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 李華題,張琳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新時代高校要承擔好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于辦學治校全過程,把黨的建設落實到立德樹人各方面,培養一大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因此需要建設一支專業化的黨務工作隊伍,不斷提高高校黨建工作水平[1]。
高等教育是培養人、造就人的重要供給主體,大學的首要職能和本質職能是人才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需要在“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上做出回答,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理工科大學要落實人才培養的目標,加強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隊伍專業素質建設,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把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要緊緊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充分發揮“火車頭”作用,適應高校發展趨勢,遵循高校發展規律,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高校的貫徹執行。善于根據本學校、本學院、本支部的實際抓好各項工作,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者要強化專業性建設,專業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政治立場堅定,堅決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其他各項決策部署,始終在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二是具有較為豐富的黨建工作經驗,能夠自覺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掌握高校黨的建設理論和黨的組織工作業務;三是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語言文字表達、調查研究、教育引導能力,具備向廣大師生宣傳黨的基礎知識、方針政策等能力;四是工作作風優良,公道正派,堅持原則,聯系群眾,嚴于律己,自覺接受黨員和群眾的監督,做到清正廉潔。
理工科高校的黨務工作者和專任教師相比,入職門檻較低,缺乏專業背景和黨務工作相關經驗要求,但是其工作性質對專業性和政治覺悟要求都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工作的實際開展。
黨務工作者相應的標準級別界定也不清晰,無論是哪種黨務工作者,都應該有相應的政治標準、崗位標準、職責標準。高校組織部、校長辦公室、宣傳部等部門的專職黨務工作者,學院的專職組織員,學院黨校的兼職輔導員和支部書記,都屬于黨務工作者,但是相應的標準確不一樣,考核的指標體系也不一樣這會影響工作的積極性。因此應該建立相應的工作職責體系和考核體系,完善黨務工作者的全流程管理。
黨務工作者的任職標準應該明確,在理工科高校從事黨務工作,應對入黨年限、黨務工作經驗都有具體的要求,門檻應該提高,任職者本身在部門也應該是干事認真,踏實肯做的同志。要提高黨務工作者的選拔門檻,拔高整體黨務工作者的任職標準,充分調動學校管理工作者和學院老師加入黨務工作者隊伍的積極性,將高水平的教師選拔進黨務工作隊伍。
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者 “雙線”晉升通道有職稱考評和學歷都低的現象。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者的專業職稱和學歷相對較低。調研中發現,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隊伍中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和博士研究生學位的人員較少,大部分的黨務工作者都是碩士研究生和初級、中級職稱。而學院中“雙帶頭人”支部書記中大多是有博士研究生學位或高級職稱的黨務干部?,F階段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者的學歷和職稱層級還是有距離構建專業化的。
理工科高校在黨務工作者職稱晉升評比中,還存在“只評不聘”的現象,對評比也嚴卡比例。高校黨務工作者眾多,而通過評比的名額很少,很大程度上打擊了黨務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只評不聘”現象主要在于工資待遇,薪酬待遇得不到,黨務工作者的“雙線”晉升變成了水中月、鏡中花,不具合理性。
調研發現,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崗位晉升存在三個困難:首先是申報級別較高的黨建類課題較難。對于思政輔導員系列,黨務工作者在申報省部級以上的課題時難度較大,高水平的課題申報往往看重申請人的崗位,非領導崗位,又沒有專業背景的基層黨務工作者在申報時確實很難成功。其次是發表水平較高的黨建論文較難。黨建類論文不同于其他理工科類研究型論文,理工科類論文在材料、外觀等有創新就可以發表高水平論文,黨建類論文首先很難創新,高水平黨建期刊在接受論文時更多的看重論文撰寫人本身的級別高低,理工科黨務工作者平時工作性質繁瑣,工作量較大,深入研究思考的工作內容較少,很難形成理論水平較高的研究成果。最后是黨務工作者潛下心來做學問很難。對理工科高校的組織員來說,除了要承擔黨員發展、黨建活動的組織策劃,還要同時兼任學院辦公室的諸多崗位,比如新聞報送、信息維護、財務報銷、資產管理、會務保障等等,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承擔太多行政類工作。
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者職級晉升面臨“上限”。當下,為進一步提升高校中心工作和黨建工作同頻共振,實現高校黨建與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相結合,國家教育部實施高?!半p帶頭人”工程培養,著力打造一批既是學術帶頭人又是黨建專家的黨務工作者,強化黨對高校全局事業的絕對領導。高校的黨務干部既要成為在黨建領域有深入研究的資深人才,又要統籌全面抓高校的學科創新、科技創新、教育教學發展和學校事業發展相關業務。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者和學校重點培養的 “雙帶頭人”支部書記相對比,在熟悉黨建工作業務和專業能力上雖然具有優勢,但是在學科影響力、學歷背景和職稱崗位上處于巨大劣勢,黨務工作者的晉升發展受限,在職稱評比、崗位晉升上容易遇到“上限”,也加倍突出建立黨務工作者“雙線”晉升和制度激勵機制的深刻含義。
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隊伍建設要不斷健全機制,明確工作職責劃分,黨校的黨務工作者要做好黨員發展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發展黨員工作總要求,遵循《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嚴格按照發展黨員工作程序,從嚴把好發展黨員入口關,做好發展黨員工作計劃核定、統計、報送等工作;審查發展對象的條件、入黨材料和發展程序;檢查督促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的確定、備案、培養考察工作;檢查督促預備黨員的教育、考察和轉正工作;協助做好入黨啟蒙教育、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教育等工作。強化主體責任,落實黨建責任制,牢固樹立抓黨建就是最大政績的意識,堅持把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同謀劃、同部署,把黨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中去。
院系和機關的支部書記要做好黨員教育工作,落實《中國共產黨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條例》,做好黨員政治理論教育、黨章黨規黨紀教育、黨的宗旨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形勢政策教育、知識技能教育等工作的組織協調,引導黨員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進一步激發了廣大黨員愛黨愛國激情。通過以上學習和活動,不斷增強黨組織和黨員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進一步堅定“永跟黨走”的理想信念。確保黨的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確保黨員領導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發揮表率作用;確保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院系和機關的支部書記還要做好黨員管理工作。調查研究黨員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按照《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相關要求,協助二級黨組織書記嚴格督促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根據上級部署,協助二級黨組織書記具體組織開展黨內激勵關懷幫扶工作,協助開展“兩優一先”評選表彰。從嚴做好黨員黨籍和黨員組織關系管理。做好黨費收繳、使用和管理工作。注重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改進黨員管理工作。
二級學院組織員要做好黨組織建設相關工作,落實好基層黨建責任制,推動落實黨建重點任務,推動黨支部開展規范化建設,做好基層黨建質量提升工作,做好黨組織換屆、委員的增補和軟弱渙散黨組織的整頓工作;協助做好干部選拔任用和監督工作;協助二級黨組織做好科級干部及內設業務機構崗位負責人的選拔任用和考核監督工作;協助做好二級黨組織科級干部選任的“一報告兩評議”工作;做好干部工作信息統計、材料報送與歸檔等各項日常工作。
強化崗位權責管理,激勵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者“雙線”晉升可以操作。明晰的崗位制度管理,是理順黨務工作者工作職權劃分、加強黨務工作者自身建設、強化工作干勁的最佳途徑。第一,高校應強化認識黨務工作隊伍建設的內在含義,做好黨務工作者隊伍編制設定、崗位設定和職責設定的相關工作,全面思考黨建工作狀態和將來的發展形勢,科學安排黨務工作者崗位的架構與比例,持續強化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保證專職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的合理性,烘托重視黨務工作隊伍建設的環境氣氛[2]。第二,推進黨務工作者崗位管理制度的優化,夯實崗位管理標準化和制度化,制作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黨務工作白皮書》,確認崗位實際和考核標準,建立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規范,去除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者對定位的不清晰感、對崗位的疲憊感,強化對黨務工作者的前置管理和中間控制,持續優化黨務工作者的工作場景,激發黨務工作者的工作動力[3],為黨務工作者“雙線”晉升提供制度保障。
強化全過程發展,激勵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者“雙線”晉升通道建設。重視黨務工作者工作發展狀態,重視對黨務工作者的職業發展和科學培養,強化職業發展建設體系,形成黨務工作者雙線“晉升”渠道提升工作鏈條,提升黨務工作者職業晉升空間,推進黨務工作者專業化隊伍建設和能級提升[4]。第一,建立可操作性、體系化的黨務工作者發展模式,分階段、分類別、分層級進行理論培訓和業務培訓,強化專業化管理,體系建設,促使黨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進行思考和能力提升,打造知行合一,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饋理論的氛圍。第二,推進黨務工作者進行輪崗,組織部、宣傳部、校辦的黨務工作者輪換到學院擔任組織員,組織員輪換到機關擔任行政崗位,拓寬黨務工作者的工作視野,提升自身站位,提升黨務思考的大局觀和全局觀,強化多角度、多維度思考工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三,推動黨務工作者去兄弟院校、區黨群機構,市教委掛職鍛煉,提升黨務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強化理工科高校黨務工作者薪酬體系建設,使學校優秀管理人才愿意加入黨務工作者隊伍,在統籌校內崗位設置、薪酬分配,年底績效分配方面向黨務工作者傾斜,增加黨務工作者的獲得感和充實感,發揮激勵的最大功效[5]。第一,改革薪酬體系,年底的年終分紅向黨務工作者傾斜,充分考慮黨務工作者的工作量完成和工作難度。第二,要繼續完善黨務工作者綜合考評體制,建立有效、高能的綜合考評辦法,將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頭銜多向黨務工作者傾斜,實現實際和榮譽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