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殿龍
(山東省東阿縣林業發展中心 山東聊城 252200)
石榴干腐病是石榴樹主要病害之一,并呈逐年加劇趨勢。普通年份病果率達9.4%~37.6%,嚴重年份病果率可達到59.7%,嚴重影響石榴的產量及品質。為此,我們結合生產實踐,對干腐病的發生規律進行了調查研究,總結出一些防治措施。
1.1 花器受害 該病在蕾期即開始侵染為害,花瓣受害后變為褐色,逐漸擴大到花萼、花托等部位。花萼受到侵染后產生黑褐色、卵圓形的凹陷小病斑,具光澤,也可在花胴部或末端產生病斑。病斑逐步擴大變為淺褐色,病變組織腐爛。后期產生許多暗黑色小粒點,即分生孢子器。
1.2 果實受害 幼果染病后,一般首先在萼筒處形成豆粒般大小的病斑。病斑呈淺褐色,并逐漸向周圍擴散,最后形成中間深褐色、邊緣淺褐色的凹陷病斑。繼而深入果肉內,致使整個果實褐變腐爛。幼果受害嚴重時早期脫落,當幼果接近7 成熟時,遭到侵染后則不再脫落,而是干縮成僵果掛在樹上。果體上著生許多暗黑色小粒點。
1.3 枝干受害 枝干染病早期樹皮呈淺黃褐色,后逐步變作深褐色。受害部位表皮失水后嚴重干裂,逐漸變得粗糙不平。病斑部位與健康部位交匯處大多數裂開,病皮干裂翹起,極易剝離。發病部位迅速蔓延,很快便深達木質部,嚴重的可導致全枝甚至全樹死亡。病部表面密生許多暗黑色小粒點,即分生孢子器。
1.4 新梢受害 果臺、新梢受害染病后,發病部位組織腐爛變為褐色,表面產生許多暗黑色小粒點。
石榴干腐病的病原菌為石榴鮮殼孢,屬半知菌亞門鮮殼孢屬真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紅色,病原菌生長最適溫度為24~28 ℃。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果、僵果以及病枝上越冬,其中以果皮、籽粒等部位的病原菌最多。次年春天,越冬后的病菌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新生孢子主要借助風、雨傳播,從寄主的傷口或皮孔處入侵。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可多次反復侵染。
干腐病通常在每年5 月中下旬開始發病,7 月中旬前后達到高峰。該病發生的早晚、輕重主要取決于當年的氣溫、濕度、降雨量、蟲害等方面的因素。氣溫條件決定干腐病發病的早晚,在氣溫適宜的條件下,降雨量和相對濕度將決定其危害程度。果實近熟時若遇陰雨天氣,該病將會重發,4~8 d便可形成核桃般大小的病斑,一般多在萼筒下部先發病。另外,果實裂口及各種傷口等也將會導致病害加重發生。
3.1 及時清園 果實采收后要及時摘除僵果,并集中深埋或燒毀。結合冬春季節的修剪,清除殘留的病僵果、病枝、病苔等,并帶出園區集中燒毀。生長季節,要及時剪除病果、病枝,并集中銷毀。
3.2 套袋保護 當果實直徑達到6 cm 以上時,噴施一次50%多菌靈800 倍液后及時套上紙袋,將袋口扎緊。果實套袋可有效預防干腐病的發生,同時兼防瘡痂病和桃蛀螟,還可提高果面光潔度。
3.3 加強栽培管理 1)合理澆水施肥,施肥時要重施有機肥、合理施用氮磷鉀肥,滿足樹體生長對水肥的需要,提高其抗病能力。2)及時疏花疏果,現蕾后在可辨別筒狀花和鐘狀花時,疏除大多數鐘狀花,以防止養分過度損耗。坐果后及時疏除病蟲果、畸形果及弱小果,避免因結果太多而導致樹勢衰弱。3)合理整形修剪,剪除病蟲枝、細弱枝、過密枝,以改善樹體通風透光性。4)注意保護樹體,及時防治各種害蟲,從而減少蟲害造成的傷口,修剪時要盡量防止出現機械創傷,對傷口要用藥進行保護,防止病原菌從傷口入侵。
3.4 藥劑防治 萌芽前噴施1 次3~5 波美度石硫合劑。開花前后,各噴1 次50%多菌靈8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 倍液。坐果后直至采收期,可噴施1∶1∶200 倍的波爾多液、50%甲基硫菌靈800~1000倍液、70%代森錳鋅8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 倍液或25%苯醚甲環唑1500 倍液等。每15 d 左右噴1 次,連噴4~6 次,藥劑輪換使用,防治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