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湖南雙峰縣委黨校 湖南·婁底 417700)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一直比較突出。在城鎮化,工業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現代化卻尚未完成,農村空村現象問題越來越明顯。美麗農村建設的宗旨是幫助群眾,改善民生,在自上而下的政策領導下,在更高層次上協調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關系。目前正在全國范圍內快速推進美麗農村建設。在實踐層面,沒有統一的標準來營造建設美麗鄉村的條件。地方政府的推動和引導以及財政的支持是更重要的因素。然而,美麗鄉村的建設還處于探索和經驗積累的第一階段。一般來說,對政府在建設美麗農村中的共性問題缺乏系統分析,科學家對建設主題的資源效益、利益要求、角色定位等方面涉及的研究也很少。在政府主導的美麗鄉村設計的基礎上,系統分析建設過程中常見的問題,明確了多元化建設主題的效益和需求,明確了不同主體的作用,為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美麗鄉村在充分考慮農村自然條件、生態效益和產業特點的基礎上,旨在把農村改造成為“山水優美、家庭創業,村里和諧,村民幸福”的現代農村模式。通過推進鄉村綜合治理、農村產業可持續發展、使得農村企業得到全面進步和提升。鄉村將成為一個擁有公共基礎設施完美,衛生干凈,環境優美的美好村莊。探索建設最繁榮的地方文化和過上讓農民最幸福的生活,打造休閑、旅游、經濟、生活的新農村景觀。
政府是美麗鄉村環境建設的倡導者、推動者和參與者。中央政府進行長期計劃,并在最高一級執行草案;即使在經濟發達地區,美麗農村建設所需資源的80%都來自各級政府資源,政府在鄉村建設資金投入中起主導作用,市場資本參與渠道并不通暢,市場參與作用和利益的分配也不明確。因此,工商和社會組織處于一種等待甚至回避的狀態,形成了“強政府、弱市場、弱社會”的模式。此外,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中,地方政府更多地關注的是地方利益,關注硬件措施而不是一些軟件條件發展的如何,關注建設而不是維護,導致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和村民不參與、不合作甚至產生負阻力。
在我國各地的美麗村莊建設中,改善一個成功的美麗村莊面貌所需的投資可以達到千萬元,而這僅僅依賴國家財政投資是做不到的。即使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村莊,村民也很難把自己的錢來提供給政府用來建設美麗鄉村。地方政府必須加大財政投入,對其他存在種種不足的村莊進行資金流入。使這些村成為“美麗鄉村領袖”的標桿。當前征地補償標準的逐步提高,對地方稅收收支產生了不利影響。從這個角度看,地方政府在投資空心村改造等美麗農村建設項目的同時,每年的運行維護費用都要經過農村環境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利用,如污水處理、市政綠化設施、道路養護等等,僅靠財政支持很難繼續下去。然而,地方政府為一些美麗鄉村建設搭建了融資平臺,企業參與提供農村公共物品的力量。成本高、效率低的物品方面,企業還是參與度較低的。資本進入非農領域仍存在體制性障礙,社會資本利用比例仍較低。
美麗農村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改善民生和鄉村生活,但村民作為最直接、最終的受益者卻沒有做好參與的準備,參與的頻率和水平也不具備高度動員的狀態。出現這樣的情況的原因主要一方面是:空村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而落后村民主要是老年人、婦女和兒童,受教育程度低,直接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能力較弱;另一方面,農村貧困人口居多,地方政府人力資源的缺乏限制了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的發展也面臨著定量評價的壓力。因此在美麗鄉村建設的規劃階段,有必要對目標村進行實地考察。結果表明,實地考察往往是粗放的,或是簡單的形式化,甚至是完全缺乏。這對于許多村民來說,建成后很難改變他們在垃圾處理和焚燒方面的舊習慣。一些生產、居住設施建成投產后,缺乏持續投入和規范管理,導致村民對建設業績缺乏認可。
在政府主導的美麗鄉村結構中,有些農村具有良好的區位、資源設備和相對發達的經濟,以較少的投資就可以表現出明顯的建設效果,將有利于馬太效應的發揮。然而,基礎設施落后、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的農村地區存在著投資不足的問題。在公共資金投入的農村地區,資金流入明顯、短期效果明顯的建設措施不足,建設周期長、投資少、生態環境改善效果明顯的項目少。此外,一些公共項目進村后,往往利用信息優勢或自身經濟社會影響,通過建設項目謀取私利,這將進一步加劇村里民眾的不公,引發潛在的社會矛盾。
(1)在基本定位“以縣為中心、全市為試點、全省為示范”的基礎上,探索了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框架體系,第一:明確四個目標。是指“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社會和諧、人人幸福”的現代新農村模式。第二:構建四維結構,努力實現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高層次目標,探索全省新農村建設的愿景和目標。要統籌城鄉互動,全面實施行政村,以村為本,以城市為動力,充分發揮村和城市兩大功能,全民參與美麗農村建設,政府主導,農民發揮主體作用。發揮政府的作用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找尋建設美麗鄉村的獨特之處,按照“因地制宜,分類咨詢”的原則,根據每個村的特點和基礎,將鄉村劃分成工業村、高效農業村、休閑產業村等不同類型的村落,綜合開發村和城市化建設村,努力提高建設美麗鄉村的效率和質量。三是堅持“四美”原則,尊重大自然最純真的美。注重自然屬性的天然布局,不進行大規模的拆建,避免傷害動植物的自然棲息地,我們應該把生產發展放在第一位,把繁榮視為美麗鄉村的前提和基礎,將現代文明融入自然生態,體現完全開放的理念,建設成能夠休息、旅游、經商、生活的鄉村。因地制宜的對鄉村進行改造建設。要加強總體戰略思維,把整個縣規劃成一個大村莊,把一個村莊設計成一條風景如畫的線,把一個家庭設計成一幅他們正在變化的素描,致力于環境、空間、產業、文明的相互支撐。一二三產業的整體連貫性,促進二、三次產業和城鄉的有機聯系,促進全縣四點美麗發展四大工程的實施。
(2)實施環境改善工程,要確保外部改善有形環境,鞏固和擴大成果,全面提高質量和效率。實施產業績效提升工程,要注意提高內部經濟實力,扶持優勢產業,打造品牌效應,強化配套功能,壯大集體經濟。推進有機農業高效品牌經營,發展現代家庭產業,最大限度地激活農村服務業,積極扶持工業大村和經濟強村;實施質量提升工程,提升文明素質潛力,提倡具有技術訣竅、創業熱情、文化素質、開放文明氛圍的現代素質建設者加入組織中;實施完善服務體系工程,要以完善公共服務為目標,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促進農村城市基礎設施的擴建,農村公共服務的發展趨勢和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通過這四項工程的實施,將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和自然生態,發展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社會保障和非營利性服務并舉,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和精神文明水平。
(3)在全面總結美麗鄉村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堅持精品鄉村和美麗鄉村城市建設。一是明確設計要求和標準。第二,借鑒當前的經驗,對建設標準進行調整、完善和補充,使“美麗農村”建設評價標準更加全面、科學,使“美麗農村”建設管理更加有效。二要注意工程建設。把項目的實施和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繼續用項目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用項目調動農民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用項目來檢驗建設美麗景觀的成效。結合項目實施力度加大,主動做好項目銜接工作,積極扶持優勢項目。有必要提高項目的市場化和社會化運作水平,加大項目的投資力度,吸引各類工商資本和金融資本,為第三方營造一個“美麗鄉村”的長效管理機制。把鞏固“美麗農村”建設成果和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作為重要銜接。積極探索“風景優美”的商業模式,嘗試社會化、商業化的模式。
全縣要根據財政所在地建立資金渠道,土地采購和村民自籌資金,重點做好村衛生的日常保潔和公共基礎設施的日常維護。重點工作是要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加強輿論動員,擴大輿論影響,增強宣傳力度。創新廣告媒體,及時舉辦“美麗鄉村”大型活動。要積極做好“美麗鄉村”的品牌引領工作,強化美麗鄉村的外部品牌,強化營銷理念,提高規劃管理水平,創新合作。鄉村應該與重點集團開展全面合作。通過積極宣傳來征集全縣各方力量的支持和參與建設。攸政府各部門在美麗的鄉村和城市開展聯合經營活動,要積極代表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的精神,鼓勵和帶領廣大農民群眾,自力更生,投資興業,共創美好家園。
營造美麗鄉村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多目標的系統工程。要有效解決政府唯一主導形式存在的問題,必須解決投資不足、效率低下、缺乏可持續內生動力的問題,集中各種資源協同推進美麗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在加強村莊傳統產業建設的基礎上,如保證農民增收等,必須充分發揮其作用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挖掘、保護和繼承村莊的特色,確定村莊的發展方向。只有正確確定村莊發展方向,才能確定建設工程的目標和方向,支撐廣大農民群眾,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