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市林業局 吳孝元,郭桂芬,吳旭冬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崇尚健康食品的追求成為時尚,綠色的森林食品倍受消費者青睞,建設竹筍森林食品基地已成為產業發展當務之急。森林食品的種類有森林蔬菜、木本糧油、木本藥材、特色干果等。目前,我市有“肖莊”“佳馬”等省級森林食品基地2萬畝,其中有毛竹筍森林食品基地1.5萬畝,年產鮮筍約600萬公斤。針對近年來我市森林食品基地建設經驗總結,認為森林食品基地建設主要是做好土壤、水肥管理、科學留養母竹、挖筍、病蟲害治理等方面的技術因子的調控,以提高基地的經濟效益。
毛竹筍筍用林基地每隔1年墾復1次,每年松土1次。采取塊狀或帶狀整地,墾復深度20-30厘米。墾復要因地制宜,緩坡地采用全墾,坡度較大地段采用局部墾復或淺墾。墾復時間在冬季進行;松土在夏季進行,也可結合挖冬筍同事開展,有利土壤風化和消滅越冬地下害蟲。
結合墾復、松土,及時清除林地中的老竹鞭、死鞭、竹兜、石塊,改善林地立地條件,促進新鞭的生長,增加幼齡竹鞭的長度和粗度,提高發筍能力。
通過適度的培土達到土壤疏松深厚,保持竹筍的鮮嫩。培土往往可結合施肥進行,尤其是施用有機肥時進行培土覆蓋能促進肥料分解和防止肥分的流失。培土的厚度應視林地條件和竹子生長情況而定。瘠薄土壤宜厚,深厚土壤可薄;生長勢強的林地可厚,生長勢弱的竹林地應逐步逐次加厚。
正常情況下竹鞭生長的頂端優勢極強,每年一般可延伸2-3m,最長可達7m以上。若不作適當處理將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竹鞭生長旺盛,形成大量的長鞭段,而有效發筍鞭比例小;二是竹鞭受趨肥性影響分布于土壤表層,不能深入土中。對此,應進行適當的斷鞭和埋鞭管理。
合理施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環境,改進施肥技術,因土、因竹平衡協調施肥,以肥養地。
(1)增施有機肥,使用經腐熟達到無公害要求的肥,即肥料必須經過高溫發酵,殺死各種蟲卵和病原茵、雜草種子,除去有機酸和有害氣體。
(2)使用無機肥料、葉面肥和微生物肥料等,不應對環境和筍竹產生不良后果,禁止使用含有害物質的垃圾和污泥。
(3)化肥的應用要嚴格控制用量,并與有機肥配合,有機氮與無機氮之比以1:1為宜。
(1)農家肥:堆肥、漚肥、廄肥、綠肥、秸肥、泥肥、餅肥、灰肥等。
(2)商品肥料:商品有機肥;腐殖酸類;微生物肥;有機無機復合肥;無機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葉面肥料。
筍用竹林的施肥量應根據以下因子確定:按單位面積生產鮮筍產量、每年留養母竹的數量和大小、地下鞭根系統的生長情況及林地土壤肥力等,綜合考慮氮、磷、鉀施用量。
根據竹筍需肥規律和肥料分解吸收情況,做到適時分期施肥。施肥提倡深施,可采用散施、溝施或穴施,散施時應翻土埋入,減少浮鞭現象發生。按年產12000kg/ h㎡鮮筍計算,每年分4期施肥,其肥量參數為:
2月(施筍前肥):以速效肥為主,尿素或筍竹專用肥200-300kg/ h㎡。
5-6月(施行鞭肥)生物肥750kg,氮肥200kg/ h㎡,磷肥30-40 kg/ h㎡,廄肥15-30t/ h㎡。
8-9月(施孕筍肥):有機復合肥600-750kg/ h㎡。
11-12月(施發筍肥):腐熟廄肥30t/ h㎡和有機復合肥750kg/ h㎡。
通過不同肥源和不同施肥季節及施肥方法的基本元素在土壤中吸附、釋放、損失、累積等循環規律和有效利用率等方面開展研究,最終實現以有機肥為主基礎,生物能源肥為動力,氨基酸類、腐殖酸類復合肥為補充,逐步減少直至不再施用化學肥料的竹林養分補充技術。
根據母竹大小和林地條件,母竹留養量控制在2700-3000株/ h㎡,即每年的新竹留養量為900-1000株/ h㎡左右。竹齡結構調控成1、2、3、4度竹之比為3:3:3:1.
留養母竹的時間,以出筍高峰期的后一時段為佳。因為此時對竹筍的產量影響不大,且不影響母竹的質量。過早即養分消耗多,新竹的生長勢必壓制晚期竹筍的生長;過遲即影響母竹產量。
(1)灌溉用水。應符合GB 5084、GB 3848標準要求。
(2)灌水原則。應根據不同竹種、竹林生長情況、土壤干旱程度進行灌溉。
(3)灌水時間。根據竹林生長情況,毛竹筍用林每年灌3次~4次,第1次是地下莖生長的8月,第2次是筍芽形成到肥大9月~10月,第3次是出筍前到早發筍的2月~3月,培養冬筍竹林可在11月視林地干燥程度再加灌一次。
(4)灌水量。根據土壤干燥程度及灌水間隔長短,不同竹種類型一般要求每次90T/hm2-150T/hm2。
(5)在有條件林區提倡應用噴灌、滲灌等節水灌溉技術。
挖冬筍技術:挖冬筍的方法有3種。
(1)全面翻土挖筍。此法可結合冬季松土進行,細致深翻,可一次性挖掘。
(2)沿鞭翻土挖筍:要選定3-4年生的狀齡母竹,擇其枝葉濃密、葉色濃綠中帶有數片黃葉的孕筍竹,在其附近淺挖,找到黃色或棕色壯鞭后,沿鞭跟蹤竹鞭向下伸的地方大多可找到冬筍。
(3)開穴挖筍:冬筍是春筍的前身,挖掉冬筍能促進竹鞭上其它筍芽的生長,最好是分2次挖取,初冬先挖1次,待進入休眠期再挖1次。筍用竹山通常把冬筍挖光,促使其它筍芽生長成春筍,故有“挖光冬筍,促發春筍”之說。
(4)春筍采收要按照出筍遲早分期分批進行,挖掘春筍時盡量不要損傷筍體,保持美觀,特別注意防止挖斷竹鞭,挖筍后要及時蓋土,以免竹鞭裸露。
生產中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通過加強培育、合理經營、改善竹林的抵抗能力。堅持以營林技術為基礎,優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必要時慎用化學藥劑,將有害生物的為害控制在允許范圍以內,同時竹筍產品的農藥殘留不超標,達到安全、優質和無公害要求。
1.營林技術防治
(1)保護生態環境 保護好竹林及周邊森林環境,豐富森林生物群落的物種資源,形成合理的食物鏈,穩定和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
(2)加強筍竹管理 對筍用林,采取冬季墾復,夏季除草,破壞有害生物的越冬越夏場所,降低有害生物種群數量。優化竹林結構,及時清理清除病、蟲和老弱殘次竹,鏟除傳播源,改善竹林對有害生物的抵抗和忍受能力。
2.物理防治
利用害蟲趨光性、趨化、潛伏和上竹等習性進行誘殺。如竹林設黑光燈、高壓汞燈、頻振式誘殺燈等誘殺螟蛾、夜蛾類害蟲;用糖醋液、性信息素、鹵水或麥麩皮、餅肥等食物中摻入適量藥劑誘殺害蟲;人為創造害蟲潛伏條件誘蟲潛伏或越冬,然后殺滅害蟲;設置阻隔帶或毒環捕殺害蟲。
產品應具有竹筍可采食的特性。要求大小適中,筍體飽滿完整、新鮮清潔、色澤良好、無腐爛、無霉變、無異味、無病蟲為害和機械損傷。
竹筍產地環境與竹筍質量安全標準,按照LY/1678-2006《森林食品產地環境通用要求》和GB 2763-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規定要求。
(1)產地環境土壤重金屬和農藥殘留含量限制。其中:總砷最大含量應≤20(mg/kg,下同),總汞≤0.20,鉛≤45,鎘≤0.25,總鉻≤100,銅≤80,鋅≤100,六六六≤0.05,滴滴涕≤0.05。
(2)竹筍中重金屬和農藥殘留含量限制。其中:砷(以As計)最大殘留量應≤0.5(mg/kg,下同),汞(以Hg計)≤0.01,鉛(以Pb計)≤0.1,鎘(以Cd計)≤0.05,鉻(以Cr計)≤0.5,倍硫磷≤0.05,敵百蟲≤0.2,敵敵畏≤0.2,殺螟硫磷≤0.5,對硫磷≤0.01,甲胺磷≤0.05,久效磷≤0.03,辛硫磷≤0.05,磷銨≤0.05。
(1)產品必須標明產地
(2)每一次交貨須將同品種、同等級、同時采收產品作為一個檢驗批次。
(3)采用隨機抽樣法抽樣。樣品抽取量不超過每批次產品總量的1%,最多不高于3kg,最少不低于0.5kg。
(4)檢驗結果的數據按照LY/1678-2006《森林食品產地環境通用要求》和GB 2763-2012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規定執行。
(5)根據判別規則若檢出任一項不符合衛生標準,可重新抽取同批產品進行復檢,若仍不合格,則判定該批產品不合格。
(6)分級指標暫不作產品檢驗的質量指標。
(7)加強森林食品基地的長效監管,產地進行定期復檢。
食用林產品生產銷售單位要建立產品溯源制度,完善生產銷售檔案,實施品牌戰略,安全第一,誠信經營。產品包裝、標志與標簽、運輸與貯存都必須按照相關標準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