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外語外事學院 劉容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新時代的大學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事業建設與發展的生力軍,而輔導員作為立德樹人工作的排頭兵,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著力引導大學生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的自覺性,立志做信仰的堅定者、時代的奮進者、青春的搏擊者。
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處在新時代,思政育人最前線,一次次堅定初心。一名合格的思政輔導員,需要牢記使命擔當,堅持立德樹人,強化思想引領。
在日常工作中,作為輔導員,深有感觸。輔導員能夠做到與學生的良好、有效的溝通,是輔導員工作的基本立足點,而在這一基本工作之中,心理學的一些觀點和手段,對促進溝通有著很好的效果。鑒于此,將結合自身工作經歷以及所學心理學知識,對輔導員日常工作中的心理學應用實例做一些簡要分析,探討在日常工作中結合心理學方法的現實意義以及相關的一些問題思考。
“輔導員(班主任)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因此對輔導員也有著較高要求:恪守愛國守法、敬業愛生、育人為本、終身學習、為人師表的職業守則;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把握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成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準確理解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和職業要求,是自我認知的基礎。擔任輔導員八年來,我和學生們共同成長,不斷學習,看著剛入象牙塔的少年成為奔向社會各行各業的人才,我也倍感欣慰。數年陪伴,我和學生們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不僅僅是老師,也更愿意成為他們的朋友。
現實中,有的大學,由于分屬幾個校區,因為不同專業以及人數差異,或者因為教職工人員變動等原因,可能會出現大學期間,所在班級將要經歷數次更換輔導員的安排。學生與輔導員之間,還沒能熟悉學生名字,熟悉輔導員的領導管理風格,還沒能一對一見見面,聊聊天,卻收到通知又開始更換輔導員。工作中,也有存在輔導員由于擔任其他工作,多個職務,工作過于繁忙,導致所在班級的輔導員幾乎很少出現在學生們的視線里,學習和生活上的安排,往往也是通過班干部進行簡單安排和布置,傳達即可,更不要談什么一對一見面溝通、交流。
事實上,這種現象也許并不少見。各大高校由于環境條件區別,以及學術氛圍還有辦學方向的不同,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也千差萬別,有大學生曾說他的輔導員,大一開學見過一次,畢業見過一次,甚至嚴重到有大學生不認識自己班級輔導員以致鬧出笑話。
出現這種問題,其實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高校環境限制,比如各種分校區建設,不同校區建設不同步,導致輔導員與學生分開,還有由于某些高校教職員工缺乏,部分輔導員負責的班級太多,或者身兼數職導致疏于與學生溝通交流。
其次,輔導員自身的能力和素養問題,辦學環境和辦學目標的差異,導致部分高校并不注重輔導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養成了極少數輔導員不管事的放任態度,凡事交給班干部安排就行,只充當了簡單的轉發工作安排的鍵盤手,對于個別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心理問題則簡單敷衍,隨意處理了事,并沒有用心去深入與學生交流,甚至對于一些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也是簡單了解即可,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那就是根本不了解,不認識。
再次,許多學生的問題同樣嚴重,進入大學后,有的學生放任自流,沉迷于網絡游戲、電子游戲,或是忙于戀愛交友、購物逛街,對學校規章制度、安排漠不關心;另外一種情況則是許多學生覺得輔導員并非同齡人,也不是解決問題首選,即使有問題也不會向輔導員尋求幫助,甚至可能因為輔導員的工作性質與學生的各種需求預期差異,產生了對立。另一方面,許多學生覺得自己不是班干部就不用擔心班級、院系或學校的一切事情,只要自己考試及格,其他一切事情都無所謂,并且對熱心的班干部嗤之以鼻,認為他們“巴結”輔導員只是為了自己的多評優,為了自己的前途,而自己對這些都不感興趣,“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除了一些負責班級事務的班干部之外,輔導員跟學生之間關系生疏,缺乏交流的現象非常普遍。
針對如上現象,需要思考的解決之道無疑是多方面的,但本次筆者暫不論及學校以及學生自我心態問題,僅從一名輔導員的身份出發,思考在這一問題之中,輔導員自身的主動性,并且結合自己學習教育心理學的數年經驗,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即如何更好地將心理學知識融入輔導員日常工作,充分運用到輔導員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之中。結合自身工作經驗,特舉出如下一些心理學運用實例。
(1)輔導員首先應該注重自我素養的提升,充分理解心理學中的“表率效應”,以此提高個人的性格修養和人格魅力,才能成為學生的榜樣,在溝通與交流中起到表率作用。表率效應是指,“領導以身作則,下屬就會自覺跟隨”的現象,同時,這也是“從眾效應”和“權威效應”綜合的結果。需要注意,領導的作用是雙向的——起負面作用,是因為“上梁不正下梁歪”;起正面作用,是因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在輔導員與學生的關系中,發揮輔導員的正面的表率作用,必須“正人先正己”。以另一個層面來講,從“塞里格曼效應”講到“達維多夫定律”,一方面鼓勵個體提高心理素質,增強抵御風險或抗挫折的能力,同時也要激勵個體提高心理品格,努力使自己走向成功并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所以,作為輔導員首先要強化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領導”意識。輔導員的工作不僅僅只是傳達學校的規定,更重要的是成為學生的“領導”,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這樣的輔導員才是學生需要的“領導”。
(2)進一步理解心理學上的“共情能力”。心理學概念中,共情是一種能夠感受被分析者感受的能力,也是一種心理分析的技術和產生心理分析治愈效果的重要條件。共情是試圖站在對方立場上感受對方的感受,從而表達出這種感受。不管你給他人講多少道理,做多少工作,如果此時此刻的內在沒有被完全看到,他們就不愿意改變,也就不可能被療愈,很多試圖療愈別人的人,其實大部分都在做這樣的無用功。在日常生活中,輔導員需要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到問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讓自己成為“學生”的一員,才能真正和學生成為良師益友。簡單一點來講,輔導員要主動換位思考,不是一味地拿規章制度來處理學生的問題,而是在充分溝通,互相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引導,讓學生感受到被理解,從而得到信任,這樣的溝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學生的心理問題才能得到妥善解決。
(3)輔導員應熟練掌握心理學中的“危機公關”和“心理危機干預應急預案”,并在工作中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例如發現某些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導致生活、學習受到嚴重影響,應進行積極心理疏導,另一方面也要及時與家長溝通,以及通過其他學生了解情況,準確把握學生心理危機的具體問題落點,共同制定疏導方案,讓家長經常與學生聯系,經常關心他的學習和生活,讓他感受到遠方家長的溫暖,使其逐步恢復正確的自我評價。另一方面,針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特別是性格孤僻的學生,輔導員更應該貼心交流,幫助他們重塑學習目標,回歸正常的大學生活軌道上來。消除人際交往障礙,發掘優點,通過組織活動,適當轉移情感困惑,也是輔導員處理心理問題的良好手段。在班級和學院舉行各種活動時,都積極鼓勵所有人參加,引導他們去發揮自己的才能,能給同學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得到認可和肯定的事實,對于幫助他們融入集體、重拾信心有很大的幫助。對其表現給予肯定,引導他用合理的認知來詮釋生活,突破原有的心理、性格束縛,通過增加成就感,找到學習、生活的樂趣,從而幫助他轉移注意力,開始嶄新的生活,這正是一名具備心理學基礎的輔導員能做到的工作。
(4)熟練運用心理學知識的同時,向學生傳播一些心理學健康知識,讓他們學會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調節。很多學生可能認為自己并不是心理學專業,所以不需要去了解什么心理學,但事實上,心理學并不是只限于專業人士的內容,它可以融合到任何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作為輔導員可以利用一些班會的時間,定期開展學生交流會,講解一些心理學知識,結合實例,讓學生互相了解深入交流,彼此進步。掌握基本的一些心理學知識后,可以讓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和疏導,能夠更好地緩解人際關系,讓學生共同進步。傾聽、安慰、理解等小小的舉動,或許就會換來一份真摯的友誼,化解一些矛盾,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輔導員應該先從自己做起,不斷完善自我,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同時也會增加一些關于心理問題的資料的閱讀,更多地關注同學們的意見與想法,并主動及時進行適當的溝通,從而更好地為大家服務。努力引導學生用最積極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學習和工作上的問題,使同學們擁有更充實健康的大學生活,是每一位輔導員的殷切希望,也是輔導員工作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