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強威,趙世杰,胡敏
(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 530031)
慢性鼻-鼻竇炎屬于臨床一類常見病和多發病,是鼻竇慢性化膿性炎癥,患者病程通常>12 周[1],主要癥狀包括多涕、頭痛、鼻塞及嗅覺減退或喪失等。目前臨床在該病治療中多選擇手術,其中以鼻內鏡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已有了突破性進展,很大程度提升了患者的治愈率,且不會造成較大創傷,痛苦較小,療程較短,已受到臨床的廣泛認可。但患者術后的療效可受多類因素影響,如鼻腔干燥、痂皮堵塞及分泌物結痂等造成的鼻腔粘連或竇口閉鎖,最終影響患者的手術療效[2]。為減少或避免以上不利因素帶來的影響,使鼻腔黏膜盡早恢復,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做好術后患者的鼻腔清洗工作具重要意義。鼻腔清洗器是一種鼻腔清洗工具,能防止鼻腔分泌物結痂,維持鼻腔清潔,降低感染率。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慢性鼻-鼻竇炎術后應用鼻腔清洗器對防止鼻腔粘連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行手術治療的204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術后不同鼻腔清洗方法分為觀察組(n=100)與對照組(n=104)。觀察組男58例,女42例;年齡19~75歲,平均(48.25±10.48)歲;病程0.5~12年,平均(6.25±1.54)年。對照組男60例,女44例;年齡20~72歲,平均(48.30±10.35)歲;病程0.6~12年,平均(6.30±1.48)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術前均經冠狀位或/和軸位CT確診,病程>3個月,連續開展保守治療無效者;符合鼻內鏡手術適應證;年齡19~75 歲;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肝、腎、心等重要臟器存在嚴重疾病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存在認知障礙或精神類疾病者;中途退出或無法完成研究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選擇從前向后法Messerk‐linger術式,結合患者病情明確手術部位與范圍,依據順序開放各竇,首先切除鉤突(中鼻道或總鼻道存在息肉者應先切除大部分息肉),打開前組篩竇,清除息肉樣變黏膜,保留無顯著病變黏膜,然后打開上頜竇,擴大上頜竇口,清除分泌物和病變組織,保留上頜竇的正常黏膜,再依次打開后組篩竇、額竇及蝶竇,術后,采取明膠海綿填塞上鼻道、嗅裂及中鼻道等存在創面易粘連位置,總鼻道選擇高膨脹海綿進行填塞止血。
1.2.2 術后治療 觀察組術后結束首次鼻內鏡檢查和術腔清理后,即可開展鼻腔沖洗,選擇樂恩(北京)醫藥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水動能-可調試鼻腔清洗器及配套海鹽護理包,海鹽護理包成分包含精準裝量海鹽、檸檬酸和檸檬酸鈉,沖洗時告知患者略微前傾頭部,低頭,張口,患側朝下,將鼻塞頭輕輕插進前鼻孔,后取出配套的海鹽護理包倒入25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充分混勻,將吸液管置于藥液中,反復捏擠氣囊,使沖洗液經過管道與鼻塞順利進入被清洗鼻腔,同時從另外一側的鼻腔即口中流出,術后前1 個月每天沖洗2次,1個月后每天沖洗1次,連續應用3個月。通常患者術后3~5 d出院,醫囑其出院后1個月內每周前往醫院復診,1個月后每2周復診檢查其鼻腔情況。
對照組術后未應用鼻腔清洗器,出院前指導患者0.9%氯化鈉溶液清洗鼻腔的方法,出院后由患者自行清洗鼻腔,治療頻率、復診檢查時間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3]: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開展鼻內鏡檢查顯示竇口開放較好,且術腔黏膜上皮化,未觀察到膿性分泌物;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開展鼻內鏡檢查發現術腔黏膜有部分位置存在肥厚、水腫或肉芽組織,存在少量的膿性分泌物;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開展鼻內鏡檢查觀察到術腔粘連,且竇口狹窄或閉塞,有息肉生成,存在膿性分泌物。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②鼻黏膜纖毛傳輸速度(MTR)[4]:分別于術前及術后1、6 個月,采用糖精試驗法計算兩組MTR。告知患者測試前需禁食甜食4 h,禁止運動30 min,室內溫度控制為20~30 ℃,濕度為55%~70%,患者取坐位,保持安靜,閉緊口部,經鼻部呼吸,選擇右側鼻孔,先采取細棉簽從前鼻孔輕輕插到鼻咽后壁,測定糖精放置位置至鼻咽壁的距離。清除鼻腔分泌物后,將直徑1 mm左右糖精顆粒置于下鼻甲內側的黏膜表面,距離其前端大約1 cm位置的黏膜表面,完成放置后開始計時,指導患者按照每分鐘2次速度進行吞咽,患者感到甜味的時間即糖精清除時間或鼻黏液纖毛清除時間。MTR=糖精放置位置至鼻咽壁的距離/糖精清除時間。整個測試過程嚴禁回吸鼻涕或打噴嚏,一旦產生噴嚏或咳嗽情況,需擇日再進行測試。③鼻腔粘連發生率。鼻腔粘連發生率=發生鼻腔粘連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手術前后MTR比較 術前,兩組MT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1、6 個月,兩組MTR 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MTR比較(,mm/min)

表2 兩組手術前后MTR比較(,mm/min)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n=100)對照組(n=104)t值P值術后6個月6.54±0.49a 5.70±0.52a 11.864 0.001術前4.75±0.50 4.80±0.42 0.775 0.220術后1個月5.30±0.40a 4.96±0.48a 5.485 0.001
2.3 兩組鼻腔粘連發生率比較 觀察鼻腔粘連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鼻腔粘連發生率比較[n(%)]
鼻竇作為鼻腔附近顱骨中的部分含氣空腔,包括頜竇、蝶竇、篩竇及額竇。各鼻竇均存在竇口和鼻腔相通,鼻腔黏膜感染及炎癥均可能累及鼻竇。因竇口細小,易出現狹窄和阻塞,不利于鼻竇內的炎性分泌物引流。慢性鼻-鼻竇炎在耳鼻科十分常見,臨床治療時多選擇手術,其中鼻內鏡手術應用較多,而術后如何加快鼻腔黏膜修復、避免鼻腔粘連與竇口閉鎖等并發癥是臨床關注的重點[5]。
鼻腔清洗是慢性鼻-鼻竇炎術后的一項重要治療內容,能提升鼻黏膜纖毛的傳輸功能,緩解鼻黏膜的炎癥反應,具有物理清除效果。經鼻腔清洗可徹底去除變應原、壞死碎屑、白細胞及相互粘附的鼻腔鼻竇分泌物、纖維素性滲出物、術后脫落上皮細胞與血凝塊,同時,能沖洗部分的細菌生物膜,減少術后鼻腔感染發生[6-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6 個月,兩組MTR 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鼻腔粘連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術后應用鼻腔清洗器對防止鼻腔粘連的效果更佳,有助于鼻黏膜的纖毛功能恢復,促進鼻竇和鼻腔粘連的良性轉歸。分析原因為,以往未借助鼻腔清洗器僅通過0.9%氯化鈉溶液開展沖洗雖能起一定療效,但效果不理想,而加用鼻腔清洗器開展沖洗,能借助其機械效應與物理效應,直接或間接清除鼻腔生物膜,加快術后鼻竇炎愈合,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清除囊泡,分解粘連,維持竇口引流暢通[8]。操作時采取的配套海鹽護理包,其主要成分為精準裝量海鹽,海鹽中包含的鐵、銅、鋅及錳等微量元素具備消炎殺菌作用,有助于上皮細胞的增生和黏膜修復。
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小、隨訪時間短的不足,未來還需增加樣本量,延長研究時間,深入探討慢性鼻-鼻竇炎術后應用鼻腔清洗器對防止鼻腔粘連的遠期效果。
綜上所述,慢性鼻-鼻竇炎術后應用鼻腔清洗器治療效果顯著,能有效減少鼻腔粘連發生率,加快鼻黏膜的纖毛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