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相城區教育發展中心 洪越,王克強
區域教科研是區域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要提升區域教科研工作的效能,離不開“立德樹人”理念的指導。區域教科研部門要基于“立德樹人”的深刻內涵明確具體發展目標,并依據該目標制定區域教科研效能提升計劃,在落實計劃的過程中實施適當的文化干預,從而發現區域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尋求立德樹人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措施,促進區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立德樹人”被國家列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至于其內涵,《中國大百科全書》指出,“立德樹人”是將社會道德、國家意志轉變為個人素養的根本途徑。北京師范大學檀傳寶教授則認為,“立德樹人”的過程就是教育者為受教育者營造向善的成長環境,以促進他們價值觀的提升,進而養成高尚德行的過程。
在古代,《禮記·大學》有名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見古人認為立德對于個人、家庭、國家而言都是第一位的,是個人發展、家庭和睦、國家強盛的基礎。因此,《左傳》中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敝袊谝徊拷逃龑V秾W記》也強調了“立德樹人”對提升人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境界的特殊意義。到了南北朝時期,顏之推在其著作《顏氏家訓》的二十篇內容中,有八篇寫到了如何培養家族子弟的品德情操,這是古人首次將“立德樹人”理念融入家庭教育。而國外研究“立德樹人”的學者中,成就最大的是教育家赫爾巴特。赫爾巴特在《普通教育學》中認為:“道德是人類社會的最高目的,人類一切社會實踐活動都是為了道德服務。”
由此可見,無論古今中外,“立德樹人”始終是重要話題。從某種程度上說,社會制度是否先進,文化體制是否完備,均與“立德樹人”的實施狀況和受重視程度大有關系,這就是“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的真諦所在。
如今處于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國家倡導的“立德”,要求教師用“社會主義道德觀”來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直至成為品德高尚的人?!皹淙恕眲t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培養學生,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立德”“樹人”兩者是相互統一、不可分割的。落實立德樹人不僅要重視知識、技能的習得,更應致力于用社會主義道德觀來塑造學生的品格。
而在教育實踐層面落實“立德樹人”理念要做到:
首先堅定理想信念。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天下有德者居之”的信念,在人生道路上以德自律、自強不息、奉獻國家、有所作為。其次加強品德修養。教師要教育學生從點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慎始慎終修養好自己的品格。再次增強綜合素質。教師要引導學生向往德善之光,珍惜學習時光,積極求知問學,成為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人;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提升綜合素養: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體質、磨煉意志、健全人格;通過審美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公益勞動引導學生愛勞動、善勞動。這些都是“立德樹人”理念指導教育實踐的重要抓手。第四完善教育制度。通過制度引領,讓“立德樹人”成為教育工作的主線,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環節,讓學科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管理體系都圍繞立德樹人來運轉,教師圍繞立德樹人來教,學生圍繞立德成人來學,齊心協力達成目標。
以上四個層面形成合力,即能將“立德樹人”理念落到實處。凝心聚力的關鍵在于廣大一線教師,而一線教師又離不開區域教科研的有效引領。
那么,如何通過立德樹人理念來指導區域教科研提升效能呢?
文化實質上是一種整體性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應該是區域性的、人為化的、可變遷的、具備整合趨向的。鮮活的文化始終處于“樹人”的狀態;一旦不能樹人,文化將進入僵死狀態。因此,文化的宗旨就是“化”為一種更美好、能創新的生活方式。通過“立德文化”樹人——涵育教師的教科研品質,就能促進教師構建一種全新的教科研生活。有效的構建來自以下三方面的合力:
首先是理念的更新。理念的更新,能堅定教師貫徹“立德樹人”理念的信念。區域教科研部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引領教師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先到傳統立德文化中去汲取養分,再嘗試把握當代立德文化的發展脈絡,在此基礎上主動向“德善教師”看齊,更新自己的理念,以主人翁和創新者的姿態將立德文化內化于心,通過立德文化的內在引導,主動自覺地將區域教科研的“立德樹人”目標與個人的發展目標有機對接。這樣,區域教科研的發展就會給教師個人發展帶來機遇和助力,教師主動發展形成的合力也能提升區域教科研的效能。
其次是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能促使教師從立德樹人層面去研究并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區域教科研部門要搭建一個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一線教師參與教科研交流的平臺。教師參與教科研交流活動,是通過“行”的體驗,領悟“知”的意義,進而達到積極貫徹“立德樹人”理念的目的,這樣“立德樹人”理念就能內化為教師人人自覺遵循的行動,形成共同的心理契約。共同的心理契約能激發教師加強團隊合作的力量,形成解決教育教學現實問題的能力,自覺從立德樹人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全方位地認識自己、發展自己、提升自己,主導并創新自己的教科研生活方式。
再次是行動的革新。理念的更新,能力的提升,帶來的是行動的革新。行動的革新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是革新的第一步,從“我要發展”到“我能發展”是第二步,從“我能發展”到“我善發展”是第三步,教師的積極性與責任感不斷被“立德文化”激發,轉化為行動與實踐,這一行動是注重過程與結果的行動,講究教育發展的過程藝術和教育效果的達成,是一種不斷優化的教科研生活方式,是對職業倦怠的破解,是區域教科研整體改革實踐獲得成功的關鍵。
可見,以“立德文化”樹人,傳遞的是一種柔性的人文關懷,構建的是一種全新的教科研生活,“立德文化”充分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堅定了教師“樹人”的信念,鼓勵教師以個人的全面發展引領學生全面發展,并將個人追求與組織目標在“立德樹人”層面有效結合,形成共識并凝聚力量。
依據美國學者蒂爾尼的文化模式來分析,區域內學校與學校之間的信任與合作關系是影響區域教科研效能的重要因素。區域內學校之間的非良性競爭所造成的內耗,阻礙了區域教科研的效能提升。為此,區域教科研部門要弘揚“立德思想”,提升校長及教師的品德修養,鑄校際“向善”之魂,營造積極合作的環境氛圍,發揮立德思想的儒化作用,明確不同學校的不同教科研任務,所有任務構成區域教科研的大棋局,互相幫襯,促進校際價值認同并推動各校教科研的和諧互動與發展。
首先,要基于立德樹人理念,在和諧友善、互幫互助的協商中,達成各校參與區域教科研的責任清單。責任清單能夠明確各校在區域教科研效能提升的過程中所應承擔的職責與義務。具體而言,區域教科研部門應基于區域文化傳統,凝煉區別于其他區域的特色教科研文化,用獨特文化符號,彰顯區域文化個性,凸顯立德樹人理念,凝聚各學校的群體共識,形成價值認同,然后通過校際協商,建立區域教科研責任清單制度,明確優質學校之間的教科研交流責任、優質學校對于后進學校的教科研幫扶責任、第三方的教科研效能評估評審責任等,以“立德樹人”的強烈責任感驅動各校開拓教科研溝通渠道,搭建有效溝通平臺。各學校應以教科研責任清單的推進為契機,充分落實好校際合作,共謀發展,用實際的溝通成效建立持久的信任關系。第三方則切實堅守對校際教科研合作履行評價責任、學術支持責任以及監督問詢責任等,從而實現以“立德思想”鑄魂、以“樹人效果”促改進的增效愿景。
其次,要落實立德樹人理念,在教科研交流中拓展校際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提升校際教科研合作的積極性是促使“立德樹人”實踐走向深入的關鍵。因此,要強化區域教科研部門的學術指導與區域教科研文化的引領作用,采取試點先行的方式,積極培育一批能開展深度合作的、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教科研示范學校,樹立典型,在合作平臺建設、科研隊伍建設等層面給予重點支持。在此基礎上,總結其“立德樹人”實踐經驗及教科研合作經驗,在一定范圍內進行重點推廣,發揮榜樣作用。同時,鼓勵區內學校創新教科研合作模式,推動校際合作的可持續發展,鼓勵合作各方在創新“立德樹人”路徑、教材開發、課程設計、教育教學方式改進以及教科研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展開互動探討,從而探索并形成“教科研共同體”和諧發展的新模式。
區域教科研的效能提升離不開制度建設以及制度支撐,但更關鍵的是要營造彰顯立德精神的文化氛圍,為區域教科研治理營造良好的生態。古往今來,立德精神始終與時俱進,其內涵一直在創新,具有被師生共同認可的價值基礎,能在區域教科研效能建設中產生強大的力量,規范著區域內每個教師的言行。
認同區域教科研之立德精神、樹人愿景、創新機制的教師會自覺遵守制度,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以立德樹人理念指導自身的教科研實踐。于是基于立德樹人理念的個人教科研創新對于組織創新的持續貢獻,使區域教科研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創新樣態。
區域教科研基于立德精神激勵創新的制度及舉措,又會進一步激發教師的創新熱情?;诹⒌戮竦慕炭蒲协h境,是教師保持美好師德和旺盛教育教學生命力的根本條件。在寬容友善、崇尚創新的立德精神的感召下,教師通過探索、發現、領悟、求證,掌握所教學科的前沿知識和發展趨勢,與立德樹人的總目標相融合,深化和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進而突破既有的框架,創新教學知識,創新教學過程,又在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等層面給學生更好的引領,帶給學生更廣闊的成長舞臺。與此同時,崇尚創新的立德精神,還能激勵教師組建教科研創新團隊,發揮集體力量與智慧,還可促使新觀點相互碰撞,進一步激發教師的教科研創新潛能,為提升區域教科研的效能貢獻力量。立德樹人理念指導區域教科研工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效能提升方面。以“立德文化”樹人、以“立德思想”鑄魂、以“立德精神”立制,不僅要求區域教科研部門注重教科研文化的建設,還要求不斷提升教科研的樹人效能,以確保教科研常葆與時俱進的文化動力,從而助力“立德樹人”這一教育使命的最終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