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容
(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興義 562400)
共青團是黨聯系職業院校青年學生的紐帶,對高職高專院黨組織思政教育效能的發揮以及學生管理工作的落實,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今,高職高專黨建工作面臨著諸多問題與難點,如何正視團建工作與黨建工作的內在關系,積極推動二者的密切融合,構建起以團建促黨建為核心的基層黨組織工作新常態,切實發揮院校黨組織的育人優勢,促使職業院校學生綜合素養得以良好發展,已經成為當前高職高專院校亟待面臨的課題。
第一,從客觀角度而言,二者一脈相承。黨是共青團的先進領導者,能夠為共青團的發展指引正確道路。共青團是黨的先進后備軍,能夠為黨務發展提供不竭的人才動力。職業院校共青團作為黨組織優質的群眾基礎,必須依靠黨的領導,才能實現持續進步。第二,從歷史角度而言,必須加強二者聯系。縱觀各個歷史階段,共青團一直都在為黨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人才與群眾動力,所以,黨建工作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做好對共青團的聯系、指引與領導工作。第三,從實踐角度而言,二者密切關聯。團建促黨建是實踐探索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對于當代高職高專院校基礎黨組織工作的良好開展,以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開展均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新時期,高職高專院校的黨建工作迎來了諸多挑戰。首先,在市場經濟以及文化轉型的態勢下,我國的社會組織形式、經濟結構、就業方式以及物質利益等方面都在向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生活面貌也日新月異。其次,在信息與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形勢下,高職高專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思想的發展也受到了雙向性的影響。最后,雖然職業院校學生的入黨積極性較高,但他們往往過于重視專業實踐技能的學習,忽視社會科學知識以及黨政理論的學習,自身的黨性素養較低,人文知識儲備不足。加上部分學生受功利性思維影響,認為只要貼上黨員標簽即可,進而在入黨之后普遍出現思想松懈現象,以上情況也嚴重制約了高職高專院校黨組織發展、黨員管理以及黨員教育工作的有序化開展。
若想發揮高職高專院校團組織的基礎作用,推動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就必須從組織建設方面入手,重視團建設工作。院校應當重視基礎團組織的建設工作,發揮其在學生群體中的感召和凝聚作用,不斷充實干部隊伍,讓學生組織的紐帶作用得到切實發揮。具體來說從以下幾點展開:首先,院校相關人員應當對學生干部的選拔程序以及選拔標準加以明確,并在干部培養方面要突出常規化、多樣化以及體系化特點,致力提升學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思想覺悟,為團建以及黨建工作的良好開展打好群眾基礎。其次,要重視思想建設工作,迎合時代思維,提升團組織的育人效果。同時從事團工作的相關人員應當樹立服務性觀念,摒棄以往管理型的思想,將青年學生的實際以及發展需求當作工作的切入點,為他們綜合素質提升提供全面服務。
為了實現團員質量以及數量的提升,院校應當秉行時代化思想,構建線上教育以及線下培訓工作相結合的團組織教育框架。第一,線下大力開展“團員思政課”、“第一節黨課”以及“線下主題團會”等培訓性質的活動,深化團組織成員對團情、黨情、社情以及國情的認知,普及大政方針、政策形式等政治要點,促使團員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等均得到良好地培養,推動其黨性素養的有序化培養。第二,要依據信息技術之便,鞏固網絡教育陣地,打造以新媒體為依托的線上團建和黨建教育平臺,以學生熟悉且喜歡的方式來踐行團課與黨課教育,讓學生能夠時刻接觸到團建以及黨建信息。第三,院校團委應當積極牽線團員個體,開展誠信教育、青年志愿者行動、紀念活動、演講以及征文等各種方式的實踐活動,加強團員的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流淌于團員心田,深化他們黨建認知,堅定其永遠跟黨走的正確信念。
客觀地說,做好黨員輸送工作是院校黨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故此,院校團委應當遵從堅持標準、慎重發展以及保質保量等工作原則,依據學生工作實情,嚴格把控黨員發展以及輸送工作,院校團委應當對內部推優的程序以及標準加以規范,促使黨員的數量以及質量均得到充分有效地提升,保證黨組織的純潔性與先進性。具體來說,院校團委應當堅持以下推優程序和標準:入黨申請書的填寫與提交必須本人自愿;專業綜合測評以及學習成績應當處在同班或同級前列,而且不能出現掛科現象;品德要端正,推優當年不得出現違反校紀校規情況,未曾受到學校相關處分;優先考慮或推薦團委和學生會干部人員;定期性地向黨組織與團組織進行思想匯報工作;參與過黨校培訓而且最終成績合格;黨支部考察、教育以及培訓一年以上;個人公示沒有異議;經過黨支部的細致討論決定納入。通過以上標準和步驟的確立,讓院校團組織推優環節更具透明化、程序化、科學化以及正規化特征,校正團員的入黨目的與動機,激發其在日常實踐中的正確動機與自覺意識,彰顯他們的輻射作用,進而對其他青年學生形成通化和從眾影響,規正職業生的日常行為與觀念。[1]
為了提高學生入黨程序的規范性,院校黨支部應當對相關工作機制加以規范。具體來說,可設置以下程序:接受入黨申請的同時,對申請人的組織發展情況加以歸檔;指派專門人員向申請人講授入黨的相關程序及條件,了解其個人的實際情況;黨委相關人員應當在團組織推優的基礎上,對入黨申請進行細致研討,并報上級黨委備案;在黨組織中指定一或兩位成員擔任積極分子的培養聯系人,進一步了解其家庭情況、道德素養以及政治覺悟,規正其入黨動機;做好入黨積極分子的考察與培養工作,通過黨課教育等形式,深化其國情及黨史的認知;通過一年以上的考察、教育以及培養之后,需聽取學生群眾、黨員、培養聯系人、黨小組成員的建議,而后再由黨委員會協商,正式確定為發展對象,并進行相關備案;由培養聯系人或其他黨員擔任入黨介紹人;黨委員會成員通過調查了解、查閱檔案以及會話訪談等形式了解發展對象家庭的政治背景;黨委應當組織發展對象,開展超過24課時且不低于3天的集體培訓;發展對象依照個人實情,進行入黨志愿書的填寫工作,期間需要有入黨介紹人予以監督和指導;針對新進黨員,團委應當牽線發展對象以及介紹人開展支部大會,并根據介紹人的相關建議以及發展對象個人情況匯報實情進行詳細討論,最終以投票的方式進行入黨表決;對于手續完善且具備相關條件的入黨對象,黨委應當予以入編,并持續對其進行考察和再教育;召開入黨宣誓大會,期間演奏國際歌,黨委相關人員發表致辭,預備黨員代表帶領其群體進行集體性質的宣誓;預備期滿后,滿足黨員條件的預備黨員可進行轉正申請,并由黨委會對其進行轉正答辯;黨支部召開討論大會,在聽取學生群眾、正式黨員的看法之后,對預備黨員予以轉正,并持續對其進行再教育和考察。特殊情況下,黨委會可延長預備黨員的預備期,并做好歸檔審批事宜。[2]
總的來說,青年學生祖國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根基。高職高專作為向社會輸送建設人才、向黨提供新鮮血液的重要陣地,其黨建工作與國家進步和黨的發展緊密關聯。因此,院校團建與黨建工作者,應當正視團建工作與黨建工作之間的相互關系,積極落實以團建促黨建的舉措,不斷探索和延伸新時期院校思政教育、黨建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與新思路,切實拓寬黨建工作路徑,構建黨團共建的體系框架,從而為基層黨組織工作的良好落實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