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利平,劉志泰*,李 超,楊春東,胡展森,劉小花,張文杰,孫吉茹,楊青林
(1 河北省承德市農林科學院 067000;2 隆化縣農業農村局植保站)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夏季氣候冷涼,地理環境優越,2020 年四季草莓種植面積約400 hm2,現已成為國內四季草莓主產區之一。草莓立體栽培是一種新型的栽培模式,具有省力、高效、采摘、管理方便等優點;長出的草莓果實遠離地面,具有潔凈、美觀等更好的觀賞性,更符合現代新型農業發展的要求[1-2]。四季草莓產業在承德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高效農業、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本文闡述了四季草莓不同生長階段的需肥規律、灌溉的基本原理、營養液配置原則和灌溉施肥技術,為四季草莓立體栽培生產提供技術指導。
1.1 不同生長階段需肥差異 草莓生長階段分為緩苗期(定植后7~15 d)、苗期、花期和果期幾個階段。根據每個階段的生長狀態來看,每個階段的需肥類別和數量都有所差異,具體差異必須通過每次水肥配方進行調整來滿足植株的生理需求(表1)。
表1 四季草莓不同生長階段的需肥差異
1.2 基質不同溫度對肥料吸收的差異 基質溫度為15 ℃時是根系吸收水肥最理想的狀態,在12 ℃時植株根系只能吸收氮肥,當達到15 ℃以上時可同時吸收氮、磷、鉀肥,在12 ℃以下時不吸收水和肥[3]。
2.1 酸堿度(pH) 營養液的pH 為5.5~6.0 時最合適,pH值過低(4.5~5.0)影響根系對K+、Mg2+、Ca2+離子的吸收;過高(7.0~8.0)影響根系對Mn2+、Zn2+、Cu2+等離子的吸收。
基質無土栽培涉及到的pH 包括三項:進液pH、排液pH 和基質pH,其中進液pH 由灌溉水和給肥量決定,基質pH 在5.5~6.0 范圍適宜(表2)。
表2 pH 范圍與營養元素的吸收
2.2 電導率(EC) 草莓在正常生長條件下,進液排液EC 值相同最理想,若進液EC 等于排液EC 加上0.2~0.3 也是合適的,如果排液EC 值偏高,就需要適當降低進液EC,反之則升高。
2.3 進排液量 單位長度的基質體積和基質的粗細決定了灌溉量,一般每次每米基質灌溉500 mL,由于植株間生長狀態不一樣,不能單純依靠單位長度植株數量來計算灌溉用水量,有時還需要根據基質排液量來調整灌溉量。
灌溉一定要有排液,有排液才能保證基質全部潤濕,避免有毒有害物質的積累。而如果排液量過多則會引起基質含氧量低、根系腐爛甚至死亡、肥料流失、基質腐爛。
3.1 營養液配制水質要求 配制無土栽培營養液之前,一定要對當地灌溉水源進行各種元素檢測,根據檢測結果來確定灌溉水源是否適合。如果灌溉水源為硬水,則在配制營養液時需要將水中的鈣、鎂離子含量計算出來,并從營養液設定配方中減掉。酸堿度:pH 在5.5~8.5 之間均可。懸浮物含量≤10 mg/L,河水、水庫水等要經過沉淀清澈之后才可用。氯化鈉含量≤100 mg/L[4]。
4.1 水肥配方的制定 根據灌溉水源的水質檢測報告中各離子濃度值,并結合草莓不同生長階段所需要的各個離子濃度的目標值,來制定水肥配方。
表3 四季草莓水肥配方示意
4.2 肥料配制方法 氮、磷、鉀、鈣元素主要來源磷酸一銨、硝酸鈣、硝酸鉀、磷酸二氫鉀等;鎂元素主要來源硫酸鎂;微量元素主要來源螯合鐵、硼酸、硫酸銅、硫酸鋅、硫酸錳、鉬酸鈉等。配肥步驟:母液罐加半桶水,打開攪拌,按照配方稱取對應肥料,將肥料添加到對應的母液罐中,肥料稱取完成后,母液罐繼續加水,直到最大刻度值停止加水,之后繼續攪拌1~2 h,使肥料充分溶解。
注意事項:硝酸鈣容易和磷、硫反應,在母液罐中形成沉淀。因此其中一個母液罐單獨加入鈣和螯合鐵,另一個母液罐放入其他肥料。稱取肥料時,微量元素應使用0.01 g 的電子稱來稱量(表4)。
表4 常用肥料
4.3 灌溉施肥原則 定植前要對基質進行澆水濕潤。第1 次可以澆清水;第2 次可以用滴灌系統在定植前滴灌EC 值低于1.0 的營養液,來提升基質肥力,創造最適的根部環境,有利于苗子生根。
定植完成后第1 周要保證澆水量充足;觀察有新根長出時要降低澆水量促進根系伸長。
每天的灌溉量要根據草莓的不同生長階段和天氣狀況來決定。晴天溫度高、蒸發量大,要增加澆水次數;陰雨天溫度低、蒸發量小,要減少澆水次數。另外還要根據基質干濕和排液量多少來調整日灌溉總量,基質最適宜含水量一般保持在50%~70%。單次灌溉量由基質種類和基質持水量來決定。使用椰糠基質時,每米基質的單次灌溉量為450~500 mL。
若使用排水快的基質(粗椰糠)需要單日灌溉次數較多,每次灌水量較少;而排水慢的基質(細椰糠)需要單日灌溉次數較少,而每次灌水量增加。總之,灌溉量要逐漸調整,每次增減幅度不能太大。
表5 四季草莓不同生長階段施肥技術
4.4 相關指標監測 日常監測指標有:進液EC和pH,排液EC 和pH,基質的EC 和pH,進液量和排液量。
4.4.1 監測的意義 進液EC 和pH 值的檢測在于判定進液是否符合預設值;排液EC和pH的檢測在于判定基質是否缺肥、植株根系吸肥是否正常;基質的EC 和pH 檢測能反映出植株根系的EC 和pH 環境是否正常;排液量檢測能直接指導進液量,還能反映出植株的需水和需肥狀況。
4.4.2 測量步驟 每區域選2~3 個點。在進液管首端選取一個滴孔,用容積500 mL的量杯接取一定體積的進液;在每個基質槽的末端有排走剩余液體的排液口,每次灌溉后在排液口用500 mL 量杯接取一定體積的排液;基質EC 和pH 檢測,灌溉后取出根系周圍基質,用力擠出基質內液體,收集到量杯中進行測量。
4.4.3 測量方式 用筆式EC和pH 檢測儀,現場取樣現場及時測量。將EC 筆和pH 筆檢測探頭感應端放入量杯樣品中,讀數穩定后記錄數值,即為樣品的EC和pH 值。每檢測完一個樣品,要及時記錄數據,如數值不穩定需要重復測量,每個指標至少測量3 個樣品。
4.4.4 數據分析與調整 若排液EC 值高于進液EC值0.3 以上,則需適當降低進液EC 值;如果排液EC值低于進液EC 值,則需要適當升高進液EC 值,最好保證進液EC 與排液EC 之和在2.1~3.1。基質的EC值最高不能超過2.0,如果排液EC值較高時要及時檢測基質EC,觀察根系是否有燒根現象,如果排液量不足進液的20%,表明灌溉量偏少或單次灌溉時間偏短,需要增加灌溉量和灌溉時間;如果超過進液的30%表明灌溉量偏大,需要降低灌溉量或縮短單次灌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