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艷利,李珺,楊盼,劉涵蔭,王高強,鐘源芳,胡貞君,張瑋
(上海市楊浦區中醫醫院腎病科,上海 200090)
慢性腎功能衰竭屬于臨床常見綜合征,通常是受各種繼發性或原發性的腎臟疾病影響,造成患者腎功能損傷所致,病情嚴重,若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救治,病情嚴重可發展為尿毒癥,病死率較高[1]。臨床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通常是采用營養療法、抗感染、平衡電解質等對癥處理,嚴重者可進行血液透析、腎移植等治療,但前者療效不佳,后者在臨床上應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進而嚴重阻礙患者病情的改善[2]。中醫在腎功能修復方面效果確切,有研究[3]指出,慢性腎功能衰竭符合中醫辨證中的脾腎氣虛證,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實施補虛祛風療法,效果理想,能有效修復受損腎功能。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補虛祛風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每組40 例。常規組男21 例,女19 例;年齡20~65 歲,平均年齡(41.26±7.19)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25±1.87)年;慢性腎病分期:1 期8 例,2 期7例,3期11例,4期14例。研究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1~65 歲,平均年齡(41.84±7.23)歲;病程 1~6 年,平均病程(3.52±1.54)年;慢性腎病分期:1期9例,2期8例,3期12例,4期11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放射性核素腎、B 超等檢查確診為慢性腎功能衰竭,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的脾腎氣虛證相符,伴有倦怠乏力、腰膝酸軟、納呆懶言、食少氣短、大便不實、水腫、腹腕脹滿等癥狀患者。排除標準:已進行透析替代治療者;精神病者;合并肝、心功能不全者;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eGFR水平顯著下降者。
1.2 方法 常規組實施常規西藥治療。給予患者復方α-酮酸片(北京費森尤斯卡比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442,規格:0.63 g)口服治療,每次1.89~2.52 g,每天3次;同時,指導保持低磷和低蛋白飲食,再予以降血壓、降血脂、降糖、糾正電解質水平、抗感染等對癥治療,醫囑患者保證充足休息,適當進行身體鍛煉。
研究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實施補虛祛風法治療。藥方為:黃芪、淮山藥、鹿含草、桑寄生各30 g,積雪草、接骨木、金雀根各25 g,炒地龍15 g。所有中藥先用清水浸泡30 min,再用大火煮沸、小火煎煮,取汁400 mL,每天1 劑,早晚溫服。兩組均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治療后3 個月,抽取患者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5 mL,離心10 min后取上清液,采用免疫酶聯吸附法檢測患者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腎小球濾過率(eGFR)、血紅蛋白(Hb)、血清肌酐(SCr)、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反應蛋白(CRP)水平。比較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診斷標準評定中醫癥候積分,癥狀包括倦怠乏力、腰膝酸軟、納呆懶言、食少氣短、大便不實、水腫、腹腕脹滿,分為無癥狀(0分)、輕度(1分)、中度(2分)、中度(3分)4個級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腎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ALB、BUN、eG‐FR、Hb、SCr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BUN、SCr水平均低于常規組,ALB、Hb、eGFR水平均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腎功能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renal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腎功能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renal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ALB,白蛋白;BUN,血尿素氮;eGFR,腎小球濾過率;Hb,血紅蛋白;SCr,血清肌酐。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常規組(n=40)研究組(n=40)t值P值ALB(g/L)治療前31.51±4.02 31.95±4.15 0.52>0.05治療后37.55±3.65a 43.84±3.07a 4.25<0.05 BUN(mmol/L)治療前10.20±2.15 10.34±2.08 0.36>0.05治療后6.44±1.09a 4.06±1.00a 3.88<0.05 eGFR(mL/min)治療前46.59±7.56 46.74±7.29 0.47>0.05治療后53.26±5.29a 63.84±3.47a 4.19<0.05 Hb(g/L)治療前94.26±6.79 94.87±6.21 0.29>0.05治療后107.26±4.19a 114.26±4.74a 5.87<0.05 SCr(μmol/L)治療前306.84±86.36 306.49±86.74 0.65>0.05治療后273.20±50.69a 225.39±25.01a 6.48<0.05
2.2 兩組炎性因子、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IL-6、TNF-α、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IL-6、TNF-α、CRP 水平及中醫癥候積分均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性因子、中醫癥候積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炎性因子、中醫癥候積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IL-6,白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CRP,C-反應蛋白。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常規組(n=40)研究組(n=40)t值P值治療后10.21±1.03a 7.12±1.01a 11.74<0.05 IL-6(pg/L)治療前11.26±10.26 11.62±10.17 0.62>0.05治療后89.21±8.54a 56.25±8.14a 12.54<0.05 TNF-α(pg/L)治療前125.36±8.36 125.74±8.14 0.54>0.05治療后114.54±7.12a 74.26±7.14a 15.65<0.05 CRP(mg/L)治療前4.52±0.86 4.56±0.78 0.47>0.05治療后3.32±0.32a 2.54±0.27a 14.21<0.05中醫癥候積分(分)治療前17.32±1.54 17.51±1.39 0.28>0.05
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疾病發展較緩慢,但病情進展具有不可逆性,通過臨床治療可延緩疾病發展,若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可快速發展為終末期腎衰竭,最終導致死亡。慢性腎功能衰竭的主要臨床表現為eGFR顯著下降、水電解質紊亂、毒素潴留等,并長期處于持續性、隱性的微炎癥狀態中,常規西藥治療是以控制疾病、調控機體營養、改善并發癥等為主,但療效尚未達到預期[5]。因此,探尋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疾病控制、預后、生存率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BUN、SCr水平均低于常規組,ALB、Hb、eGFR水平均高于常規組(P<0.05)。表明補虛祛風法能改善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腎功能。eGFR水平能有效了解腎臟疾病患者的腎功能減退情況,臨床常將其用于腎臟疾病的診斷、治療、預后指導。BUN、SCr水平是反映腎功能最重要的指標,各類腎臟疾病的發生均會影響患者體內的BUN水平,促使BUN水平異常升高,而SCr水平高于正常值,也反映了患者的腎臟已發生損傷[6]。ALB主要來源于肝臟,具有清除自由基、維持血液滲透壓、抗凝血和血小板聚集等功效,若其水平異常降低,則表明患者的免疫系統遭受侵害,免疫力低下。Hb屬于人體最重要的蛋白質之一,能輸送氧氣,有效反映患者機體的營養狀況。經過補虛祛風法治療后,患者的各項指標更趨于正常水平,說明中醫辨證療法比常規西藥療效理想。
中醫認為,慢性腎功能衰竭屬于“腎勞”范疇,主要發病機制為脾腎虧虛、正氣不足,繼而給予風寒濕邪入侵的機會,久而久之,脾虛危及腎臟,邪毒淤積臟腑從而導致腎功能受損,發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7]。腎乃人體先天之本,后天之精,而脾為人體后天之本,二者相互生化氣血,相互促進和資助,才能保證人體的陰陽平衡及各器官、組織的正常運行[8]。因此,治療該病應以補腎、益氣、調脾胃、活血化瘀、養血理氣等方面入手。補虛祛風法中的黃芪為補氣養血之要藥,為君藥,能活血化瘀、補腎養脾、利濕化濁;鹿晗草、淮山藥、桑寄生均有健脾補腎、祛風散邪的功效,為臣藥;積雪草、接骨木、金雀根則具有祛風、活血、利水之功效,為使藥;以炒地龍調和,具有疏風、活血、通絡的功效,諸藥合用,乃扶正與祛邪并重,先天與后天之本兼顧,共奏益腎健脾、平衡陰陽、清熱解毒、利濕化濁、活血化瘀、疏通腎絡之效,充分體現中醫整體觀與辨證施治的特色[9]。同時,藥方中淮山藥、積雪草、炒地龍能抑制患者體內的病毒蛋白分解,避免毒素擴散,從而降低BUN、SCr的水平,消除微炎癥反應;而黃芪能有效降低血脂、尿蛋白水平,保護肝臟和修復腎功能,提升機體免疫力,延緩腎臟的病理改變,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納呆懶言、食少氣短、大便不實、水腫、腹腕脹滿等癥狀,療效理想。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IL-6、TNF-α、CRP水平及中醫癥候積分均低于常規組(P<0.05),表明補虛祛風法能顯著降低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體內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倦怠乏力、腰膝酸軟、納呆懶言、水腫等臨床癥狀。錢呈[10]研究指出,慢性腎功能衰竭常見候癥為脾腎氣虛證,采用補腎健脾的中藥湯方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療效顯著,既能改善患者的腎臟功能,又能快速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升腎小球過濾率,比常規西藥對癥治療效果更理想,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采用補虛祛風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能有效緩解患者體內的微炎癥反應,改善納呆懶言、食少氣短、大便不實、水腫、腹腕脹滿等臨床癥狀,提升腎臟功能,與常規西藥對癥治療相比效果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