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明,邱云慧,王超
1.蘭州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蘭州城市學院地理與環境工程學院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間節點的迫近,我國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戰的成果,于2015年提出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制定了更加詳盡的發展總目標,明確各個部門的工作規劃。到2020年,要保障農民的生活有質的飛躍,農民的衣食住行能夠得到有效保障,義務教育能夠輻射到每一村、每一戶。
同時需要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保障交通出行的便利性,農民的醫療和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加快貧困地區農民可支配收入的漲幅速度,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果。要保障我國現有的貧困縣都能夠脫貧致富,有效改善區域性貧困的問題。所以,在發展的過程中凝聚力量,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精準扶貧工作不斷取得重大進展,成效極其顯著。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表示,目前的形勢一片大好,我們一定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幫助農村貧困人口有效的脫貧致富,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2]。
這也意味著打贏脫貧攻堅戰,消除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已是勝券在握,為了對接更長期、更偉大的“農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總體目標,應當從鄉村振興的視角來對精準扶貧取得的成效進行檢驗,以便更好地實施下一步農業農村農民工作。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明確定義,明確全黨工作的重點,應該加強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度,把優化“三農”問題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掌握解決的基本目標和根本要求,形成完善的指導思想和實施規劃。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把農村農業經濟放在首位,要提高農業產業的發展水平,打造緊密的農業產業結構鏈,以農業經濟為基礎,與第二、三產業構建緊密聯系,增強農業經濟的整體活力,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為農民提供適宜的生活和居住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在發展中為農民們提供積極地引導,提高他們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多樣性的意識。在進行農業種植和生產時,應該降低對大自然的損害,促進經濟效益和生態文明同步發展;基層領導干部應該加強治理工作,在進行鄉村振興建設時應該進行實地調查,深入農民群眾,與他們打成一片,這樣才能深切地了解農民們的生活狀況,掌握他們的根本需求,保障治理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鶎宇I導應該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認真傾聽農民群眾的想法,尊重他們的表達,這樣才能有效地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提升農民的認可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目的,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所以在發展中應該從多個角度出發豐富農民經濟收入的模式,提高他們的可支配經濟收入。在實施鄉村戰略應該有效縮短城鄉之間的差距,構建系統化的運行機制和政策體系,增強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農業的現代化水平[3]。
在2107年12月份,中央在農村會議上明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步驟,確定各個發展階段的根本目標和發展要求。應該采取“三步走”的模式,逐層遞進地進行振興工作。應該采取實事求是的原則,切實保障農民群眾的根本權益,提高他們發展的自信心和動力[4]。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應該擴大鄉村振興戰略的輻射范圍。在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對鄉村振興的內容進行明確的定義,應該提高農村經濟產業的發展水平,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和轉型的速度;加強人才培養工作,打造專屬的人才資源庫;優化思想文化宣傳工作,提高農民的思想意識和文化水平;提高對生態保護的重視度,提升資源的利用率;完善農村的組織結構,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的質量[5]。在同年9月份,中央發布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0年)》[6],為各地區各部門的鄉村振興工作提供科學的指導,也為精準扶貧工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提供了明確方向。因此,從鄉村振興的視角上看脫貧攻堅工作,不僅能夠更好地認識脫貧攻堅工作的成效,也為下一階段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更好的決策支持。
基層組織能夠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助力,為其提供組織和政策保障。從“組織振興”的視角看脫貧攻堅工作成效,應該探究在脫貧攻堅的重要時期鄉村是否進行完備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選優配強了村“兩委”班子,打造出讓組織放心、讓百姓信賴的農村干部隊伍。在脫貧攻堅中,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是否發揮了核心作用,是否與所在地干部群眾建立了血肉相連的干群關系。鄉村干部的觀念、作風是否得到了改變,鄉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是否在脫貧攻堅中起到了致富帶頭的作用?;鶎狱h組織是否正在或已經構建符合區域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結構的模式。村集體經濟模式是否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是否建立了農村基層干部激勵保障機制,是否營造出了推進鄉村振興的良好政治生態。
鄉村產業是鄉村存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鄉村產業振興,重點是要優化鄉村生產力結構,改變傳統的小農經營方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從這一角度看,需要評價在脫貧攻堅階段鄉村是否形成了明確的產業發展思路,是否打下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堅實基礎,產業的發展是否以強農、惠農、富農為根本目的。產業發展思路和產業結構是否具有抗市場風險、自然風險、資金風險的能力。是否有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提升產品價值、增加產品附加值的策略,是否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規劃或計劃,是否奠定了農業產業與休閑體驗、觀光旅游、康體養生一體化發展的堅實基礎。
鄉村文化是鄉村歷史的厚重積淀,是鄉村發展內生動力的源泉。在脫貧攻堅中形成的共識是,貧困群眾應該樹立脫貧致富的意識,通過自身辛勤的勞動來創造更多的財富,首先就應該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識“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看文化振興的角度看脫貧攻堅的成效,要看是否通過對于鄉村文化的重塑,激發鄉村地區的內生動力,充分調動了貧困地區群眾的發展積極性。
脫貧攻堅是否為農民群眾提供了高質量的精神營養,使鄉村文明煥發新氣象,使農民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變化,增強了農民群眾對于鄉村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強烈歸屬感,堅定了對鄉村文化的自信,真正領會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文化內涵。
鄉村地區所具有的良好生態環境是支持鄉村存在和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應該加強對生態建設的重視度,從生態振興的角度看脫貧攻堅的成效,就要看鄉村建設是否堅持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是否已經有效開展了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推動了農村“廁所革命”、垃圾清運、清掃保潔等農村環境痼疾整治等工作,提升了鄉村環境水平。在鄉村建設中,是否具有明確的生態保護規劃,是否有鄉村建設管控和風貌引導,是否堅持了鄉村田園風光本色,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模式。
人才是鄉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寄語全國涉農高校廣大師生時指出,中國現代化的核心是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7]。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都需要有源源不斷的“三農”人才投身其中。因此,從人才振興的角度來看,脫貧攻堅是否取得成效要看是否已經培養出一批鄉村振興所需要的人才,鄉村是否具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發展人才的政策環境和創業創新環境;是否將發展現代農業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鄉村人才和產業人才緊密結合在一起;鄉村是否已經培養出了或正在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是否能夠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應該明確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應該從鄉村振興的視角對脫貧攻堅的成果進行全面辨析,既能檢驗脫貧攻堅工作的成效,能夠把脫貧攻堅工作與實施鄉村振興構建緊密聯系,提升鄉村振興工作落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