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祁正蓉
在各學科領域中不斷摸索前進、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是科學研究工作者最本質的愿望。為此,在調查研究中堅持使用已有研究方法,并不斷地對已有研究方法進行改進,不斷突破各種已有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不斷突破,是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付出巨大努力的結果。實地調查法是應用于廣泛學科門類的科學研究方法之一,從最初認為部落或貧民居住地無研究價值,到現今被廣大專家學者所認可,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
實地調查在英語中為“FieldWork”,它是社會學研究中一種常用的調查方式。在國外對實地調查有兩種理解,其一是從調查空間上來說,強調在“情境中觀察”及自然環境中自發形成的東西;其二實地調查的本質是調查方式的運用,而不是在于運用的地點。
在19世紀,大多數人秉持社會進化的觀點,他們并未意識到實地調查的重要性,評價落后民族為“野人”,對落后民族研究的資料也僅來源于傳教士、探險家、商人等,研究這些落后的民族是因為它說明了歐洲文明的起源。鮑亞士(EarnzBoas)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類學集大成者,它認為“人類學家占有的資料不夠充分”,并一生致力于在現場收集土著語言,他強調用被研究的部落語言來做研究是極其重要的。這一舉動轟動了美國人類學家。當然,這只是為了工作,他這樣居住在距離部落不遠處小鎮的旅館里。與此相比,馬林諾斯基的實地調查研究擁有更深遠的現代意義,他強調研究者需要離開白人及傳教士等居住在土著居民地。他也是這樣做的,但并沒有做到親密無間,在一定的程度上依然把土著看為“野人”,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間,有更多的人類學家鮑如亞士的學生魯思·本尼迪克特和受馬林諾斯基影響的英國社會人類學家埃文斯·普里查德在太平洋,非洲等地進行長期的實地調查。實地調查法而后也得到更廣泛的應用。[1]
社會學中的實地調查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末,此次社會調查運動,是為了了解城市貧民的生活現狀及改善生活現狀的大調查,其中,查爾斯·布思的《倫敦人民的生活和勞動》是最具名望的作品。查爾斯·布思時常和研究對象一起吃飯、居住,并與其中的一些人成為知己。此后,他的觀察法被介紹到芝加哥學派的社會學家處,此后一段時間里,占據重要地位。芝加哥大學的領導人物,羅伯特·帕克建議使用人類學的方法進行調查研究。他在1916年發表《城市》較有影響,他強調在收集城市資料時并不僅僅限于對資料的收集,還需要進行觀察、訪談及更為廣泛的個案資料的收集。[1]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后的二十年里,參與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已成為人類學家及社會學家的主要調查方法,強調“參與觀察”。懷特1943年出版的著作《街角社會》同樣運用了參與觀察法。[1]
實地調查從最初的人類學家到民族學家及得到社會學家青睞,并不斷地改進,現已被更多學科和領域所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更多的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相繼使用實地調查的方法,長期或相對長期深入研究居住地區域,從而使研究更加深入,而不是以點蓋面。
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是攜妻深入江村實地調查的資料所著。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費孝通極度重視觀察和訪問以及深度訪問,要求研究者必須要進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中,觀察群體的喜怒哀樂。此作為費孝通先生的博士畢業論文,《Peasant Lifein China》由英國Routledge書局出版,后由戴可景翻譯于1984年完稿,為《江村經濟》。全書以“江村經濟”為例,揭示民族學研究中實地調查的重要性。他的老師布·馬林諾夫斯基對其評價:我敢于預言費孝通博士《中國農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經濟》——一書將被認為是人類學家實地調查和理論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2]
實地調查也是傳播學中應用廣泛的方法之一,“實地”一詞是除人工環境以外的社會環境形成的。在傳播學中常用的方法包括:面談法、問卷調查、抽樣、觀察。
隨機抽樣是傳播學里常用的方法,在社會整體中抽取一部分個體進行調查研究,前提必須是“隨機的”,如違背隨機原則那么結果是不可靠的;隨機抽樣可以分成整層抽樣、分層抽樣、群體抽樣等。傳播學研究抽樣法是必要的,在傳播行為中更多是偶然性的,單一調查并不能代表大多數,對于社會整個群體進行逐一的調查會加大工作量,其間將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且耗時。[3]在傳播學中“采樣”也是很實用的方法,通過一定的通訊工具和手段按周密的抽樣方案和問卷到實地進行資料收集。
在現代中醫學中研究方法更是極其重要的,從調查研究的對象入手,深入、細致的進行探究,再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我國明朝李時珍到武當、廬山、茅山等地,并向農民、樵夫、車夫、漁人等請教,歷經27個寒暑,完成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我國還有華佗、扁鵲等中藥大家也都有游歷江湖的經歷,在走訪中不斷學習、拜訪當地名師。我國從古至今有一些“走方醫”的醫生,又稱為“鈴醫”“草澤醫”,主要以師徒方式傳承醫術,而且他們比較擅長正規醫生沒有涉及的領域范圍。[4]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對這些經驗的積累有利于對現有醫術的補充,有利于增強中醫的文化自信,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在西方民族音樂學中經歷了比較音樂學時期、民族音樂的“書齋”式時期和“田野”式時期。比較音樂學“書齋”式時期以傳教式、殖民者游記等作為研究對象,并沒有參與觀察,這對于調查研究來說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才步入“實地調查、數據采集并進行研究。在中國《詩經》中的“風”“雅”兩個部分更多的歌曲就是讓宮中人不出宮也能觀賞各地的民歌風俗。中國的“田野”誕生于二十世紀初,如1923年北京大學“風俗調查會”,但是這一時期只是發放調查表,并不做深入調查。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鄂溫克族,他們世代追隨著野生馴鹿生活在山林中,因此相對較好地保存了古老的生產方式和文化藝術。在民族音樂學中,實地調查可以挖掘古老的民族音樂,特別是那些只能以口口相傳又沒有文字記載的民族音樂。對于只有旋律而沒有歌詞,在民族中傳唱,需要各自依據自己的現狀填詞,對于填詞的講究,邏輯又各自都有差異,實地調查將會更直觀地被看到或聽到。
現下我國已實現全國脫貧,步入小康社會的新時代,在昨日扶貧路上一批批的中國共產黨員及扶貧工作者在一次次的實踐探索、實地調查道路上砥礪前行,成就今日之功。例如,李小云教授,一直堅守于云南勐臘縣瑤族河邊村,在環境、交通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李老師經歷多方探索,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使河邊村在2018年整村脫貧。
總而言之,實地調查是源于實踐和不斷創新壯大,不論在人類學、社會學中或是近代用于醫學、民族音樂學等,都帶來了其調查研究力所不能及的優勢。但劣勢也不容置疑:首先,實地調查會相對加大對調查研究的成本,人力和物力的成本;其次,進行調查研究中,是否可以很好的組建一個調查研究團隊,團隊的建設中必須要有擅于應對、解決和擁有及時發現問題能力的人,否則調查結束,不能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數據呈現,對于“調研”就得不償失;再次,實地調查是一個集經驗、學術能力于一身調查研究的過程,對于調查者來說是一個極其大的挑戰,想要煉就一身的本領做好實地調查研究著實不易。
如今如何把社會調查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多元素融合、多角度出發、多方向發展,形成最具中國特色、最符合中國國情的調查方式,切合實際地運用到國家、及人民群眾之中,為進一步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化、發掘強有力的民族聲音,實現中國的文化自信,創出中國化世界強音。
相關鏈接
實地調查法,是應用客觀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對某種社會現象,在確定的范圍內進行實地考察,并搜集大量資料以統計分析,從而探討社會現象。實地調查是在傳播研究范圍內,研究分析傳播媒介和受傳者之間的關系和影響。
實地調查的目的不僅在于發現事實,還在于將調查經過系統設計和理論探討,并形成假設,再利用科學方法到實地驗證,并形成新的推論或假說。
詢問方法,是指將所調查的事項,以當面電話或書面的形式向被調查者提出詢問,以獲得所需的調查資料的調查方法。這是一種最常用的市場實地調查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或現代公共關系。正因如此,調查人員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歐諾個過調查不僅要收集到被調查所期望的資料,而且還要在調查中給調查對象留下良好的印象,樹立公司的形象,可能時應該將被調查中作為潛在用戶加以說服。
詢問法包括直接訪問法、堵截訪問法、電話訪問法、CATI法(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郵案方法、固定樣本調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