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政霖 王嘯冰
泰國電影《最后的木琴師》于2004年上映,以其民族英雄Sorn的一生作為時間軸,隨著年齡,影片場景也跟著從部落走向鄉鎮民間,從鄉鎮民間走向宮廷。一次又一次,木琴和Sorn 歷經與同鄉朋友、與Khun,與現代文明、西方文化的幾次“角逐”碰撞。一方面與本國社會內部展開斗爭,另一方面飽受西方外來文化沖擊,然此“角逐”并不是泰國的個例。
所謂“傳統角逐”即二戰前,泰國傳統文化內部的角逐。這一時期的“角逐”主旋律就是傳統木琴演奏技法,無論是Sorn與同村孩子的較量,還是之后在小鎮上偶然初遇Khun,其實都是在“角逐”木琴演奏技法的高超與否。
“泰國傳統的古典音樂以首都曼谷為中心,并形成文化核心。在這個國家,除了以宮廷為主形成的古典音樂以外,還有北部地區的老族、苗族等音樂文化”。電影《最后的木琴師》中的音樂是以泰國傳統古典音樂為內容,故而本文僅對影片中的音樂文化作一定分析研究。結合影片場景轉換,這一時期可分為鄉村部落與小鎮,兩次“角逐”。
(一)鄉村部落
鏡頭開啟,走進物質文明相對落后的社會空間——泰國的一個鄉村部落,處于拉瑪王朝統治這一歷史場域的木琴在泰國處于極受尊崇的地位,電影主人公Sorn,村落里有名的“木琴天才”此時正是童年時候。因自小表現出對木琴的天賦,他與哥哥一同學習木琴,童年的時光總是幸福而又飛快,但劇情一轉,矛盾出現,哥哥在一場村落比賽中被人算計遇害,父母發現之時,已然過世,這一反轉的出現直接影響了Sorn對木琴的學習,父母始終覺得是木琴的原因,他們的孩子才會出現這樣的意外,之后幾年的時間里Sorn都沒能再接觸木琴。Sorn對于木琴的喜愛并沒因此減弱反而愈加深刻,冷靜下來的父母思慮再三終于同意Sorn繼續木琴的學習,并為他找到老師。在與Sorn最早的羈絆中,木琴經歷了關注——冷落——關注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出現恰好說明,Sorn在哥哥的熏陶、國家音樂社會的影響下,他與木琴的羈絆從一開始就注定了,這一劇情的出現側面反映出拉瑪王朝下的泰國音樂文化制度與社會狀況,同時也為之后Sorn 對泰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所做貢獻埋下伏筆。
(二)小鎮
鏡頭轉換,從物質文明相對落后的村莊里走出,進入小鎮的社會空間中。經過鄉村中,成長生活與木琴比賽的兩次“角逐”,主人公成為當地村落的木琴代表人物,從第一次到第二次,觀看“角逐”的觀眾也從身邊親朋好友逐漸增多,到Sorn帶他去城鎮拜訪友人的時候,附近村落的人已經都成為他音樂的傾聽者。但這樣的學習、演奏環境終究還是略差,加之村落里的觀眾大多受教育不高、視野狹窄,故而他在初遇Khun 的時候會有所震驚,畢竟眼界不夠開闊,能力也有著明顯差距,也從這件事情之后,Sorn心里有了很強的緊迫感,
帶上他最好的朋友、最忠實的聽眾,一遍又一遍地練習,用各種方式訓練自己的演奏技法。這個劇情的出現對Sorn是個不小的打擊,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他成長的一個機緣。如果說最初他“佼佼者”“木琴天才”的稱號帶給人一種不真實、浮躁的感覺,經過與Khun的初遇后,他漸漸沉淀自己,一步步穩扎穩打,不斷提高手腕的穩定性,追求更快的手速。
(三)宮廷
鏡頭進入宮廷這一場景的時候,相對于這一場景來說,前文所說村落、小鎮都應歸類為民間景。劇情進行到現在,Sorn正式從一個平民百姓的身份轉變為宮廷樂師——官方工作人員。隨著身份的變化,其實主人公潛意識里的民族、國家責任感的這種心理已經在逐漸形成的過程中,或許這時候Sorn自己都并不知情,但從他在宮廷里再遇Khun,并代表自己民族與其第二次“角逐”(第一次為Sorn與Khun的初遇)的時候,就多少表現出使命感,當然這種不放棄的競爭“角逐”精神,也有皇室壓力,或者之前全敗“角逐”心理陰影這樣的一部分原因,而主人公行為所表現出的潛意識心理也是不容忽視的。影片中Sorn 代表的宮廷樂隊統一著白色裝,Khun一隊著黑色裝,拍攝運用的這種顏色碰撞手法其實對于觀眾也是一種隱含的提示,他們此時的身份已經不再是民間初遇時那般簡單。前文已經提過,傳統期的“角逐”具體體現出的是演奏技法的較量,值得一提的是,從民間到宮廷場景的轉換中,有一處細節拍攝:初遇Khun時,男主所奏木琴本身出現零件掉落狀況,此處的拍攝一部分與后文現代化時期的木琴材質形成比較,以突出表現傳統與現代的“角逐”;另一方面也是側面對人物內心的刻畫,不管是民間或是宮廷,Sorn 所奏木琴的兩次零件脫落狀況都結合演員神態,表現出了主人公緊張的心理狀態,畢竟在初遇情境中的掉落現象出現在Khun 的演奏對Sorn 產生沖擊之后,再遇則是在Sorn 緊張敲奏之后出現。對比民間與宮廷演出場景中的兩類不同,觀眾能夠發現,在宮廷中的時候,臺下已經有西方人在觀看,也為后期傳統現代、東方西方的文化“角逐”留下隱線。自此泰國的歷史已經預備進入沖擊時期。
(一)“文化管制”運動
影片中,“文化管制”實施之前,泰國物質文明現代化開始步入正軌,不論是拍攝到的房屋建筑,或是交通工具、生活用品、衣著,都體現出這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其中木琴的角度上,木琴廠的制造技術與材質,都與之前有所變化。如影片中,Sorn走到木琴工廠中與廠主的一番交談:現在的木琴材質越來越好了,這手感、工藝技術,都與以前大不相同,實際敲一敲便能聽出明顯的變化。
隨著西方殖民主義侵入,泰當局也相應有所動作。拉瑪二世在位時,也曾面臨與西方文化的碰觸,“在位期間,泰國持戒備心理與西方接觸。”因此之后泰國政府面對殖民主義作出“文化管制”運動也是有所提前借鑒。而泰國在二戰中成為東南亞唯一一個沒有被真正殖民的國家,其實得益于暹羅王朝的政策——對外利用各個列強之間的矛盾,巧妙使用了平衡策略進行外交,同時對內及時改革,實行西方化“文化管制”運動。關于泰國外交政策方面,中國春秋戰國乃至秦統一之前,都曾出現過與之類似的方法;西方化“文化管制”運動,較為獨特,體現出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接受方式,以保證本國傳統文化的命脈流傳。但到影片后期,打壓傳統文化這一政策出現的時候,實施過程中雖有大部分的國民已經慢慢接受并改觀,仍有一部分民族英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守護國家傳統文化之根,其中有一幕琴師群體與軍隊官員的爭吵,就體現出了政府對于本民族文化強行壓制的時候會適得其反,同時也是在親手摧毀自己的傳統文化,這是從政治層面來考慮,包括后來劇情中,泰國軍政府找到Sorn兒子甚至是他本人時,父子倆都對政府這樣過激的、全面抹殺的政策強烈反對。從另一層面考慮,如電影中,晚年Sorn 與留學歸國的兒子,一鋼琴、一木琴,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如果按傳統期“角逐”的木琴來說,二者并無可能合奏在一起,由此可見,在這一劇情中的木琴其實已經與西方的音律有所融合,在東西方文化“角逐”的過程中,不僅較量,也有所交融。“文化管制”運動不是一味引進西方文化,同時也間接保留了傳統文化,并在保留的過程中,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從中作出選擇。
(二)沖擊“角逐”——傳統——現代、東方——西方
結合影片劇情,其中所述泰國既涵蓋二戰前傳統期,也包括二戰后沖擊期。全文內容框架分為兩個部分,即二戰前在部落、鄉鎮中的木琴:童年Sorn 與朋友在部落里的一次全勝“角逐”和少年Sorn在鄉鎮演出時(初遇Khun)的一次全敗“角逐”,基于這一時期的“角逐”主旋律,隨著場景切換,演奏地點、觀眾群體、主角身份及其心理都發生變化;在民間、宮廷中的木琴:少年Sorn在民間參與的一場樂隊比賽和作為宮廷琴師代表泰王朝的一次國家間比賽(再遇Khun),這一階段,主角身份的轉換極為重要,其心理因場域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這一階段主旋律中觀眾的身份也與之前有所不同。這一時期,國家扶持木琴音樂發展,傳統木琴音樂處于鼎盛時期。影片進行到二戰中后期,拉瑪王朝覆滅,隨著王朝制度的瓦解,本土傳統文化也遭到西方文化的沖擊,為應對這一“角逐”,擅長“靈活外交”的泰國政府欲掀起“文化管制”運動,這一旋律中的Sorn作為國家傳統木琴文化的代表人物,為抵制“文化管制”運動挺身而出,和木琴一起面對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的生命“角逐”。
第一部分中的“角逐”是《最后的木琴師》中所涉及傳統期木琴演奏技法的“角逐”與沖擊期木琴所象征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受西方文化沖擊下東方文化的“角逐”反映。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然此‘角逐’并不是泰國個例”,不只是泰國,在殖民主義時期,受到侵略的國家,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種西方文化沖擊性“角逐”,我國也曾遇到。自二戰后,這種東西方的“角逐”也一直存在,例如我國的“土洋之爭”“新潮音樂”、“輕音樂”等等,在面對這一狀況的時候,很多的評論家也作出一定的回應,以表達自己對于東西“角逐”的思考。但隨著觀念思潮的更新換代,文化越來越呈現多元化,思維模式也出現多重性,不再僅僅局限于“二元對立”的結構,不局限于“對立”的思維結構。對于事物的思考越來越深層次。故而我們的思考也應該逐步放大視野,從世界音樂的角度出發看待每一國家(民族、地區)的音樂文化,跳脫思維慣式,轉換視角書寫不同的闡釋。關于傳統與現代方面,自古以來便存在,事物本身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歷史時期、意識形態,而對于事物的研究觀察,根據研究人的不同,意識形態、所處時間又有所不同,因此傳統與現代的文化“角逐”無論在哪一個時期都有存在。透過影片不同場景的分析研究發現,“角逐”的不僅是泰國內部關于木琴的較量,也有外部碰撞帶來的木琴文化“角逐”,甚至不止泰國木琴文化的“角逐”,更是殖民主義時期東方文化面對西方文化沖擊作出的“角逐”反應。就如昆笛的演變一樣,從昆笛演變的總體歷史發展趨勢來看,這是一個漸行不息的過程,既有對傳統江南文化的萃取與擯棄,又有對北方文化的融合與吸收。
在電影《最后的木琴師》中,“角逐”是當時社會的具體反映,從木琴師Sorn 的一生來看,是他對于木琴、對于泰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傳承與守護,影片的最后一幕令人感動,病床上的Sorn 已經奄奄一息,而心中的木琴依然是他無法割舍的情,臨別于人世,將他的情托付給他一生最好的朋友,請他一定要保護好泰國的木琴文化,一定要將它傳承下去!即:電影中木琴及其文化的一生是與不同人和事的“角逐”,Sorn的一生是與木琴緊密交織的愛樂、守樂、傳樂之情,木琴與Sorn的一生則倒映給我們《最后的木琴師》中的歷史、社會、機制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