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艷斌
(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林業和草原局 076350)
山杏(Armeniaca sibirica)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較強的生態適應性。近年來,河北北部和東北部山區、丘陵區加大了栽種山杏的力度,使山杏成為該地區生態林業建設的當家樹種。但生產中仍存在產量低下,結實少、品質差、晚霜危害等問題。
山地、平原都可栽植山杏,但山杏抗澇能力較差,花期較早,花期易遭晚霜危害,造成減產。另外,山杏樹栽植在土壤瘠薄或土層較薄的土壤中,樹體營養生長不良,產量較低。因此,造林地的選擇對保證杏樹良好的生長和結果,免遭澇害、減少花期霜凍頻率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盆地、密閉的槽形谷地等地形,空氣流通差,冷空氣下沉易集結而不易流散,降霜頻率較高,不宜栽山杏。造林地一般要選背風向陽或陽坡腹地,土層厚度大于60 cm。平原地區一般能栽植山杏,但山杏造林地應避開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在干旱地區造林地應選擇有一定灌溉條件的地方。
2.1 防護林的建立 我省北方地區春季多風,且風速大,山杏花期正值大風期,風大塵土多,不利于昆蟲傳粉,從而影響山杏坐果,降低山杏產量。營造防護林可適當降低風速、減少風害、調節溫度、濕度,減輕和避免花期凍害,提高山杏坐果率。
山杏防護林主林帶與風向垂直較宜,以阻滯冷空氣下沉,減輕危害。平原地區的防護林主林帶應選擇喬木和灌木組合,即緊密結構林帶,以起到良好的防風效果。一般山杏林與防護林帶間的距離為300 m左右,氣候惡劣的地區與防護林帶的距離可在200 m左右。副林帶間的距離一般可在500~800 m。主林帶一般由5~8 行組成,副林帶2~4 行。栽植株行距,喬木為(2~2.5)m×(1~1.5) m,灌木為2.0 m×1.0 m。
山地山杏防護林,沿山脊線栽植。在山杏林內按20~30 株/667 m2的密度栽植油松,有很好的防護效果。林帶采用喬灌草結合,防護效果更好。
2.2 排灌系統的建立 降水量多的地區,應設置蓄水設施,一般是在山杏樹盤下圍成外高內低的圓形盤或方形盤,以利保水。造林地處易澇地,應設置排水系統。
良種是取得最大經濟效益的基礎。良種對當地環境條件的適應性;選擇豐產性強、抗性強的良種。山杏不同類型、單株之間有產量高低之分,出仁率有高、中、低之分。山杏良種選擇對山杏產量及經濟效益有明顯影響。
山杏造林整地時間依土壤性質而定,一般宜林地要在造林前一年雨季或秋季整地,有利于達到熟化土壤、蓄水保墑、消滅雜草的目的。山杏造林整地方法,一般有以下3 種。
1)方坑整地:規格50 cm×50 cm×50 cm,適用于平地或緩坡地。2)魚鱗坑整地:規格弦長1 m,半徑0.5 m,深50 cm,適用于坡度較大的造林地。3)大犁開溝加方坑整地:開溝上口寬60 cm,深40 cm,方坑規格40 cm×40 cm×40 cm,適用于有灌溉條件,地勢較平整的經濟林造林地。
山杏造林有春季和秋季造林。春季造林的最佳時間是4 月中旬至4 月下旬,其成活率在80%以上。山杏也可秋季造林。時間一般在10 月以后,苗木落葉完全停止生長時進行。但由于北方冬季寒冷,氣候干燥,秋栽容易抽條,根系易風干失水,成活率較春季造林低,因此,秋季造林必須深埋、灌水、踏實。
平原地區采用長方形栽植。近年來,杏糧兼作栽植也成為一種栽培方式。山區多采用等高栽植。山杏的栽植密度有很多種,目前帶狀栽植的株行距為(0.5~1.0)m×(1.5~3)m,333~1 333 株/667 m2;杏糧兼作株行距為(2~4)m×(10~15)m,10~30 株/667 m2。具體栽植方式:1)挖穴:按栽植規劃圖,測量出山杏的栽植點。平原地區土層比較深厚,栽植穴一般大小為60 cm×60 cm×60 cm;山區土層較薄,一般先沿定植行開溝,回填表土,以增加土層厚度,溝的寬度和深度為150 cm×80 cm,以利于后期的土壤改良。開溝填土后的定植行放水沉實,再按規劃挖穴。2)苗木準備:苗木栽植前必須進行苗木檢查,剔除死苗、畸形苗、弱苗、根系機械損傷嚴重和根系過少且短的苗木。定植前進行修根處理,促發新根。遠途運輸的苗木,根系失水較多,栽前用水浸泡根系,待根系和枝條吸足水后,進行栽植。3)定植:將苗放入穴中央,培土1/3 時提苗,使其根朝下,注意接口需略高出地面,將土踏實,再培土與地面相平,踏實。
7.1 作畦灌水 在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可沿定植行作畦,及時灌水。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可在樹干周圍0.5 m處圍成內低外高的樹盤,人工灌水后,將樹干周圍培成一個小土埂。
7.2 定干 春季定植后即可定干,生產中定干高度一般為50 cm 左右。
7.3 補植 定植后調查成活率,并及時補苗。
7.4 套袋 春季食葉害蟲多的地方,植苗后用塑料袋將苗干套上,下部扎緊,防止水分散失和蟲害發生。
8.1 加強栽培管理
8.1.1 土壤管理 1)土壤深翻:土層較薄的山地,實施深翻擴穴,增加土層厚度可明顯提高山杏的生長量和產量。擴穴挖樹盤覆蓋雜草,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2)行間管理:山杏幼樹樹冠較小,可在山杏林間合理間作,如間作大豆、花生、豆科牧草等。種植間作作物后,應加強樹盤的肥水管理。同時,間作物應輪作,成年山杏林,可減少或取消間作。
8.1.2 施肥 山杏施肥以秋施為主。北方地區一般在9 月下旬至10 月上旬,結合秋施基肥進行。施肥位置一般在樹冠垂直投影下,秋施肥溝應深一些,為40 cm 左右,春夏季追肥可淺些,為20 cm 左右。土層較薄的地區可結合秋季深翻擴穴施肥。生長前期多施氮肥,后期增施磷鉀肥。
8.1.3 灌水 山杏抗旱能力強,但對水分反應也很敏感。土層較薄的土壤及沙質土壤的灌水數量相對較多,采用擴穴挖樹盤,覆蓋有機物或農膜的山杏林,可以減少灌水次數。
8.2 提高坐果率 1)花期噴硼砂、尿素:在初花期至盛花期,噴布0.2%尿素、0.2%硼砂或二者混合噴灑。花期遇0 ℃以下低溫時不宜噴灑。2)花期放蜂:放蜂為15~30 箱/hm2。放蜂前和放蜂期停止噴藥。
9.1 整形修剪主要樹形 1)自然圓頭形:有中心干,主干高20~40 cm,全樹有5~7 個主枝,均勻錯落分布在中心干上,基角50°左右,每主枝上有2~3 個側枝,樹高150~250 cm。2)自然開心形:主干高20~40 cm,無中心干,有5~7 個主枝均勻分布呈開心形,主枝水平夾角為90°~120°,主枝基角50°~60°,每主枝上選留2~3 個側枝,樹高100~200 cm。
9.2 整形修剪方法
9.2.1 冬季修剪 幼樹整形:在30~50 cm 處定干,剪口下有5~8 個飽滿芽,根據選用的樹體結構,逐年選留各層主枝和側枝,主、側枝以外的枝條作輔養枝處理。幼樹的任務是擴冠,應以短截為主。成形后的幼樹,采取短截或長放的方法,逐年培養枝組。
結果樹的修剪:可歸納為“一疏,二縮,三短截”。“一疏”指疏去交叉枝、細弱枝和干枯枝。“二縮”指回縮先端衰弱、后部光禿的多年生大枝。“三短截”指短截樹膛內萌發的新枝,短截長度掌握在1/3~1/2,形成新的結果枝組。
9.2.2 夏季修剪 主要方法是開張骨干枝角度、疏除過密枝、新梢摘心、調整枝組方位等。
10.1 熏煙法 在平地,山杏開花期和幼果期,天氣預報有霜凍或已經下雨,做好熏煙準備。當開花期氣溫降到-1.5 ℃、幼果期氣溫降到-0.6 ℃,并有繼續下降的趨勢時,則點燃煙霧劑。每667 m2堆放10 個煙堆熏煙,坡地山杏熏煙須在風力小于3 級時進行,需清除2 m 以內可燃物,并注意防范火災。
10.2 灌水法 對于大風降溫帶來的寒潮侵襲,以灌水防凍效果最好。灌水不僅降低地面輻射,而且補充水分,增加空氣濕度,提高露點溫度,降低凍害效果,同時灌水可以推遲花期3~4 d,有利于避開霜凍。
還有一些現代防霜方法,但都需要有一定的設備,而且需要消耗能源為動力,如各種增溫器、吹風機、葉面保溫劑和噴水、噴霧、防霜裝置等。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試用。
10.3 樹體涂白 冬季用石灰乳涂白,既可消滅越冬病蟲害,還可反射太陽光,降低樹干溫度,從而延遲開花,避免晚霜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