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女子學院 王前前,張秋雨,王吉佳
我國老年社會工作應國情變化而不斷地發展,但就現有的資料和了解來看,我國老年社會工作較多地僅限于滿足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滿足老年人溫飽、生存等最基本的需要。例如,為經濟有困難的老人申請低保,提供救濟,捐助生活必需品;給孤寡老人安排住處,安排義工或社會工作者照顧其基本生活;為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康復服務或者日間照料等。可以看出大多的服務僅僅停留在最基本的需求滿足上,很難涉及更高層次的需求滿足,尤其在老年人的心理服務方面有所欠缺。然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社會節奏不斷加快,這就需要現在的人們要有很強的社會適應能力。但對老年人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素質不斷下降,經濟收入減少,社交能力逐漸弱化,很難享受科技發展等變革成果,正逐漸削弱老年人適應社會的能力。再加上空巢老人也在不斷出現,老人們在獨自面對生活的時候,會出現更多的問題,這種種原因使得他們成為弱勢群體。另一方面,老年人正處在角色轉變的關鍵時期,老年期并不是中年期的延長而是從原有的工作崗位、社交活動中脫離出來,減少社會責任,更好地安度晚年。活動理論認為,我們在日常工作、婚姻和社會活動參與中建立自己的社會角色,如果老年人失去了工作和社交活動,又不能在其他地方建立新角色,就會成為“沒有角色的角色”,這時老年人的社會價值就會降低。其次,老年人正處在人生的整合階段,如果不能完成這一任務將會對老年人的生活產生嚴重影響,所以,老年人除了需要物質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心理方面的輔導,而現在的老年社會工作在此方面有所欠缺。
根據調查顯示,老年人會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有:第一,孤獨感。老年人的親友的離世、缺少子女的陪伴、社交活動減少等多種原因使得老年人在大多時間無人交流,只能自己獨處,內心孤獨。像我們常常聽到老人愿意花錢找別人來閑聊就是以上這種情況。這些容易讓老人產生悲觀的情緒,嚴重的可能會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是自殺;第二,自我認同降低。老人的經濟來源減少,需要依靠他人撫養,尤其是退休后的清閑生活會讓老人感覺自己年老無用,或者老年人的生活經驗并沒有獲得他人和社會的認同;第三,隔閡感。老年人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弱,面對現今的網絡世界手足無措,信息渠道也相對閉塞,信息接收速度較慢,會逐漸感覺自我被社會逐步邊緣化;第四,恐慌感。老年人因為對于健康的認知不夠,在面對身體能力下降、親友的去世、自身患有某種疾病等容易對病痛、死亡產生焦慮和恐懼,害怕死亡到來,不能正視自身的疾病和身體素質方面的改變。以上這些心理問題都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需要得到有效引導和排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多數老年人的物質生活也不再成為影響生活質量的首要問題,反而心理問題的解決和排解成為老年人生活質量提升的關鍵,所以也應該成為老年社會工作不可忽視的關鍵。
老年社會工作科學理論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工作人員自身理論與實踐不足;服務方法和服務模式科學理論不足。首先說工作者理論與實踐不足,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老年人口數量不斷上升,這就需要大量的老年社會工作者,然而由于老年社會工作剛剛在國內開始發展,專業人員較少,大多數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和技巧,而且大部分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工作管理能力都比較低,而且普遍來看工作人員的學歷都不高,所以在進行老年社會工作的時候往往會降低相關工作的效率。目前我國老年社會工作者僅僅經過幾周的培訓就可以直接上崗工作,多數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專業教育,也沒有有關老年服務的知識理論,缺乏對倫理的了解,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老年社會工作。即便接受了培訓工作方法和技巧也都達不到標準。不能滿足老年人在生活中多方面的需要,這樣不僅會影響服務的質量,而且也制約了老年社會工作的開展,這也是現在老年社會工作社會認可度較低的原因之一。
在另一方面是社會工作服務和服務模式的方法缺乏科學的理論,這也可以稱為去專業性。目前國內的養老機構去專業化傾向很是嚴重,存在著功能結構設計過于單一的問題。在美國、日本、我國香港地區的養老保險機構會根據老年人的身體和經濟情況來確定養老機構的服務系統功能,老年社會工作能力范圍涉及較廣,在生活、文體、醫療、就業等多方面都有自己不同的服務模式和方法。例如,在生活方面,日本為老年人開設了老年人訪問護理平臺和老年人訪問護理制度,為居住在家里,且需要護理的老人提供幫助。在養老支出方面,通過不斷增加國家在養老支出中比重的方法來減輕家庭在養老方面的經濟壓力。對身體健康的老人,政府通過開設“增強活力”“護理預防”等課程進行護理和預防等基本知識的普及,增加老年人對健康的關注。在住房方面,瑞典對老年人的房屋進行了翻修,使之適合老年人居住,對于獨居困難的老年人,可以住養老院、老人院或退休者之家。養老院負責為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醫療和護理服務。老人院和退休者之家可以為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各種生活服務。在就業領域,為了擴大老年人的就業機會,新加坡設立了人口老齡化問題部長級委員會,旨在通過整合資源來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該委員會在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健康和安全領域提出建議和執行計劃,例如實施促進就業方案和職業康復方案,該方案鼓勵地方公司重新設計其工作,使面臨失業的老年人繼續或被重新雇用,以幫助他們處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而我國的養老機構沒有統一嚴格地科學分類,是一種“大一統”的方式。為所有的老人都按照統一的模式和方法提供服務,而一些服務方法也沒有專業科學理論的指導,多數建立在原有經驗之上,或直接學習他國的方法,沒能系統地促進老年人生活質量提升,進一步導致老年社會工作的社會認可度較低。
老年社會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資金方面的支持,無論是工作人員的培訓,各種技術的學習,還是多種基礎設施的建設,物資采購等都需要政府的資金投入。在社會工作發展較好的國家,企業也會加入社會工作的行列,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可是在社會工作剛剛起步的中國來講,國內企業很少加入,老年社會工作的開展大多要靠政府的支持。然而根據相關調查表明,政府在老年社會工作的投資為總投資數量的2%,所以出現了老年社會工作所需要的一些基礎設施無法滿足,很多先進技術無法引進,大多活動因缺少資金而無法進行,只能優先考慮老年人的基礎需求,很難考慮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問題,也無法進一步提高老年社會工作的效率。而且我國參與老年社會工作的工作人員缺少相關編制,工資待遇也較低,晉升制度也有待提高,導致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做老年社會工作,尤其是那些專業人員不愿意從事相關工作,導致老年社會工作社會認可度不斷降低,進入“惡性循環”,大部分老年人相對于機構來講更喜歡在家養老,導致我國的大部分養老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長久下來針對老年人服務的一些社會資源也越來越少,政府投入也會相對減少,這樣就更無法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更不要說關注老年人在醫療、文體、心理等方面的權益,不能更好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此外,制定社會治理規則和出臺政策,首先要確保有效滿足老年人的合理需求,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把“賦權”理念引入我國老年社會工作,從制度和個人兩個方面增加老年人的權利。媒體應該塑造健康老年人形象,大力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但是顯然在國內增權理論剛剛進入到學者的視野,還沒有更大范圍應用在老年社會工作當中,社會和媒體對老年人的關注也有所欠缺,很多老年人的權益和福利都沒有得到社會的過多關注,反而給老人加上一些負面的標簽。
社會在進步,科學在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越來越多。人口老齡化是我們在未來必須面對的問題和挑戰,作為老年社會工作者必須挺身而出,為老人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幫助老年人解決問題,同時社會工作者也要提升自身能力,才能為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務。老年人數不斷增多,這給老年社會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求老年社會工作不僅僅要在基本物質生活上滿足老年人,更要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和自身素質的提高,這給老年社會工作提出新要求。老年社會工作不僅要借鑒西方的經驗還要探索本土化的方法,通過分析老年社會工作的問題和困境,在實踐過程中才能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的問題,為老年社會工作的本土化進程助力增彩。
相關鏈接
老齡化社會是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達到或超過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結構模型。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是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新標準是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2009年10月26日,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到來之際,中國正式啟動了一項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以積極應對持續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危機。
由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進行了預測——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