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微
(遼寧省大石橋市中心醫院磁共振科,遼寧 營口 115100)
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又稱腦白質剪切損傷,是臨床常見的嚴重顱腦損傷疾病[1-2],主要由于外力損壞患者的大腦灰白質,大腦灰白質經外力作用導致中位線及交接位置被撕裂,因此,DAI患者常表現出腦腫脹、腦內軸索水腫。臨床可借助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評分評估DAI病情輕重程度,但量表內容僅可根據患者的體征、癥狀評估病情,并不能反映客觀診斷依據,因此,可能造成漏診、誤診現象,延誤治療[3-4]。同時,DAI患者的癥狀表現無特異性,且受病變位置不一的影響,臨床對DAI的診斷難度較高,對于DAI患者早期快速診斷并及時針對性治療是促進患者康復、改善預后的基礎,也成為目前相關工作者研究的重點[5]。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35例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兩種檢查結果,旨在探討MRI鑒別診斷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35例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男18例,女17 例;年齡23~65 歲,平均(49.69±4.85)歲;入院時GCS評分4~11分,平均(8.07±0.62)分;鈍性損傷10例,墜落傷9例,車禍傷16例。所有患者均于受損傷后3~5 d內進行CT及MRI檢查。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外傷病史明確;外傷后出現不同程度昏迷,病情較穩定可進行檢查;常規MRI、CT 檢查顯示雙側大腦半球內存在部腦挫裂傷,部分病例資料中線結構無明顯移位,基底神經核團及胼胝體、大腦皮質和髓質交界處及腦干處存在直徑≤2 cm的出血灶;病情程度與顱內壓增高程度不同;臨床相關資料完整。排除標準:腦梗死或腦瘤等顱腦慢性疾病者;精神異常者。
1.3 方法
1.3.1 CT 檢查 借助西門子Emotion16 排螺旋CT 掃描儀,設置層間距為10~13 mm,層厚為10 mm,掃描范圍為顱頂至顱底,患者取仰臥位后進行連續性無間隔掃描檢查,在病灶位置時需將層厚設置5 mm以進行薄層掃描。
1.3.2 MRI 檢查 借助SIEMENS 3.0T 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檢查,設置掃描層距為1.0 mm,頭部線圈為5 mm,分別進行T1WI、T2WI、梯度T2序列及SWI序列掃描。其中T1WI的TE/TR 設置為 8.9/380 ms,T2WI 的 TE/TR 設置為 120/3 000 ms,DWI 序列 TE/TR 設置為 80/4 400 ms,SWI 的 TE/TR 設置為40/49 ms,將GRET2設定為25/830 ms。
1.4 觀察指標 由2名影像學經驗豐富的醫師共同閱片,記錄兩種檢查模式下的灶檢出情況。
1.5 診斷標準 腦部存在確切外傷史,外傷后出現不同程度的昏迷;腦部發生彌漫性腦腫脹,或存在多區域出血性及非出血性損傷;檢查顯示存在>2 mm的低信號出血病灶。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灶檢出情況 MRI檢查對于DAI患者的病灶檢出率高于CT檢查,且MRI檢查的出血病灶檢出率及腦深部區域病灶檢出率均高于CT檢查(P<0.05),見表1。

表1 病灶檢出情況[n(%)]
2.2 影像學結果 顱腦損傷24 h,CT檢查下未見明顯異常,密度變化不明顯,而在MRI檢查下可見胼胝體后部及側腦室、雙側頂葉周圍白質點片狀等,存在明顯多發散在軸索損傷。
DAI是顱腦損傷中較嚴重的一種,因程度較大的鈍性外力損傷至DAI患者頭部,造成彌漫性腦白質受損傷[6-7]。突然的外力作用侵襲腦部各個組織時,組織間可能相對移位,造成的剪切力扭曲損傷神經軸索伴行血管,進而發生軸索斷裂。因此,相對其他顱腦損傷,DAI 患者的生命威脅更大。同時,車禍、高空墜落等嚴重暴力因素均為DAI患者的常見致病原因,患者在發病時,病情兇險危急,若無法及時治療,可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彌漫性軸索損傷病理改變具有特殊性,且病灶較微小,在傳統影像學檢查中,常無法清晰顯示損傷部位,導致醫師無法及時進行有效鑒別及準確的評估患者的病情程度,因此,為及早進行病情準確評估,及時準確發現患者的損傷范圍及程度對快速開展針對性治療尤為重要。
目前,CT檢查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對腦部創傷的診斷中,操作簡單,但若患者的病灶微小,CT 檢查的檢出率并不理想,因此,易發生漏診或誤診情況。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存在腦實質的微小病灶,CT檢查的敏感度較差,且在預測患者的預后方面較為困難,而MRI 檢查在診斷鑒別顱腦損傷中更具優勢。以往相關研究[8-9]證實,除少數急性蛛網膜下腔少量出血的情況,MRI掃描在非出血性剪切傷病變及腦內外水腫中的鑒別中,其敏感度較高。MRI成像在輕、中度顱腦損傷患者中,可清晰展示少量出血與腦水腫的情況,且與CT檢查相比,MRI 對于胼胝體病灶與腦干損傷病灶的檢出率更高[10]。本研究結果顯示,MRI檢查對于DAI患者的病灶檢出率高于CT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對DAI患者進行MRI 掃描檢查更易發現腦部的微小病灶,以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可有效促進患者康復并改善預后情況。本研究中CT 檢查影像未見明顯異常征象,但MRI 可提供多方位、所序列成像,更清晰展現影像學表現,為臨床診斷提供證據。本研究中CT檢查在腦白質交界、腦干等位置檢出小部分出血的病灶,但彌漫白質密度較低,軸索損傷無法清晰呈現。本研究結果顯示,MRI 檢查的出血病灶檢出率及腦深部區域病灶檢出率均高于CT 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于DAI患者進行MRI檢查診斷可確病灶的數目與位置,以減少漏診誤診發生情況,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磁共振成像對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的診斷價值較高,可有效檢出病灶類型及準確位置,且與CT 檢查相比,更有利于檢出微小病灶,為患者早期的診治提供可靠的依據,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