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縣委黨史研究中心 鄭愛杰
五蓮縣地處魯東南低山丘陵區,山地丘陵占86%,因境內風光秀麗的五蓮山而得名,是典型的山區縣。自1947年建縣以來,為了改變山區自然、生產、生活條件,歷屆五蓮縣委、縣政府堅持一代接著一代干,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從治山、治嶺、治水到治窮致富,逐步改善了窮山惡水的環境。20世紀50年代開始植樹栽果,60年代逐步重視興修水利,70年代重點做好治山改土,80年代實施山區建設方針、90年代實施再建“山上五蓮”工程,為“綠色發展、生態富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96年五蓮縣被國際生態學會年會授予“國際生態工程獎”。2000年,五蓮縣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生態是五蓮的品牌,綠色是五蓮的財富。五蓮人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戰天斗地,窮山惡水的山區面貌得到了根本轉變,綠色逐漸成為五蓮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荒山變綠海,荒溝換綠衣、四季有景觀”已經成為五蓮向外界展示的新形象。進入21世紀,五蓮縣依托“綠水青山”這一最大特色和優勢,堅持走生態發展之路,打生態發展之牌,先后組織實施“生態建縣”“生態富縣”兩大生態倡議、深入踐行“兩山論”、解鎖“生態富縣”綠色密碼、蹚出一條“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融合發展、同步推進的生態經濟新路徑。五蓮縣被授予全國“綠化荒山、興修水利、水土保持的榜樣”“中國最美縣域”“全國綠化先進縣”“全國生態林業試點縣”“全國封山育林先進單位”“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五蓮縣各級圍繞“生態建縣”戰略,深入實施“增綠”工程,大搞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和水土保持。按照提升東南、主攻西北、突破通道、綠化城鄉的布局,山水林田路鎮村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管林護林一齊抓,構筑完善的生態林業體系。堅持“山上造林不間斷、河灘造林連成片、道路造林一條線”的方針,全力打造綠色生態山城。探索推廣“山頂松槐戴帽,山間板栗纏腰,山下雜果櫻桃,河灘豐產林茂,道路綠樹成蔭,農田林網配套,村鎮綠色環抱”的立體化綠化發展模式。對荒山丘嶺、25度坡以上耕地分期分批退耕還林,對境內道路、河灘全部建設綠色長廊,對西北平原區全部建設農田防護林網,補齊發展短板,提升發展質量,山區建設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檔升級。2010年以來,五蓮縣委、縣政府立足生態優勢,聚焦縣域長遠發展和農民增收問題,制定實施了“森林五蓮”建設三年規劃,提出了重振林果大縣雄風的奮斗目標,組織實施了林果振興工程、森林城市工程等“八大工程”。在此基礎上,縣委、縣政府又組織實施了《關于新一輪“森林五蓮”“果鄉五蓮”建設的實施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提出了園林城市創建、森林鎮村創建等“十大工程”,綠色發展方向更清晰,邁步走向生態經濟的腳步更有力。為確保全縣林業建設順利開展,調動各級造林綠化的積極性,五蓮縣委、縣政府加快推進了林權制度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權、搞活使用權、放開經營權、保護收益權”原則,通過拍賣、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做好荒山開發、綠化,搞好集體造林、個人造林、合作造林多種形式的“大布局”,勾勒了新路徑,加快了社會造林步伐,增強了林農依山致富的信心,喚醒了沉睡的荒山,實現了“山青、林興、民富”的“三贏”。至2020年底,五蓮縣森林覆蓋率32.18%,居日照市第一位。
在綠水保護方面,始終把水土保持作為涵養植被的根本來抓,推行一個流域、一串水庫、一條河道、一山綠色“四個一”模式。對各類水庫塘壩定期維修,除險加固;對骨干河道堅持“一河清泉水、一條經濟帶、一根產業鏈、一道風景線”,打造清水長流、階梯湖面、三季有花、四季長青的景觀河、富民河。在一座座山、一道道嶺、一個個小流域構筑起了一層層水土保持屏障,一道道綠水養育了一座座青山,逐步實現了青山涵綠水、綠水育青山、青山綠水兩相依的良性循環。2015年底,縣委、縣政府圍繞打好優勢牌,決定利用三年時間開展“林水會戰”,完善基礎強功能,在更高層次上謀劃生態建設,投資10億元,建設各類水利工程1500處,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萬畝。特別是龍潭溝水庫的建成啟用,實現了五蓮人民半個多世紀“腰斬龍潭溝,拉直潮白河”的夙愿,在五蓮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17年,實施造林治水“雙六工程”,內育外引共發力,建成各類水利工程595項,新造林6萬畝,林木綠化率提高到58.5%。為深入開展新一輪林水會戰,提升“森林五蓮”“果香五蓮”“水潤五蓮”建設水平,2018年4月,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興產業,制定《新一輪(2018-2020)林水會戰“雙十”工程規劃實施意見》,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加足馬力,進一步強化造林治水力度,奏響生態經濟強音,加快林水項目產業化發展,打出組合拳,培育生態產業,放大生態經濟效益,最終實現“生態生財”。
在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過程中,縣委、縣政府按照“山川綠起來、城鄉美起來”的目標,堅持城鄉一體化造綠,加快園林山城、優美鄉鎮、生態村莊建設。在城區,著眼推進融合發展,圍繞建設“城在山中、樓在林中、人在園中”的生態園林山城,啟動了城中綠水相襯、城東林蔭大道、城西纏腰戴帽、城北綠色屏障的綠化美化工程。2017年10月,五蓮縣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縣城”。優化綠地布局,變“荒地”為“寶地”,充分利用縣域周邊閑置的土地、荒山、荒坡以及不適宜耕作的土地建設郊野森林公園,以此擴大綠地面積,建設縣域綠色屏障。到2020年底,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7平方米,綠色成為縣域發展最亮的底色,實現了群眾“開門見綠、推窗見景”的美好生活愿望。在鎮村,打好主動仗,把鎮村綠化作為縣域鄉村振興戰略重要內容,加大鄉鎮駐地綠化力度,科學規劃,提倡喬、灌、花、草、藤相結合,利用珍稀、彩葉、觀賞、鄉土樹種,將鎮村綠化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按照平原鄉鎮林木綠化率25%以上,山區鄉鎮林木綠化率35%以上,鎮駐地綠化率35%以上的標準,推進鎮村綠化,建設生態宜居型綠色美麗新農村。按照“一村一景觀、一樹一產業”的發展要求,大力推廣使用鄉土樹種、彩葉觀賞樹種和果材(菜)兼用樹種,著力打造“一步一勝景,景景各不同”的鄉村美景。搶抓新機遇,高標準開展省、市級森林鄉鎮、森林村居創建工作。在全縣范圍內的人群集聚區繼續栽植竹子、播種野花組合,全力打造“竹韻五蓮、花美五蓮”。至2020年,共建設50個省市級森林村居,完善提升378個村居,完善提升8個鄉鎮。在開展生態文明村鎮創建方面,縣委、縣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在全縣開展生態示范鄉(鎮)、村創建活動的通知》《關于生態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全縣上下掀起了生態建設的新高潮。大力倡導“綠色文明、創建美好家園”活動和環保志愿者行動,不斷提高全民生態意識,營造了人人關心環境、保護生態的良好社會風尚。
五蓮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發展理念,著力統籌生態與經濟發展,以科學開發為重點,著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到2000年底,五蓮縣由從前的“奇秀不減雁蕩”的五蓮山“一山獨大”,基本實現了五蓮山、九仙山、大青山、李固寨“三山一寨”的景區開發新格局,全縣旅游業呈現出新氣象,步入了大發展、快發展的新軌道。進入21世紀,五蓮縣委、縣政府找準著力點,提出實施“旅游興縣”和“大旅游”的兩大旅游發展理念,著力做優“兩山”龍頭;做強“兩區”旅游;做精鄉村特色游,由點到面推動“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從“過境游”到“過夜游”“觀光旅游”到“度假旅游”的高速轉型,有效促進了縣域旅游業提質增效,逐步實現了從旅游小縣到旅游強縣的大步跨越。2013年以來,五蓮縣委、縣政府致力打造“全景五蓮”,突出頂層設計,堅持多規合一,提出實施“全域旅游”戰略,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規劃,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和富民強縣的新引擎來培植,全面鋪開了五蓮縣全域旅游建設。2016年2月,國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五蓮縣成為全市唯一入圍區縣。2017年以來,五蓮縣委、縣政府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論”理論,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抓手,高揚“生態富縣”主旋律,聚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堅持打好優勢牌、服務牌、機制牌,圍繞“生態生財”,打出生態旅游組合拳,創新打造“山海風情綠道”和“齊魯風情5號線”,唱響“山水禪心·康養五蓮”金字品牌,走出了獨具五蓮特色的新型旅游發展路徑。2020年,五蓮縣縣共接待游客53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6.6億元;建成精品民宿85個,實現營業收入300余萬元,均同比增長10%以上。五蓮縣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最美縣域,旅游業成為五蓮縣“綠色發展、生態富縣”的朝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