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 熊英潔
城市公園不僅影響著市民的生活質量,還有美化城市、調節城市小環境、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維系城市生態平衡和防災減災等多種生態效應。城市公園與人的居住環境密切相關,而在不同城市中,城市公園的布局規劃總是不盡統一,因此確定城市公園的布局規劃就急需解決。
城市公園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1)城市公園是城市公共綠地的一種類型;(2)城市公園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城市居民,但隨著城市旅游的開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園服務對象開始發生改變;(3)城市公園的主要功能是休閑、游憩、娛樂,隨著需求的改變,城市公園主題產品也會發生相應改變。
城市公園需要整合資源和配置問題,即處于什么位置有何資源配置可以產生怎樣的生態效益。城市公園的選址主要從4個層面分析:(1)通過景觀生態學原理,分析城市公園的生態格局;(2)在規劃中,通過公園綠地的服務范圍,公園可達性為基礎;(3)通過建模,把計算機算法應用到公園選址中;(4)實地考察調研確定選址的最終位置,同時將人口密度、空氣污染和噪音區域等最為影響因子考慮進城市公園規劃布局,同時選址需考慮城市公園綠地面積、可達性、熱島效應的降溫效應、避雨設施等相關的問題,納入模型參考體系。可達性分析是城市公園的一個重要指標。可達性指城市居民通過克服空間距離、出行時間和路途費用成本等阻力,到達某一城市公園開展休閑活動的便捷程度即克服阻力到達公園的便利程度。基于GIS平臺建立矢量數據柵格化城市土地利用的模型。可達性分析方法有緩沖區分析、網格法分析方法、引力模型、費用加權等方法。城市公園評價體系值指標對城市公園進行評定,判斷城市公園的建設問題和功能,主要是層次分析法(AHP)和德爾菲法(Delphi)進行評價,根據所分析因素進行選擇相應的指數。城市公園的服務功能特別重要,服務功能決定了其布局規劃的基礎。服務功能是滿足居民需求的體現,是建設城市公園的內涵之一,與人類福祉相關。而服務功能又多種多樣,總概括可分為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兩個大類。
目前對城市公園的研究工作方法主要通過遙感衛星數據獲取所需要的影像圖,以及城市規劃測繪圖等,然后利用ArcGIS進行圖像處理和數據分析結合其他分析方法,例如LA模型。同時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通過這些因素進行選址評估或者現有布局的合理性及優化策略。
城市公園的選址是非常重要的,確定城市公園的位置涉及區位-配置關系,也就是可達性。綜合考慮人口密度、出行方式、城市熱島效應、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以及噪音區域和綠化面積等指標。張金光等人在中小型城市公園選址研究中以高郵市為例,通過遙感衛星獲取影像圖和土地規劃利用圖,建立模型,模擬后認為中小型城市經濟實力較弱,應該科學合理建設,主要從城市公園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社會服務功能考慮運用GIS技術分析,選取優先建設點,滿足居民需求。張子燦等人在城市山地公園選址中以承德市為例,從山地條件開發適建度、生態敏感度、游憩需求度、景觀美感度和文化潛力影響因子分析,將五類疊加分析,選擇適當的位置建設,同時實地考察,調研。但考慮因子太少。姚家元等人在丘陵城市綜合國家公園中,以馬鞍山為例,分析后得出丘陵城市公園依據地形地貌構建,導致公園分布不均,服務范圍存在大盲區。張金光、趙兵在可達性公園選址分析中以高郵市為例,認為通過對居民需求分析,結合當地城市特色,因地制宜構建城市公園體系。所以城市公園的選址與當地的地形特色和經濟發展水平應該綜合考慮,通過相應的可達性分析,因地制宜,選擇恰當的位置建立城市公園,發揮最大優勢。
城市公園的景觀布局決定了服務功能的吸引力。城市公園的景觀布局可以提供生態功能服務和社會功能服務。在總體景觀布局中,謝煥景在對太原市城市公園景觀分析中后,發現城市公園綠地面積少、不均勻、景觀整體破碎化程度低、形狀規則,分維數高且差異小,人為干擾程度大。劉艷芬等人在福州市城市公園研究中得出服務能力在中心城區強,向四周輻射減弱;而布局較為合理,不合理的城市公園綠地面積少,覆蓋面積低。服務壓力與人口密度相關。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黃夢真等人針對廣州黃沙路網形態對城市公園分布的影響,得出城市公園系統空間布局依賴全局尺度或局部尺度的路網形態,城市公園與路網存在顯著相關性。以上說明城市公園的景觀格局分布特點都是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因此李發明等人提出了針對森林城市公園的景觀優化策略,主要是優化景點、游線、場地功能和資源管理。通過優化使得景觀格局破壞減小,生態功能得到保障。因此生態服務功能與城市公園綠地面積關系存在顯著相關。面積的大小和分布決定了城市公園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服務功能中的生態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城市公園綠地上,城市公園綠地一直是研究熱點,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生態服務供給源頭。而其屬于景觀規劃格局部分。戚榮昊等人在對福州市城市公園綠地評估中綠地服務能力與面積相關,還與人的需求相關,運用公園服務壓力評價方法,分析后應優化公園,建設符合居民習慣,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公園。劉正綱和李玲對沈陽城市公園綠地進行了時空動態分析,發現城市公園綠地可達性有了明顯的改善,而原因是由于道路網密度增加所造成的。陳永生等人對合肥市公園綠地功能進行研究,發現城市公園綠地多功能效應有效發揮,其社會服務屬性受到關注。生態功能與防災避險功能被重視。服務功能中的生態功能主要是把城市公園綠地充分利用,將資源利用高效率又滿足人類需求,同時內在的涵養水源,凈化空氣減低噪聲的生態功能也在考慮的范圍內。規劃城市公園的景觀格局時考慮城市綠化建設和道路交通網絡的交際等方面。服務功能中的社會服務功能,社會服務功能是城市公園社會效益的體現。避雨設施可達性是城市公園社會服務的重要方面,是防災避險的一部分。戴忠煒等人對城市公園避雨設施進行研究,以福州沙灘公園為例,提出根據人口密度和步行速度進行設置優化,密度大,建立容量大的公園設施。同時戴忠煒等人也對南方綜合城市公園避雨進行分析,以贛州公園為例,需加強路面處理,以及到達的道路網絡和建立適當的容納結構。城市熱島效應顯著影響城市溫度,而城市公園可以在一定程度調節溫度,降低溫度,調節小范圍氣候。趙秋月等人研究城市公園綠地減緩城市熱島效應展開研究,以福州市內為例,分析得出溫度等級面積呈正態分布,低溫區在城市公園周圍。說明城市公園有一定降溫效應。劉淼等人通過遙感技術對天津降溫效應分析,得出降溫與公園距離呈正相關,距離越遠降溫效應越弱。而防險避災服務與人口密度和路網密度相關。在人口容量大、密度大的情況下,應設立大型公園以供避災。建立城市公園在考慮了生態服務功能時,還要考慮人口密度和出行方式,設置噪音隔離帶等。城市公園的服務功能可以根據不同的功能定位進行研究,黃煥春等人在對北京市公園可達性分析中,認為城市功能的作用與布局有著密切關系。根據其不同的功能和研究尺度,進行評價。劉艷芬等人對不同功能的城市公園分析后得出服務功能與人的需求密切相關。李嵐和董成林對南京城市公園布局分析后得出可達性越好,公園利用率越高。所以不同功能定位的公園類型評價和布局方法分析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同時在經濟條件、社會因素、生態因素都允許的條件下進行景觀規劃的優化、改變,使得城市公園的效益更加顯著。
城市公園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公園的選址和服務功能有著巨大的潛力,是土地規劃利用和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城市公園選址、城市公園景觀規劃后產生的生態服務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進行總結概括出不同功能定位城市公園的布局。
目前針對城市公園研究方法主要是進行不同的方法進行可達性分析,有些考慮因素太少或欠缺,不能綜合因素。例如選址過程中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結合還不是很緊密,不能更精確地選擇準確的位置。例如地勢起伏、視線盲點等未納入考慮范圍。在景觀布局規劃影響的生態和社會服務功能中,對于人群的出行方式調查樣本數據不同,同時地面的粗糙程度等未納入考慮范圍內,造成可達性分析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誤差,反應的現實與之存在差異。對于城市公園所運用的GIS技術分析的方法單一,沒有很多的創新性方法。搜集到的樣本數據有限,不能最大限度反映真實情況。同時對時空動態的研究分析比較少,但隨著技術的更新這些都可以克服。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于城市公園的選址和景觀布局提供了巨大的數據庫。例如POI(Point Of Interest)數據的應用、BD-GIS耦合模型等的運用,使得城市公園的建設提供的優化更加便利。同時利用計算機算法和地理信息系統構建新的模型。城市公園對于構建“城市海綿體系”有重要作用,更好地發揮生態功能和社會效益,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