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其燕,牛建欽,梅 峰,李紅麗,2,肖 嵐△
(陸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1.組織胚胎學教研室;2.教學實驗中心,重慶 400038)
為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本教研室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啟了組織學與胚胎學線上教學的新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探索線上教學的有效方法,不斷優化教學過程,保證了線上教學的順利開展。
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學而言,線上教學具有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打破時空限制、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等優勢[1-2]。但因是在疫情之下全國第一次大規模的開展線上教學活動,所以這對于線上教學平臺、教師和學生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3],其面臨的問題與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網絡教學平臺質量參差不齊 目前,各類網絡教學平臺及教學軟件較多,但其在具體功能、服務器容量、網絡穩定性等方面良莠不齊,如何正確鑒別、選擇、合理運用這些資源對于教師而言是很大的挑戰[4]。全國大規模的開展線上教學,部分教學平臺必然會出現卡頓、閃退、掉線等影響直播授課的問題[5]。
1.2教師缺乏信息化素養 目前,雖然線上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積累了一些相關經驗,但大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線上教學技能培訓,對各類教學平臺或教學軟件無所適從,不了解線上教學的要求和組織實施,不能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以滿足線上教學的需要。
1.3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 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授課對象主要是剛剛接觸醫學課程的2019級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生,由于部分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在線上學習時缺乏外在的實時監督和課堂紀律的約束,容易產生懈怠心理,難以持續性地專注聽課[6-7]。少數學生可能還會出現不聽課的行為,在課堂上玩手機、睡覺等,導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8]。
1.4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 在線上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溝通主要通過教學平臺或其他新媒介進行,缺乏面對面的眼神交流和情感互動[9-10]。由于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風格不熟悉,教師對學生的特點不了解,會使溝通內容限于生硬的課堂知識答疑,從而難以形成有效的深度交流。因此,在線上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地調整和完善教學模式,盡可能地避免存在的弊端,充分發揮線上學習的優勢,以此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
2.1調整教學計劃,制定教學方案 為保證線上教學的順利開展,本教研室緊急召開教學研討會,成立由教研室主任、教學組長、教學骨干和教學秘書組成的網絡教學小組。小組成員經過討論、分析,對教學實施計劃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并制定出符合線上教學和學科特點的課程設計方案。理論授課以線上直播的方式開展,每講授完3次理論課就安排一次線上實訓課,實訓課的操作部分則統一調到學生返校之后。
2.2確定教學平臺,整合教學資源 經過對各教學平臺的分析對比,教師最終選擇釘釘直播、愛課堂教學平臺開展線上教學。這2個平臺具有上課簽到、課堂互動、視頻回放、輔助資料學習、隨堂測試與批改、成績統計與分析等功能,可滿足多種形式的線上教學需求。教學平臺確定后,網絡技術骨干采用視頻會議、電話指導、圖片演示及錄制微視頻等多種方式幫助授課教師熟練掌握相關操作技術。此外,教研室對已有的教學資源(如理論教學視頻、實訓切片解說視頻、測試題等)及網絡平臺(如中國大學慕課、人民衛生教學助手、組胚小天地等)的數字化資源進行篩選和優化整合,以滿足不同層次和專業的線上教學要求。
2.3召開師生見面會,加強師生交流 通過釘釘平臺建立教學班級,并召開線上師生見面會。教學組長向學生介紹教研室的歷史發展、課程特點、教學安排、考試形式、成績評定標準及線上學習方法等,使學生對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和網絡教學有基本的了解,為后續學習做好充分準備。之后,課代表向教師匯報班級學生的專業組成、學習基礎、在線學習的基本條件及實際困難(如學習設備、上網環境、限制原因等)。在后續的線上教學中,教師將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特點和線上學習條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期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3.1課前預習 教學組長在開課前將電子教材、教學大綱和實施計劃發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課程學習要求和進度安排。在授課前1 d,教師通過愛課堂平臺將PPT及教學視頻發給學生,并督促學生自主完成課前預習,愛課堂平臺自動記錄學生在線觀看教學視頻的情況。學生在預習時可將不理解的知識點反饋給教師,或通過班級釘釘群與教師交流討論,這樣教師在線上授課時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
3.2理論授課 在直播開始前10 min,教師組織學生在釘釘平臺簽到,并開啟課堂的屏幕分享功能,測試學生是否能夠正常聽課。在授課中,教師應用PPT或錄播的視頻給學生講解每個章節的知識點對于重要的知識點,會放慢語速、著重強調,并及時在課堂上詢問學生的掌握情況。如果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釘釘群提問或在討論區留言,授課教師會在線上進行詳細地輔導或答疑。在滿足基礎知識教學的前提下,教師適當地進行拓展、延伸,將相關的臨床知識、研究進展及思想政治元素等融入網絡教學中,豐富教學內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增強課堂互動性,在直播過程中增加了提問、小組討論和課堂評分環節,把重心從教師轉移到學生,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從“被監督”轉變為“我要學”。教師通過向學生提出啟發性問題,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與討論,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為了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每名學生或每個小組在課堂活動中所得的積分以一定比例包含在平時成績中。通過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進,在線教學能夠實現師生、生生間的互動,最大限度地克服線上“隔空”教學存在的不足。
3.3實訓授課 在傳統的組織學與胚胎學實訓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組織切片,同時輔以模型和圖片的講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器官、組織與細胞的形態結構[11-12]。當學生無法返校進入實驗室觀察切片時,教師把鏡下觀察的圖片“搬到”線上教學平臺。教師先對組織學圖片中需要重點觀察的結構進行標注,然后將這些圖片制作成PPT,并錄制結構講解視頻。在線上教學時,以播放視頻的方式指導學生觀察相應器官的組織學結構。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向學生提出2~3個與形態結構相關的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匯報,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和小結。最后,學生利用組織學和胚胎學小天地網絡平臺上的組織學圖片進行讀片和標注練習,以鞏固對器官組織結構的認識。
3.4在線測試 在每次理論授課中,教師在講完一個器官或組織結構之后,會在PPT或視頻上插入事先準備好的幾道選擇題,讓學生在線作答。教師通過釘釘群顯示的答題情況,了解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在后續授課中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課程進度。為了檢測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效果,教師在上完4次理論課之后,利用人民衛生教學助手平臺進行組卷和在線測試。測試題型包括單選題和多選題,題量100道左右。測試結束后,系統自動對學生的成績及答題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對于正確率普遍較低的試題,教師集中進行講解,并對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回溯。教師通過這些反饋機制不斷完善教學的每個環節,以確保線上的教學效果。
3.5課后鞏固 授課結束后,教師通過釘釘平臺查看學生在線人數和觀看時長,對于未認真觀看直播的學生重點關注和提醒,并利用人民衛生教學助手、愛課堂平臺向學生發布課后作業。學生可通過電子教材、授課PPT及視頻回放對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并按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在課后復習和完成作業過程中如有問題,學生可以通過班級微信群或釘釘群與授課教師交流討論,教師收到信息提醒后,做到有問必答、無縫對接。
為了解組織學與胚胎學線上教學效果,教學組長在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線上問卷調查和成績統計分析。本次調查共收回問卷470份,90.73%的學生對線上教學質量滿意,87.32%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不影響學習效果,但12.68%的學生認為學習效果受到一定影響,71.47%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有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65.81%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與教師面對面交流減少對學習效果有一定影響,65%的學生認為目前開展的線上實訓教學有利于理解器官的組織學結構,90%的學生認為課中和課后測試有助于復習及鞏固所學的知識點。學生的章節測試和期末考試平均成績分別為(82.23±6.12)、(78.74±5.03)分,與2018級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生的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線上問卷調查和成績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線上教學模式能有效保障教學質量。
總之,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教師利用釘釘直播、愛課堂教學平臺及豐富的網絡資源,開展了多元化、多形式的組織學與胚胎學線上教學,實現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教學目標。教師通過不斷探索線上教學方法和優化教學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實現了線上、線下教學的同質等效。線上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促進現代互聯網教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有利于推進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步伐,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