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李興杰,張丹妮,高玉鳳,王鵬
(北京朝陽中西結合急診搶救中心普通外科,北京 100020)
急性闌尾炎是普通外科最常見的急腹癥,以轉移性右下腹痛、惡心、嘔吐為典型表現。目前臨床上以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為主。因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相對簡單,因此,臨床上關于應用加速康復外科理念(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干預的研究較少。但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仍存在手術創傷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因此,多學科綜合理論引導下的ERAS干預對于患者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腹腔闌尾切除術患者130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4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行腹腔闌尾切除術患者130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5 例。觀察組男37 例,女28 例;年齡18~70 歲,平均年齡(38.06±14.7)歲。對照組男30 例,女35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38.66±15.55)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有代謝性疾病或免疫疾??;有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嚴重營養不良;術前有胃排空障礙或腸梗阻;年齡>70歲;闌尾周圍膿腫;有腹部手術史;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者;伴有血液、心腦血管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存在精神類疾病者。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觀察組在圍手術期予以多學科綜合理論引導下的ERAS干預。
對照組:術前常規宣教,告知手術風險,禁食12 h,禁飲4 h,常規留置導尿管,全身麻醉。術中不常規采取保溫措施,不嚴格限制液體入量,常規放置腹腔引流管。術后常規應用止吐藥,出現嘔吐癥狀后再用藥,隨患者意愿下地活動。
觀察組:術前詳細介紹病情,疾病發生、發展、轉歸,圍手術期可能出現情況及處理措施,告知快速康復理念和流程,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術前6 h時禁食,術前2 h給予10%注射用葡萄糖400 mL,之后禁飲(術前充分與麻醉醫師溝通),不留置導尿管,全身麻醉,切口皮下注射羅哌卡因。術中保溫毯保溫,液體量一般<500 mL,液體加熱。根據術中情況、腹腔感染情況,酌情放置引流管。術后予以非甾體類藥物鎮痛,常規應用托烷司瓊止吐,術后半臥位,6 h后督促患者下地活動,術后6 h少量多次飲溫水,無不適癥狀后改進流食。在中醫師指導下,由護士進行以下操作:①耳穴壓豆,主穴位取神門、心、賁門、皮質下、交感、胃、大腸、小腸等,根據癥候適當加減,術后6 h 開始,每天2次;②中藥穴位貼敷,術后6 h給予足三里、大腸腧、闌尾穴、阿是穴等中藥貼敷,灸熱治療,每天1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包括首次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下床時間、術后24 h疼痛評分、住院時間;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應用數字分級法(NRS)評估患者術后24 h疼痛程度。以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疼痛可忍,不干擾正常生活及睡眠;4~7分為中度疼痛,疼痛明顯,要求服藥止痛,干擾睡眠;8~10分為重度疼痛。
1.4 出院標準及隨訪 兩組執行相同的出院標準:生命體征正常;無痛或輕微疼痛;能經口進食,無惡心嘔吐,無腹痛腹脹;術后至少有1 次排便;無任何引流管;可自由活動;無術后并發癥。出院后1個月電話隨訪。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首次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24 h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住院時間(d)4.7±1.2 7.9±2.4 6.55<0.05例數65 65術后24 h疼痛評分(分)3.6±1.2 5.3±1.7-5.59<0.05首次進食時間(h)12.2±3.1 30.5±4.3 16.13<0.05首次排氣時間(h)22.1±6.4 31.2±8.8 11.35<0.05首次下床時間(h)6.4±1.5 18.7±2.9 6.43<0.05首次排便時間(h)26.4±9.3 35.2±11.1 14.03<0.05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惡心嘔吐、腹脹、腸梗阻、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盆腔膿腫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急性闌尾炎是外科常見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淋巴濾泡增生、糞石嵌頓、炎性狹窄等原因導致的管腔梗阻所致,絕大多數急性闌尾炎一經確診,應盡早手術治療[1]。首例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是由德國醫生Semm 開展,與傳統手術方式相比,該術式具有術后疼痛小、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等優勢,同時,還兼具診斷和治療雙重功能,較少發生漏診和誤診情況[2]。但也存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長、腸麻痹、胃腸功能紊亂、闌尾殘端瘺、腹壁切口感染等風險[3]。ERAS一詞最早由丹麥學者Kehiet[4]于1997年提出,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圍手術期在患者配合的基礎上依靠外科、麻醉科、營養科、心理科、護理等多學科的共同協作,多模式干預控制患者病理生理變化,減少手術應激及并發癥,從而加速患者術后的康復[5-6]。2007年南京軍區總醫院(東部戰區總醫院)率先在我國開展ERAS理念在胃腸外科的臨床應用,獲得了滿意的療效[7-9]。ERAS 在我國經歷十多年的臨床實踐,已在胃腸外科、結直腸外科、肝膽胰外科、婦科、泌尿外科、骨科等多個外科領域成功實施,效果確切,尤其在胃腸外科療效顯著[10-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首次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后24 h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惡心嘔吐、腹脹、腸梗阻、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盆腔膿腫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腹腔闌尾切除術在ERAS干預下可減輕手術痛苦,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分析原因為,①術前充分評估手術及麻醉風險,醫療和護理的細致宣教,有助于取得患者的認同及配合,消除患者對手術產生的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減少不良應激反應造成生理病理變化,從而促進患者康復。②為減少術中誤吸的發生,傳統觀點建議術前12 h 禁食,4 h 禁飲,而有研究[14]表明,對術前無明顯胃腸動力障礙的患者,麻醉前6 h 允許進食,2 h 前允許進水,與傳統術前長時間禁飲食方案相比,縮短禁飲食時間并不會明顯增加術后誤吸等麻醉風險的發生率。曹戰江等[15]報道麻醉前口服天碳水化合物,可降低術后胰島素抵抗的發生率,改善術后血糖水平,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③術中保溫措施,如控制室溫、醫用加熱毯、液體加入等,可減少因低體溫導致的應激反應和嚴重心血管疾病[16]。術中根據患者生命體征,適當控制液體入量,可減輕心肺負荷,減少水鈉潴留造成的腸壁水腫,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術中采用羅哌卡因局部浸潤麻醉手術切口,術后首選非甾體類抗炎藥鎮痛,減少胃腸刺激,減輕術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改善全身循環,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從而減少因臥床導致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靜脈血栓形成、腸間隙膿腫、腸粘連的發生,同時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④術后常規應用止吐藥,可減輕術后因麻醉藥物及胃腸道刺激引起的惡心嘔吐癥狀,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有助于患者盡早恢復飲食。⑤肛門排氣是臨床上判斷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重要指標,傳統觀點認為,患者肛門排氣后方可進食。ERAS 理念則認為,術后無胃腸道梗阻表現,條件允許,早期進食可刺激胃腸蠕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少術后腸道菌群移位及腸粘連等并發癥的發生[17]。⑥中醫認為急性闌尾炎屬“腸癰”范疇,因飲食不節,寒溫不適,致腸道傳化失司,糟粕停滯,氣滯血瘀,瘀久化熱,熱勝肉腐,而成癰,治療以通腑泄熱為主[18]。本研究在ERAS中加入中醫特色療法,在治療過程中組織中醫科會診,通過中醫辨證,制定治療方案,由接受過系統中醫理論及操作培訓的護士負責實施,開展耳穴壓豆、中藥穴位貼的等治療,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腹腔闌尾切除術在ERAS 干預下,可減輕患者手術痛苦,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