籌兼顧和文化權益平等,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務中的社會差異、城鄉差異得到顯著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