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代·烏買爾
(新疆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要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就要加快創新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模式。新時期高職院校要開展精準扶貧,就要切實發揮職業教育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主要優勢,逐步提高貧困地區的人口素質。
人作為社會構成的主要因素,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顯而易見,高職院校在區域經濟建設的發展過程中,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優勢,為建設地區經濟培養專業人才,給政府的地區經濟規劃提供指導意見。
農業作為農村的支柱性產業,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如今的農業生產模式早已擺脫了以往靠天吃飯的模式,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正得到廣泛的運用。高職院校以互聯網技術推廣和專業性生產知識為依托,提升扶貧資金的使用率,提高農民的整體收入。
有相關學者發現,部分貧困地區在長期的貧困狀態下,會逐漸形成一種“貧困亞文化”,而這種文化一旦形成,不僅會強化現有的貧困狀態,還會使這種貧困文化代際相傳。而以經濟扶貧為主的傳統扶貧方式,忽略了對貧困地區精神層面的扶貧工作。而高職院校在開展扶貧工作時,除了要從物質方面進行扶貧,也要注意精神文化層面的扶貧工作,從心理上改變貧困地區人民的思想觀念。
近年來,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很多項目逐漸向城郊相連的地方遷移,導致鄉鎮地區的部分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高職院校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為農村地區的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支持,以此帶動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1]
高職院校的精準扶貧重點要實現精準招生。首先,對扶貧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走訪、調查,在此基礎上,對收集數據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與研究,找出重點扶貧人群,并將其作為招生的對象;其次,為使更多貧困地區的孩子能夠進入學校學習,高職院校還要擴大招生范圍,以教育實現精神脫貧;最后,貫徹落實優先招生原則。將目標重點放在接受教育后愿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的學生身上。
高職院校在精準培訓上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是體現在對培訓對象的劃分上。立足于扶貧家庭的基本情況,很多家庭都是內外相結合的結構,即部分年輕勞動力在外務工,賺取生活費。另外,女性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其實,面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在實行精準扶貧工作時,要深入調查走訪,了解各家各戶實際情況,要摸透扶貧對象的基本情況,對扶貧對象進行精準劃分,使扶貧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要保證有勞動能力的人在專業技能學習過后有一技之長,施展才能,創收增收;第二,是體現在對特定項目和技能的劃分上。扶貧要務實,不能空談理論。因此,根據扶貧地區現狀,開展項目化培訓,在具體項目的學習中讓扶貧對象學習文化知識,掌握專業技能。
實現就業是扶貧工作的重頭戲。伴隨高校的擴招,畢業生人數在逐年遞增,且增幅較大。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多貧困生滋生了自卑心理,在面試時表現得極不自信,就業率較低。為此,高職院校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應在新生入學初始就給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以此,讓學生為自己今后的學習和就業做好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勇敢、自信地面對學習和生活的難題。其次,設立專門的技能咨詢和服務平臺,擴展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為學生調整就業方向、完善就業計劃奠基,促使順利實現就業。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還要為學生滲透創新創業的理念。國家的發展需要創新型人才,社會的進步也需要創業型的種子選手,因此,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既是現實需要,也是時代進步和國家發展的根本要求。高職院校要不遺余力地組織創業政策的宣傳活動,調動學生的創業熱情,激發其潛力,實現“精準就業”的目標。[2]
顯而易見,科學技術的成果在各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應用,也為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提供了機會。在助力扶貧工作的過程中,信息技術并不是簡化高職院校的工作任務,而是充分體現人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1.網絡監督資金流向
“互聯網+”環境下的精準扶貧,信息技術的使用是必經之路。在扶貧資金的流向和應用中,高職院校借助網絡監督資金流向和明細,避免貪污腐敗現象的產生。在此過程中,關于資金的具體使用情況及進展,高職院校將對信息進行分析和匯總,使整個扶貧透明化、可視化、規范化。
2.網絡實現信息共享
在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過程中,我國經濟正朝著平穩前進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也要緊跟時代潮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意識,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完善扶貧信息,順利實現精準把握扶貧的目標。這不僅是為后續的工作做鋪墊,還能在信息的互通有無中找到貧困的根源,使扶貧工作的開展更具針對性,逐步從根源上解決扶貧。
3.網絡建構扶貧體系
構建規范化和制度化的扶貧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這是開展扶貧工作的基礎。以數據顯示扶貧成果,在數學對比中,高職院校可以清楚了解到本校貧困學生的脫貧人數,為后續的扶貧工作提供有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扶貧的真實性、公開性和公平性。[3]
黨中央領導同志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即在思想上幫助扶貧對象樹立擺脫貧困的志氣以及幫助指導他們提升脫貧的綜合素質。基于此,高職院校也要積極樹立責任意識,在小康社會實現的收官之年,為脫貧攻堅積極獻言獻策。高職院校可以與市區、縣的新聞媒體合作,開設專欄,設置“春風行動接力脫貧第一棒”的新聞宣傳。還可以開展相關微話題,精心策劃推出一系列的報道,挖掘貧困地區的典型人物。與此同時開展“脫貧光榮戶”活動,以他們的自身經歷調動其他貧困戶自強、自立的意識。“遍地是黃金,還得勞動人”,志智雙扶,讓扶貧對象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共同奔赴美好生活。[4]
總之,扶貧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而高職院校在扶貧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關系著精準扶貧工作在基層能否有效推行下去。因此,各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立足農村實際情況,精準把握扶貧方向和目標,積極探索。同時在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還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使扶貧工作的開展更有序化、透明化。另外,我也希望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到高職院校的精準扶貧工作中,進行更為深刻的探索,助力高職院校的精準扶貧工作,讓共同富裕的目標盡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