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育才雙語學校 齊兵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也在不斷地進行豐富和優化,新時代下隨著“立德樹人”教育方針的提出,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內涵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并且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更是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它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要求具體化的有效途徑,從根本上回答了“立什么樣的德,樹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這是教育的本質性問題,也是教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上的具體表現,從這一層面來講,它是連接宏觀教育方針、培養目標和具體教育實踐的橋梁,而通過發揮學生核心素養這一橋梁的作用,我們就可以把教育方針轉化到具體可操作的教學實踐中去,真正地把“立德樹人”要求落實,培養全面發展的人。[1]所謂學生的核心素養指的就是學生所具備能適應社會和終身發展需要的各項能力和必備品格,真正地能夠順應社會的發展變化而進行幸福圓滿的生活,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除此之外,它也是適應我們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提高我國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綜上所述,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讓學生擁有準備未來生活的能力,而其具體的內涵表現大概有以下三個大的方面。
素養的養成還是要靠知識文化的支撐,前人留下的優秀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文化知識和技能都是人類積累的智慧結晶,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利于我們涵養內在精神,人文領域的知識有利于我們形成正確的情感取向和價值觀,而科學領域的知識技能則有利于我們形成一定的理性批判思維,具備一種科學的探索精神。
學生的核心素養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自主發展,具體表現為個體能夠自主的管理調節自己的生活,在變幻莫測的社會里,能夠靈活地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能夠不斷發現自身的潛力,不斷地去完善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高品質生活,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幸福健康的生活。
人都是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下的,因此發展自己的同時也要隨時關注社會的變化,多多參與到社會中去,將我們自己學習到的知識積極地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去,在社會中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以此推動整體社會的發展;無規矩不成方圓,同在社會下,就有一定的社會規范,在發展自身的同時,我們也要遵守相應的社會規范標準,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做一個有責任擔當的人;在復雜的社會中,我們也要學會生活方面的技能,要有創新實踐的能力,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適應社會。
新時代下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加地關注,注重對人個性化的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在當前設置的學科教學中要著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把兩者深入結合,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老師不僅僅只是為學生傳授呆板的知識,還應該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養,要學以致用,真正的和實際生活聯系,而在考試評價上也可以側重實踐能力的考查。由此可以看出學科教學和學生核心素養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教育工作者必須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從而才可以展開有效的教學促進兩者的共同發展。
高中地理作為高中課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學科,其中也蘊涵相關學生的核心素養成分,在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地理學科教材中知識是如何呈現的,而且要懂得如何從這些地理知識中去獲取相關的生活技巧,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它們之間具體的聯系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體現:首先,教師在實際的地理教學中通過對地理教材知識細節和要點的詳細講解,讓學生初步學習到地理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形成知識框架,形成一種濃厚的地理人文知識氛圍,在這種學習氛圍下,有利于建立一種核心素養背景,而學生在此背景下其核心素養也會逐漸得到鞏固和加強;其次,在進行地理理論知識的講解過程中,學生在進行不斷的領悟和思考,其關鍵能力也在慢慢地得以提高;最后,教師在講解完后,會提出相應的問題或者結合之前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自主的閱讀教材查閱相關資料,自己找出答案的出處,然后教師再對答案進行合理的解釋,這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激發其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探究能力。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學科已經成為素質教育下發展的趨勢,甚至作為學科的重要教學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和學科素養相結合,在學科素養的培養上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簡言之,就是在學科素養的培養上要有學生核心素養的體現,而具體到地理學科上主要有以下幾點。
(1)培養學生的地理區域認知能力,積累一定人文地理知識,奠定一定的地理知識根基,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這就要求學生對于地理區域要有千差萬別的認識,不可以用單一化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區域,不管是鄉土地理、區域地理、中國地理還是世界地理,都有各自的區域特征,因此我們要對不同的地理區域進行合理的整理歸納,掌握不同區域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并結合每個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了解每個區域內相關的工業以及農業狀況,并且做好相關的記錄,這樣有利于我們系統地掌握區域的不同特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通過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做學習的主人,靈活地進行學習,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的發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這就要求學生在進行地理知識學習時能夠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對其中蘊含的地理現象能夠進行系統化、科學化、綜合化的認知和思考[3],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從多個層面對知識進行分析,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靈活地解決問題,逐漸強化鞏固學生的綜合思維。比如在“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的學習中,針對全球變暖的問題,教師就可以先進行對全球氣候變暖的知識進行簡單的理解,得出大氣層的熱無法充分釋放從而形成了溫室效應,然后再分析影響溫室效應強弱的因素,最后再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探索溫室效應造成的影響,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最關鍵的就是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這有利于學生真正的和社會接軌,才能更好地生活。在實際的地理教學中就需要學生不僅要有相關地理理論知識的儲備,還要有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地理實踐能力。比如在進行“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發展”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戶外考察活動的形式,當地的交通運輸方式及其布局進行簡單了解后,然后再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調查了解的結果,最后一起討論當地城市的交通運輸情況,這樣不但保障了教學效果,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和諧的觀念,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顧名思義,人地協調指的就是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意思,這樣才能有效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意識到人和自然協調的必要性,而且要有正確地判斷人地是否協調的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充分理解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意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地理教學中很多都是要采取調查觀測的活動進行教學,因此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上,要充分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不要一味地機械的給學生灌輸知識,把自己對知識的認知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做學生的引導者,讓學生自己發現探究知識,在這方面可以建立相關的思維導圖,讓學生自己來進行分析學習,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地理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知識的學習是學生核心素養養成的基礎條件。為了奠定學生的地理知識根基,首先就得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注重把握知識前后的聯系,合理的整合相關知識進行有序的教學,將教材的前后章節的教學內容進行聯系,幫助學生構建網絡知識體系,這樣就方便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自主學習,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比如,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中的地理事物地理概念之間的并列聯系,縱向聯系各個知識的層級關系,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聯系。
知識的學習最終要靈活應用生活實際,這也是知識學習本質的要求,素質教育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更是要求培養學生的實踐生活能力[4],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也要注重理論知識聯系實際生活,比如在進行“區域特征分析”這一章節的學習時,其中對于人文地理特征的分析教師就可以結合學校附近的商場、醫院以及工廠等來做區域式的總結分析,這樣學生就能夠直接地貼近自己生活的區域,了解到每個區域的不同特征,使得學習更加地生活化,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社區調查、野外考察以及模擬實驗等實際的課外活動進行,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學生將學到的地理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這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
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是高中地理教學的主要目標了,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充分認識到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實施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對策,這樣才能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最終實現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