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武齊男
制度是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其好壞關系著黨和國家事業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國家治理活動的依據。我國的制度優勢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改革、建設過程中,面對風險挑戰,不斷進行實踐探索、思想碰撞和制度比較中形成的,是黨和國家最大的優勢。從比較視角看,馬克思曾說“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社會主義制度比較資本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從現實視角看,我國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與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而這些成就的背后是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勢。治理效能是治理主體圍繞實現治理目標所展現出來的治理能力及所取得的治理效率與效益的綜合反映。
理解治理效能需要明確三點,首先,國家治理效能指向的是正向的治理結果與樂觀積極的治理狀態;其次,治理效能不是簡單的線性相交,而是一種動態變化;最后,治理效能與國家治理能力、國家治理制度體系中各項制度力量釋放、協同運行、相互配合情況、面臨的外部風險挑戰以及對其適應狀況息息相關。治理效能與制度優勢是辨證統一的。制度優勢是治理效能的基礎。國家制度是國家治理的前提,國家制度在革命、改革、建設實踐過程中日積月累所匯聚的優勢是轉化為良好治理效率的基礎。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以來,我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強起來到富起來的成功飛躍,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國家實力快速提升,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這些成就的關鍵在于我國具有一套高效的制度體系。
另一方面,治理效果的好壞反映了制度是否具有可行性、科學性,治理效能是對制度優勢的彰顯,治理效能的高低也關系著對制度的堅持與完善。
堅持黨的領導是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我國成功應對一系列挑戰,化風險為機遇,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特殊時期攻克時艱,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這些成就都離不開黨的領導,黨中央在中國治理體系中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
隨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我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我國的治理難度也在不斷升級,發展任務日益繁重,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新時代中高站位謀全局的首要政治條件,也是適應新時代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堅持黨的領導要堅決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健全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制度體系,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要不斷完善黨的協商民主制度,彰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不斷提高各級黨組織的組織力,切實擔負起黨建領導責任,緊緊團結群眾,實現黨的工作全覆蓋,構建最堅實的戰斗堡壘。
優化制度設計是“轉化”的總前提,良好的制度設計是形成制度優勢的起點。“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倍贫冉ㄔO與頂層設計密不可分,其對所有制度具有指引、統籌、規范作用,只有加強頂層設計,才能有效破除深化改革道路上的種種阻礙,更加成熟地發揮有效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效能。并且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同時,做好分層對接,實現二者的統籌兼顧,通過根本制度、重要制度、基本制度的相互銜接與具體的制度及政策的配套,將制度頂層設計真正落實,真正轉化為治理效能。另外,做好制度設計需要及時用敏銳的眼光對制度進行“破”與“立”,有些制度在過去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人民的利益,但進入新時代,對社會發展具有阻礙作用,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對待此類制度不應墨守陳規,進行及時的廢止,有的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在運行過程中沒有考慮具體情況,收效甚微,對待此類制度應該及時調整。制度需“破”也需“立”,制度創新是轉化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徑,是最根本的創新,應順應新形勢、新情況、新要求,符合發展規律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狠抓制度創新。
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二者互相影響,二者的轉化路徑不僅需要從靜態的制度的層面研究,還需從動態治理的層面思考。關于治理主體,應以政府為主導的單一化的治理模式向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治理模式轉變,形成各治理主體的合力;關于治理方式,必須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將四者緊密結合在一起,運用系統思維統籌推進治理各領域發展,運用法治思維為社會治理保駕護航,運用綜合思維多管齊下實現聯合治理,并且強化風險意識解決根源問題;關于治理關系,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以及各政府部門的治理關系,提高行政效率,實現權利科學配置。
治理能力是制度執行力的體現。如果一個國家的制度執行越有力,治理能力越有效,則制度優勢越能得到彰顯,越能更徹底全面地轉化為治理效能。提高制度執行力,首先要樹立各級領導干部的制度意識,當前一些領導干部缺乏法治思維與制度權威意識,將制度當成擺設,亂作為、不作為,出現暗箱操作、長官意志等不良現象。因此,樹立制度意識,提高馬克思主義修養,尊重制度,維護制度是至關重要的。其次,增強各級領導干部的執行能力。制度只有高效執行,才能落地生根。要培養過硬的政治本領,絕不能紙上談兵,要將政治本領與執行工作深度融合在一起,以人民為中心,樹立大局意識,跳出地方與部門利益的束縛,始終以黨的事業為重。要培養過硬的駕馭風險的本領,當前全球正處于風險社會,我國正面臨著環境、經濟、社會等風險,因此學會駕馭風險,解決復雜多變的矛盾是至關重要的。最后,構建全面有效的監督機制。監督是執行的有力保障,完善監督機制,以黨內監督為主,加強政治監督,保證黨中央決策的有效落實,并且推動司法監督、社會監督、行政監督等各類監督的協調配合,通過監督及時發現治理短板,進一步推動完善制度,加強治理,促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是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的應有之義。中華民族歷經數代仁人志士的不懈奮斗,終于迎來了偉大復興的光明未來。
當今世界,新型國家迅速崛起,國際格局呈現多極化,中國的發展與世界息息相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洞察國際形勢,因此兩個大局在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長期且復雜的風險挑戰。而強化制度優勢,提高治理能力,將其轉化為治理效能是對抗國內外風險挑戰的有效途徑。制度優勢作為應對風險挑戰的最大優勢,其需要通過治理效能進行體現,而對風險挑戰的應對成效也是對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最好檢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使世界全面暴露在風險之下,而中國交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答卷,彰顯了制度優勢。疫情期間,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將人民的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舉全國力量,協調各方力量,成功將疫情控制在可控范圍,最快的時間內實現了復工復產,經濟實現平穩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保障,切實地將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是實現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協同推進的有力保障。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是協同統一的,如果只重視社會的發展而忽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其發展必然是短暫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之一,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黨中央僅僅圍繞這一優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當前,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一個重要前提是我國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生態脫貧作為重要的脫貧方式之一,將人的發展、生態保護、社會發展相結合的一種脫貧方式,一方面,通過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發展生態旅游等方式,可以改善貧困地區的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發展,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將生態環境建設與實現脫貧相結合也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造福子孫后代,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通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我國成功地創造了全面實現脫貧的一大奇跡,也在實現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人的發展。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是堅定制度自信的有效途徑。制度自信基建于制度優勢,但制度優勢不等于制度自信,制度自信來源于制度實踐,通過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是堅定制度自信的重要途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在國家治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在經濟建設上,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經濟結構不斷升級;政治建設上,實現政治穩定,全面推動深化改革,各項行政體制得到不斷完善;文化建設上,群眾文化蓬勃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喜聞樂見的大眾作品不斷涌現;社會建設上,醫療、教育、就業等領域得到保障,民生水平得到大力改善和提高;生態文明建設上,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生活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制度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高,治理體系不斷完善,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與精神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群眾也將會不斷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