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醫學院招生就業處 王瑩,劉玉玲,李冬冬,孫榮利,宋耀新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對醫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醫學類院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醫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為了讓醫學生擁有健康的人生觀,職業觀和道德觀,提高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就必須提升思想道德理論課的效果,并不斷改善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引導學生建立獨立的思想道德理論體系。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因此亟待解決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上的難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由于醫學類院校大多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所以對于專業技能的掌握非常重要。在一些醫學院校中也舉辦了形式多樣的科技創新活動和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可讓學生更加深入掌握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在的行業特點,增強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在醫學類院校中都要十分注重學生的實踐教學,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參與到一些競賽和職業技能創新活動中。另外,在學生的課程教學中,也要響應國家的號召,提升課程的實踐性,其充分發揮育人的職能。
醫學類院校的教育中,除了要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的教育和通識課程的培育之外,還要開展思想道德的教育課程和講座等,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需要的是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而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學生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識技能,還需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意識和強烈的愛國精神,以及堅定的政治立場。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一般是老師講學生聽的講授法教學,很多學生都是被動接受學習,效果和效率比較低下,且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也較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實踐教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探索中不斷學習,不斷摸索事物發展的原理,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讓學生們學會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
醫生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專業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人民生命健康。因此,在開展醫學教育過程中,首先要提高醫學生的醫學職業精神,而醫學職業精神的主要內涵就是指醫務工作者在為患者提服務的同時,形成堅定的信念,在工作過程中時刻秉持著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將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由此也可以看出醫學職業精神是一名醫學生在學校學習和職業生涯過程中,必須要樹立起的一種精神。這不僅是一個醫生能力的體現,還是一個醫生社會責任感的體現。他要求在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將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明確自身的責任,運用自身所學的知識,為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工作服務質量,提升患者的滿意度。
一個具有良好醫學職業精神的醫生,首先要具備高超的醫學技術,其次,還要具備比較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因此在對醫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首先要重視醫學生個人基本素養的提升,其次就是要加學生的專業性教育,專業性教育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需要學生一步一步穩扎穩打,才能夠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并且還要求醫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才能為我國的醫學事業做出應有的努力,在提高醫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過程中,可以從提升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培養的是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其次就是比較濃厚的社會責任感,形成良好的醫學職業精神,才能夠淡泊名利,才能夠保證醫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醫學發展中,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因此進行濃厚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醫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非常有利。
通過綜上所述,可得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醫學生的職業精神的培養非常有利。因此在醫學生日常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將這兩者充分的結合,在醫學專業教育的過程中融入思想教育的內容,通過思想教育來提升醫學生的醫學職業精神。在此過程中,要設立綜合的評價體系,既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要評價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形成優良的醫德醫風。對于醫務工作者職業精神的培養非常有利,對于提高我國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水平來說也奠定的基礎。只有在這兩者的配合之下,才能在保證醫學生學習醫學知識的基礎上,提高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觀,保障醫學事業的良性發展。
醫學事業關乎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在對醫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首先,醫學生自身要形成較為清晰的自我認知體系,對自身的能力以及道德素養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根據自身的不足,采取相應的措施彌補這些短板。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實踐教育的方式,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發現不足,并且通過實踐教育,可以獲取豐富的經驗,從中得到自我提升的啟示。通過對一些醫學院校的調查中發現,在很多院校開展醫學職業精神培養的過程中,將醫學職業精神理解側重理論教學,只通過傳統講授教學的方式向學生灌輸醫學職業精神相關內容,這對于學生理解醫學職業精神、提升自身的道德和素養、形成良好的醫德醫風影響惡劣,因此,只有將實踐教學與論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的理解醫學職業精神的內涵和意義,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師是進行教學工作的主體,對于一個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應該十分重視。要想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素質理論的教育,就要培養具有革新意識的教師,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對此,學校要建立對教師評價的綜合機制,從課堂教育以及實踐教育兩方面對教師的教育活動進行評價打分,不斷督促教師及時轉變教育模式,重視對學生的實踐教學。另外,還要不斷加強對教師的培訓,鼓勵教師開展新型的教學模式。最后作為高校教師,自身也應該具有創新意識,承擔起養育人才的重任,結合自己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創新,提升課堂效果,更好地為社會培養人才。
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單純的停留在考試成績以及課堂作業完成質量等方面,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進行綜合評價,特別是在醫學院校的教學活動中實踐能力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例如對于參加某類競賽或創新項目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學分獎勵等。這就要求綜合考慮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態度。還可以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以及同學之間互評的方式綜合的評價。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技能和判斷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思想道德素養是一個應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理論素養,在醫學類院校中須要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教育,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綜合思維能力,以培養學生的醫學職業精神為導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各醫學院校應該不斷地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進行探索,最終找到適合學校的教育模式。
相關鏈接
社會發展的進程表明,人類的職業生活是一個歷史范疇。一般來說,所謂職業,就是人們由于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的勞動分工,而長期從事的具有專門業務和特定職責,并以此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社會活動。人們在一定的職業生活中能動地表現自己,就形成了一定的職業精神。
職業作為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對社會成員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傳統產生著重大影響。其一,職業分工及由此決定的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不同,影響著人們對生活目標的確立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以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其二,人們的職業活動方式及其對職業利益和義務的認識,對職業精神的形成有著決定性作用。一個人一旦從事特定的職業,就直接承擔著一定的職業責任,并同他所從事的職業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對一定職業的整體利益的認識,促進其對于具體社會義務的文化自覺。這種文化自覺,可以逐步形成職業道德,并進而升華為職業精神。其三,職業活動的環境、內容和方式,以及職業內部的相互作用,強烈影響著人們的情趣、愛好以及性格和作風。其中包含著特定的精神涵養和精神情操,反映著從業者在職業品質和境界上的特殊性??梢?,所謂職業精神,就是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精神,反映出一個人的職業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