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王瀟敬
進入新時代之后,我國社會當前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經濟建設的目標也相應的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單純的追求國民經濟總量的增長,而是按照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而努力,此時國家建設的要求由速度變成了質量。但是,產業結構仍然是以中低端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粗放型經濟,面對人民群眾此時轉向高質量、科技型產品的需求變化,我國的經濟不能僅僅服務于高收入群體,要對落后和偏離于人民需求的產業結構進行改造升級,應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體現社會主義經濟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服務的。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走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世界經濟地位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經濟的發展并不能確保每個人民都能完全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果實。我國當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還未改變,與西方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特別是在經濟、產業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等問題上,長期困擾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避免的問題。因為生產力發展不充分的現狀,導致生產關系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不能滿足全體人民的需要。
既然我們要在21世紀中葉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一步實現共產主義,實現人類社會和歷史的進步和變革,那么就必須從生產力入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抓住主要矛盾,發揮矛盾作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的作用。我們不需要進行影響極大甚至造成不良影響的大變革,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們只需要通過改革來調整生產關系。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經濟調整分別包括供給和需求兩個部分,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1]。我國當前產業結構較為復雜,一方面是鋼鐵等行業產能過剩,充裕的產能得不到新的釋放,但是先進科技和關鍵裝備卻又大量依賴進口,民生行業也出現問題,居民的消費能力在國內得不到滿足,紛紛轉向出口商品,大量國內市場需求不能充分被利用,面對低端供給不能滿足新需求的現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與面對經濟困境時西方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和增發貨幣,從而使得人們有能力進行投資的供給改革不同,我們的經濟體制中市場因素并非占據全部地位,國家宏觀調控仍舊發揮有效作用。我國當前的經濟改革重點雖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是這里要改革的重點是結構,而非生產能力。不可否認我國生產力在這些年得到了極大的進步,但是過度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導致產業結構出現不平衡的問題,由于國家建設的需要,和美國產業轉移的影響,我國基礎建設相關行業發展迅速,基礎農副產品及低端消費品產業也得到了較大發展,人民的基本日常需求得到了基本滿足,實現了總體小康。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止步于實現總體小康,而是要實現全面小康,此時我們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轉變,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國當前社會生產能力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制約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民需要的不單單是簡單的農林牧副漁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也不簡單的局限于對吃穿住行的追求,對此,國家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增加關鍵裝備及高端消費品的生產,這個過程既要發揮政府作用,又不能離開政府的調控。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有力的推動,我們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和堅定的意志,保證產業結構向滿足人民生活需求而非完全受市場操控的方向發展,這是西方國家在經濟調整過程中難以企及的優勢。
物質生產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人的一切需求都建立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之上,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必然離不開高度發達的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要想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把經濟重心落到實體經濟上,發展制造業,爭取實現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為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受當前科技水平的限制,制造業集中于中低端產業,新一輪產業革命已經到來,我們必須趕上這趟快車,因此必須實現產業升級。內部科技水平的限制和外部的技術封鎖,再加上新技術方向選擇的曲折性,導致我們產業結構調整必然面臨較為復雜的形勢,從資源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和科技密集型產業,這個過程是一個蛻變。我們要認識到發展高新產業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但是我們要充滿信心,因為只有經過長期的準備才能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改革,我們要從主要問題著手,不能被旁枝末節迷惑視線,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3]。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有很多行業,但制造業在經濟發展中處于支配地位,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因此要從這個關鍵部位著手來推動改革;但同時我們也要關注金融業、高興技術產業等,在工作中給予一定的重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變革當前產業結構,在合理減少中低端供給的同時不斷強化高端供給能力,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使得我們的工業制造能力得到有效的調整和升級。我們可以充分發揮矛盾作為事物發展源泉和動力的作用,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立與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結構中矛盾集中于供給側,但我們必須牢記市場經濟調整分為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兩者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對其中一方進行調整都會伴隨另一方的變化,因此我們不能忽視其中任意一方來實現經濟目標。但是,問題的出現和解決總是有主要方面的,供給側改革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處于支配地位并起主導作用,因此要把握住供給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才能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針對關鍵問題而進行。
我們要認識到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人民群眾而服務,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同時也是我們國家的主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4]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同時也是我們國家的主人,雖然個人能力有高低之分,但是每個人都有權利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隨著經濟進步,人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斷提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為了解決主要矛盾和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我們需要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盡管我們是制造業大國,但是生產力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供給,這并不能適應人民的需要,人民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后期望的更高層次的需求難以得到大量供應。面對這樣的問題,在黨的領導下對當前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勢在必行。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會受到當前生產關系的阻礙,此時我們就需要主動對生產關系進行變革,通過發揮生產關系的反作用,優化產業結構,從而實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改革是對當前不合理的體制進行調整。隨著改革進程的發展,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涉及利益的端口,改革進入深水區,“但是我們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氣魄,堅忍不拔的毅力推進改革,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震痼疾開刀,敢于觸及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堅決沖破思想觀念束縛,堅決破除利益固化藩薄,堅決清除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5]。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注意解決問題。為解決經濟問題,西方國家曾經推行過供給學派的政策,但他們只注重市場作用而基本忽視政府作用。很顯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表明這種政策的可行度有限,在金融危機之后美國政府開始召回之前轉移到國外的產業,這也從側面提醒我們要在經濟改革中注意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這不只是一個稅收和稅率問題,而是要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所以,我們不能僅僅依賴稅率,而是要通過一系列經濟政策解決當前困境。當前社會資金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供給,而且已經出現了某些產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例如鋼鐵和建筑行業,與此相反的是,新興科技行業卻投資不夠,以國內移動終端市場為例,大多數企業只是貼牌生產,但是進行科技研發的相比卻較少。人民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滿足,單靠市場的調節不能充分實現國家的經濟目標,就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來加以指導。但是,對于政府和市場之間的作用發揮的程度,我們要加以注意并提前做好準備,“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6]因此,市場盡管起到重要作用但并非是全部作用,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來為人民的生活需求保駕護航,要立足于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出決策,保證社會各個階層的基本利益都能得到滿足。
當前經濟體制改革中盡管我們側重于供給一側的改革,但我們要也不能忽視需求,“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7],供給與需求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兩者互為前提、相互影響。一方面,對于西方供給學派基于市場調節過于重視供給而忽視需求的做法我們要注意避免,因為經濟改革的最終目標仍然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僅僅依據市場的調節可能會導致資本家的生產需求決定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此時人民的需求就更加難以得到滿足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工業制造實力并不缺乏,作為世界工廠我們有完整的產業制造鏈條,但人民的部分需求仍舊得不到滿足,此時的問題就是供給結構出現偏差,不能針對人民的需求進行生產,供給能力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新需求。因此,既要強調供給也要看到人民消費需求的變化,根據實際的變化情況調整政策,做到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同時也重視人民群眾的消費能力,注重兩者的協調發展。要從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出發,用需求調控供給,在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滿足各階層群眾日益廣泛的需求。
做出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決策,是為了我國經濟能夠實現更加長遠、更高質量的發展,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結構性問題而提出的要求,這將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目標。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原因是,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的關鍵節點,這要求我們改變以往靠要素投入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加強技術創新、結構優化、勞動者素質提升等手段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另一個原因是,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著矛盾。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提高,相應地,人們的購買力也在不斷提升,且需求結構也在轉型升級,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高端化趨向明顯。但是,此時市場中的產品供給存在著不足之處,高端供給和有效供給還有待提高,因此供給和需求的不匹配要求我們必須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要,同時這也是解決進入新時代我們所面臨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需要。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多年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積累了許多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的經驗,我們擁有基本完整的產業鏈及上下游供應體系,我們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廣闊的市場,這是我們的優勢所在。在探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固然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也會伴隨著巨大的利益,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行,來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滿足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信我們會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升級道路,最終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