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職業技術學院 韓燕琴,張吉娣,石錦,高春蘭
2019年4月,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雙高計劃”提出,要重點支持一批優質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率先發展,強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堅持產教融合,創新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的運行模式,精準對接區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職學校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1]。辦學定位是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根本指引,高職院校應立足于高職教育實際,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2]。畢節職業技術學院以建設省級優質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為目標,確立了“立足畢節、助力脫貧攻堅,開放辦學、實現內涵發展”的辦學定位,提出要努力提升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為畢節試驗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建設提供優勢服務。在此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不能再囿于課堂,止于完成書本上的教學任務,而應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英語職業技能。
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近些年,畢節試驗區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擴大,對具備一定英語職業技能的人才需求也不斷增大。本課題組于二零二一年三至四月份對畢節試驗區200個企事業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調查數據,18%的受訪者認為,英語在本單位的實際工作中經常用到;而46.5%的受訪者認為,英語在本單位的實際工作中偶爾用到。這兩個數據表明,盡管需求度不同,但是多數單位對英語人才是有需求的。然而,在調查中有9.5%的受訪者認為目前人才市場上,英語人才專業素質質量差,基本不符合要求,70.5%的受訪者認為英語人才專業素質質量一般,只有部分人符合要求。重視學生英語職業技能培養,提升人才專業素質勢在必行。
職業技能,是指學生就業所需的技術和能力。英語職業技能主要指職業場景中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在英語職業技能等級考試(VETS)中,其中包括信息聽取、略讀、匹配、提煉、理解和交流等能力。根據課題組問卷調查數據,約50%的高職學生在職場中側重運用到的英語技能是聽和說,其他幾項技能使用占比較少。高職學生以聽說技能為主的英語技能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并施行。
觀念轉變是采取其他策略的基礎和前提。目前,有很多高職教師對學生英語職業能力培養重視不夠,大量教師英語教學仍然以知識傳授為主,照抄本科教育英語教學模式。根據對畢節試驗區四所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的問卷調查數據,在詞匯、語法、閱讀和翻譯、聽力和口語四個選項中,受訪教師在教學中重點教學內容排第一位的是閱讀和翻譯。其次是詞匯,然后才是聽力和口語及語法。這與學生職場中最常運用英語聽說技能的現實需求不相符合。因此,高職英語教師首先需要轉變既往觀念,重視學生的職業需求,并以此為依據開展教學活動。
教師教學的主要內容是閱讀、翻譯和詞匯不僅與教師的教學理念有關,也與使用的教材和教學內容的安排有關。教材等教學資料中針對學生英語技能培養的內容不夠、形式單一也是學生以聽說技能為主的職業技能未能有效培養的原因之一。在本校現階段使用的英語教材中,聽說部分僅作為導入和聽力填空練習,教師的教學大多數以講解兩篇文章及翻譯和語法練習為主,這就需要教師合理分配時間,增加培養學生英語職業技能的教學內容。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在學校“雙高”建設計劃中指出,要建立以“必須夠用”為原則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模式,并切實達成這一目標,首先需要以“必須夠用”為原則充實完善相關教學內容。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可得知許多高職英語教師教學手段守舊,信息化教學普及度非常低。受訪對象中8.82%的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仍然是教材+板書,73.53%的老師僅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只有5.88%的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現如今,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能最大限度地突破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網絡時代,信息技術在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也廣泛應用于教學領域,依托信息技術構建高職英語多元混合教學模式,不僅能突出英語教學的便利性和普適性特征,還能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口語表達等人文素質,并為其后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3]。
除了教學手段守舊之外,在很多高職院校,教學評價模式也傾向于固化,不能有效發揮其導向和激勵功能。大學英語課程的評價通常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組成,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大學英語課程很多年來一直沿用這種評價模式,這其中,平時成績占比40%,期末考試成績占比60%。期末考試試卷內容通常包括詞匯和語法、閱讀理解、翻譯和寫作,因為不便操作等原因不考察學生的聽力及會話能力。這種評價模式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大量的研究表明,關注教學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更能有效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此外,因為評價內容中沒有對學生聽說能力的考核,將會導致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對聽力和口語模塊的重視度不夠。把信息化教學手段和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建立學生英語課程評價檔案,把學生學習過程中聽力訓練、職業場景會話等過程性成果實時記錄在評價檔案中,但作為學生課程考核的依據,這種評價模式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激發學生英語學習中能力養成和技能訓練的積極主動性,非常有利于全過程提升學生英語職業技能。
國務院2019年1月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雙師型”教師是指“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其實質內涵是要建立起具有真實能力的職業教育專業師資隊伍[4]。高職院校專業課“雙師型”師資建設已受到了普遍的重視,但公共基礎課“雙師型”師資建設并未受到足夠的關注。高職英語課程雖然屬于公共基礎課,但也是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要關注學生相關職業技能的培養,也有必要進行“雙師型”師資的建設。高職院校的英語老師大多數都是大學畢業后就直接走上講臺,沒有其他企事業單位的任職經歷,對學生未來需面對的職業場景了解甚少。教師本身的崗位職業能力有限,這通常會使教學缺乏針對性,非常不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為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職業技能,使高職英語教育不成為阻礙學校推進“雙高”建設的短板,英語師資隊伍建設必須要跟上學校的步伐。學校可根據校情區情采取不同的方式來建設高職英語“雙師型”師資,例如,可采取“請進來”和“送出去”的方式,也就是既可以請企業行業的相關人員來學校對教師進行培訓,也可以把教師送到企業行業去進行實踐鍛煉學習。
優質的社會服務能力深植于地方性和行業性的凸顯優勢,是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價值追求[2]。黃炎培先生就曾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的觀念,他認為職業教育必須聯絡和溝通所有教育界和職業界,參與全社會的活動和發展,更多地探尋職業教育外部環境的適應問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技能,必須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實訓條件和機會。與發達地區相比,畢節試驗區高職英語技能培養嚴重缺乏實訓條件和機會,幾乎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在教室完成。我們可以通過幾個途徑來創設條件彌補不足。首先,可利用現有設施或技術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模擬職業場景進行教學,例如利用多媒體視頻、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等展示場景;其次,可在專業實訓室模擬職業場景進行實訓,例如利用旅游管理專業的模擬導游實訓室進行英語導游實訓;再次,可以通過加強校企合作進行實訓,畢節職業技術學院提出要堅持“理實一體、學做合一”,并積極與行業企業開展校企合作。但是幾乎所有的合作都僅針對專業課程,我們應積極尋求與培養學生英語職業技能相關的合作和實訓機會。
國家“雙高”建設意見要求,職業教育要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打造高水平“雙師型”師資,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我們需要促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廣泛應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及個性化學習。高職英語必須更新教學理念,重視師資的轉型提升,并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教學手段,采用形成性評價模式導向,提升學生英語職業技能,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職業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