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3 月5 日全國人大十二屆四次會議開幕式上,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新經濟”一詞成為熱點。新經濟是指主要以“數字經濟”和“知識經濟”為代表的一種高增長率、低失業率及低通脹率并存,經濟周期的階段性特征明顯淡化的一種新的經濟現象。新經濟主要體現在全球化、數字化、信息化程度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包括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在內的新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從而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新經濟通過對生產要素、生產模式的革新,催生出新的生產方式、產業、業態、產品和消費模式,具有需求主導性、去中心化與自組織化、邊際成本為零、大數據驅動以及算力指數增長的特性。這些特性也恰恰是數字經濟的主流特性,而數字經濟與創新之間的關系高度擬合了新經濟與創新創業的淵源。在我國,“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和“微經濟”構成中國新經濟的基本形態。
毋庸置疑,新經濟將帶來徹底的社會變革:
社會生產方式發生顛覆性變革:與傳統經濟相比,我國的新經濟在生產要素、產品形態、產業業態、商業模式、發展模式、經濟驅動力、發展紅利、核心活動、空間組織形式、市場定價機制乃至勞資關系等方面均有顛覆性的變革。全新的社會生產方式對創新創業服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我們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進行積極的響應。
思維方式的轉變——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是人對全生態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秉承全生態的世界觀,符合萬物皆可互聯,互聯成全生態的思想范式。互聯網思維的認識論是,網狀思維是全生態思維的樣本;方法論是價值環流思維。互聯網思維具有求真、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
如果說工業社會的構成單元是有形的原子,那么構成互聯網世界的基本介質則是無形的比特。工業文明時代的經濟學是一種稀缺經濟學,而互聯網時代則是豐饒經濟學。根據摩爾定律等理論,互聯網的三大基礎要件——帶寬、存儲、服務器都將無限趨于免費,因此,在互聯網經濟中,壟斷生產、銷售以及傳播將不再存在。而且,一個網狀結構的互聯網,是沒有中心節點的,因此互聯網的內在精神,是去中心化、分布式且平等的。平等是互聯網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在信息社會中,決定一個個體存在價值的是信息含量和開放度,信息量和開放度越大價值就越高。
互聯網商業模式是建立在平等、開放基礎之上,互聯網思維也同樣體現著平等、開放的特征。平等、開放意味著民主和人性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經濟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的經濟。人們越來越多的從“馬克思主義異化的人”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回歸本源,投身于互聯網經濟的自由職業,以“知識經濟”為主流業態,遍布“網紅經濟”等AI無法取代的“人性經濟”。互聯網思維是人類打破線性思維,升維二元甚至多元思維的標志。而多維思維的構建,是創新思維的基礎。創新創業本身就是創新思維的變現過程,因此外部環境是否有利于創新思維的激發和維持,是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應該考慮的問題。
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是對創新與創業、經濟與社會緊密結合發展狀態的描述。政府、企業和個人等主體相互作用、有效協同,是由領軍企業、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天使投資和創業金融、以新型孵化器為特色的創新創業服務、創新創業文化等六大要素組成,集合政、產、研、學、資、介等關鍵資源要素,形成良性循環。
我國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一直以來發展的并不均衡,存在著體制機制僵化、營商環境參差不齊等問題,以及政策、人才、服務等各要素協同乏力的現象,欠發達地區尤為明顯。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成熟的地區,往往經濟活力旺盛、創新動力足、可持續發展性強,例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城市,以及杭州、成都、重慶、武漢、南京、青島等準一線城市。而創新創業生態體系薄弱的地區,卻面臨著將發達地區的經驗引入本地卻導致“水土不服”的困境。創新創業的環境是創新創業本身的土壤,小環境的“水土不服”一定是與大環境的排斥效應密不可分。而社會大環境是由人組成的,依靠法治、權威、道德、體制、政策等外化手段來干預社會大環境,實質上是少數人為達到自身目的而試圖影響大眾心理的過程,其效果一定是漫長的。近幾年來,很明顯能感受到政府對創新創業的政策傾向,各樣的獎補、競賽、扶持等對創新創業和人才引進的優惠措施,可以說是琳瑯滿目,甚至導致了政策的冗余。但成效仍具有很明顯的地域差異。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無外乎社會大環境中人的思維固化,欠發達地區人的長期處于線性思維,對創新思維和創新事物有著排斥情緒。而這種舊思維也普遍存在于社會治理者中,因而頻繁的施政布策也逃不出狹隘的思維范式。
新經濟的發展,給創新創業生態體系重構帶來了機遇,啟發我們從新經濟的特性出發,對創新創業生態體系進行重構思考。
一、需求主導性
新經濟的業務流程,一定是基于用戶的需求而發起的,因此每個業務流也是圍繞著用戶的需求而展開的。 因此新經濟的模式創新是基于不斷的挖掘用戶(自然人或法人)的內在需求,研發共性解決方案,且利用信息技術凝聚產品價值的過程。例如,人的惰性成就了電商、外賣平臺和網約車;人的社交需求成就了微博、微信和直播平臺;人的追求娛樂體驗心理成就了網游、手游和抖音;總之,人對吃穿住行的日常需求基本上涵蓋了目前流行的大多數新經濟業態。
對于創新創業生態體系而言,挖掘創新者和創業者的需求并設法滿足,同樣是生態體系建設的意義所在。然而絕大部分創新創業服務機構或平臺的建設初衷,根本不是圍繞著需求來的,而是出于追求政績、尋求商機或者從眾跟隨的心態。因此大多數創服體系沒有經過市場調研,草草論證后便大刀闊斧地開工建設。因此,構建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應當充分調研創新者和創業者的需求,由地方政府根據地域特色制定相應的政策,聯動服務機構制定針對實際需求的服務方案。比如,創新創業相關技能的培訓、營銷代理、人事代理、個性化推廣等服務。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不簡單地用經濟收入衡量,而是提供可供其施展才能、激發興趣的研發課題和優良的配套環境。
二、去中心化與自組織化
新經濟推動了由自上而下的管理向協同治理轉變,去中心化和自組織化是新經濟治理的重要特征。去中心化意味著自由職業者越來越多,淘寶電商、網約車司機以及網絡主播都是該類自由職業從業者。自組織化在互聯網新業態中表現為,勞動者不再附屬于任何公司,公司與勞動者的關系從傳統的雇傭與被雇傭轉型為平等合作關系。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企業被具有專業技能的自由職業人的個體或合伙組織所取代,工作關系不再是雇傭合同而是合作協議。
基于上述特點,可以得到幾點啟發。一是創新創業并不意味著一定是創辦公司,也可以是基于互聯網環境的自由執業和合作。二是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的治理架構(尤其是對創新創業平臺的設計)并不一定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也可以探索多要素協同的分布式治理模式。三是用人機制靈活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非雇傭的平等合作方式,比如科研眾包、服務眾包。四是組織管理虛擬化,通過信息技術整合不同地區不同企業形成動態的優勢互補聯盟,催生出敏捷反應的強大綜合競爭優勢。例如,通過成立虛擬企業,承擔政府創新創業平臺的運營管理等。
三、邊際成本為零
《零邊際成本》作者里夫金認為“與通信互聯網一樣,建立能源互聯網的前期成本巨大,但是生產太陽能和風能的單位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和生產信息一樣,投入固定成本以后,可再生能源幾乎可以免費”。在典型工業經濟理論中,企業的定價是靠兩條曲線,一個是邊際收益,一個是邊際成本。大部分的工業企業隨著生產量的增加,邊際收益是下降的,邊際成本是上升的,中間有一個交點就是企業生產的邊界,或者說生產規模的邊界,這一個典型的曲線。但是在某一些領域,尤其是在信息經濟領域,邊際成本不僅是趨近于零,而且可以說等于零。邊際成本為零最明顯的是軟件服務業。用戶需要的軟件在網上直接下載即可,十個人同時下載與一萬個人同時下載成本是一樣的,軟件公司沒有任何成本增量。里夫金認為互聯網進一步的普及,不但使得軟件、數據信息邊際成本趨于零,而且整個商品生產和服務,包括能源的邊際成本也趨于零。
2018年8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的賀信中強調“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創新創業服務行業、中介組織作為生態體系的支撐和紐帶,應當著重思考“軟件即服務”的優先占位。而目前各地方的科創政策體系中,大都注重資助高校院所、企業的科研開發,或者對高技術高稅收企業的獎勵,即使對服務機構進行激勵,也以交易額或交易量為重要參考標準。這種“短視”實質上對創新創業服務的發展沒有太多幫助。若政府支持創新創業服務軟件前期開發的所需成本,而后期邊際成本為零,這意味著服務行業規模會迅速擴增。因此,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應當著重給予服務行業或中介組織資金、政策的扶持,用于優先布局生態網絡體系的構建。
四、大數據驅動
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如若按照互聯網思維布局,則數據支撐是生態系統能夠良性運轉的“血液”。由于中國長期以來經濟的結構錯位發展,導致了技術創新體系的畸形發展現狀。建國以來,中國正值技術落后、人口紅利的時期,國家沒有選擇最適合中國國情的輕工業發展路徑,而是基于國防的角度大力發展重工業,快速建立起完備的工業化體系。完整的工業化體系與“國防強國”有關,但與民生相關性不大,它反映了中華民族“先有面子再要里子”的民族心理,甚至干脆不要里子。因此,最為客觀的數據也不一定是真實地,這是中國特有的現象,最典型的就是知識產權數據。大量“垃圾專利”的存在,致使技術轉移工作不得不依靠對大數據的篩選、分析,找出真實可靠的高價值技術,從而進行有效的成果轉化。不僅如此,對于技術創新的篩選、評價、推廣、布局,也離不開大數據分析。
因此,創新創業生態體系若想有持久運作,必須依靠專業而有效的數據庫,讓人才數據、技術數據、資源數據集中整合,提升技術轉移信息資源對接的效率,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行為的有效率。聚焦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信息化平臺(軟件)的建設和源數據庫的搭建,才是真正實現“智慧創服”的兩條腿。
五、算力指數增長
由于新經濟依托的信息技術在不斷的進行算法創新、數據交互和累積訓練,致使以AI為代表的智能領域算力指數增長。這讓人類的“外腦”功能從以信息的存儲為主要功能演化到逐步增強的運算和分析能力,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人類將從簡單工作和思考中被解放出來。人的勞動價值體現從“事務性工作”轉變為“知識性工作”,這也是新經濟概念中“個性化定制”與“知識經濟”為何興起的原因(因為不易被AI替代)。從政府決策的層面,可以很明顯看出,近幾年從強調“簡化流程”到注重“頂層設計”。這一變化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解釋為流程成本降低,而決策成本升高,因為決策機制還無法被AI取代。從創新創業生態體系中觀察,政策(或決策)是體系的重要組成要素,也是政府實施干預的主要抓手。近幾年,在創新創業領域中出現的“政策冗余”、“政策錯配”或“政策失靈”等現象,可以足夠啟發決策機構對于科學決策的重視。如何做到科學決策,無非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優化決策者的意識形態,貫徹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和互聯網思維方式相結合);另一方面,優化決策前置手段和技術,做好決策前的調研、評價以及政策模擬(使用政策評價和模擬工具);第三,探索協同治理環境下的需求滿足式決策機制。
衛丁,本名丁茹,中海智庫領銜研究員、研究院院長,山東省企業經營管理學會首席專家,中國社科院在讀博士,擅長對外產學研合作聯絡及對接、科技服務(技術轉移)規劃及咨詢、技術經理人培訓、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