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李珩嘉
思政課精準教學已經引起學術界、教育界廣泛討論。其中一部分學者認為,在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基礎上實現課程內容精準供給,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思政學習積極性,也能夠保證思政教育內部轉化,有效指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這便是思政課教學精準供給理論涉及的問題。精準供給保證了教與學緊密對接,故而該理論對課程思政建設、思政教學改革都有積極影響,能夠為思政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提供思想指導。
一個理論的誕生,都是源自于某一問題,或者說理論研究都是以問題為導向。思政課程教學精準供給作為一個理論,其反映出了目前思政教學當中“教”與“學”存在著粗放供給的情況。
1.在理論教學上思政教師照本宣科、以讀代講
雖然學術界一直在倡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但因為高校思政教師理論基礎薄弱、形象化思維不足、信息素養不夠,無法利用新時代學生可以理解的話語去解釋思政理論,只能照本宣科、以讀代講,造成理論授課比較枯燥。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往往將理論作為定義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其結果是學生考試過后,便將思政內容忘在腦后,能夠實現轉化并指導個人思想、行為者占比極低[1]。
2.在實踐教學上教師無法有效指導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下稱《綱要》)明確指出,各高校需要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法律意識、道德素養等供給思政課程內容,力爭培養“五愛”人才。更需要結合社會實踐等展開思政教育,要切實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和心理健康水平。然而,目前高校思政實踐教學當中,教師難以用思政理論來指導學生行為,難以引導學生運用發展觀看待問題,不能結合唯物主義去解釋一些現象,學生難以接收到來自教師的指導。最為關鍵的是,學生們在以往思政理論學習中死記硬背,無法運用理論來剖析社會現象或者去處理矛盾。所以高校思政課程當中的社會實踐活動效率并不高。這也導致學生參與活動人數多,但真正獲得教育并實現心靈、思想成長的人少。這便是高校思政教學當中出現的假繁榮現象[2]。
《綱要》指出,高等學校需要根據社會情況、專業特點、學生學情并結合專業課、基礎課、實踐課來開展思政教學。要求每一科任課教師都能夠找到本學科與思政教學的契合點,保證思政教學內容的滲透性。這其實就是明確了高校思政教師思政課教學精準供給的方法。
“思政課教學精準供給理論”重點是“精準供給”,其強調了思政教學當中必須要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考慮到學生職業素養、心理教育、思想道德建設以及創新創業需求。故而其符合《綱要》精神,對高校思政課堂教師和學生的地位進行了重新定位,讓教師尊重學生,改變過去填鴨式授課方式,能夠以探究式學習方法來調動學生思政學習積極性,利用互聯網工具等來解析思政理論,從而掌握其中精髓。
供給什么、用什么供給,這些都涉及具體教學資源的統籌和安排。思政課教學精準供給理論明確地指出思政教師作為供給側,需要將黨政理論、四史、傳統文化等作為課程內容,并兼顧學生職業素養、心理衛生、創新創業等需求,實現思政課教學精準供給。教學過程中需要采用線上線下模式來保證相應的知識被學生所接受并轉化為其個人成長的驅動力。
以往的思政課堂是一對多講授式課堂,理論授課是主要內容,實踐環節相對薄弱,容易將學生培養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精準供給顛覆了傳統粗放式授課模式,對思政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師在認真開展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開展教學活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獲得相應的點撥。或者說精準供給理論迫使思政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并有效提升其親和力,拉近了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保證思政教學有效開展[3]。
“三全育人”成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其倡導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實際上其已經確立了高校思政教學體系。教學體系構成主要包括教學順序、教學過程、教學方式方法、教學內容、教學反饋、教學評價、比較以及調整等。而“精準供給”理論,給思政教師提出了嚴格要求,需要其考慮到學生情況、教材內容、社會狀態、教學目標等來有效地形成教學順序、教學過程,要與學生形成互動,了解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印象,并根據這些反饋調整課程教學,所以說“精準供給”理論的學習和實施,對于建立高校“三全育人”思政教學體系而言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或者說,該理論抓住了教師這一主體,從微觀層面產生作用,最終確保整個教學體系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4]。
通過前文對“精準供給”理論價值的闡述分析,可以知道思政課教學精準供給必須要牢牢把握教師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制度建設、教學資源優化四個抓手,才能真正實現思政課教學的“精準供給”,讓枯燥理論易于被學生所理解,并能夠通過具體實踐課進一步深化并吸收,讓學生能夠成為具有良好的政治立場、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法律意識以及道德素養,成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新時代人才。
在“精準供給”理論中含有“供給側”概念,即將思政教師視作經濟學中供需兩方中的供給側,認為供給側需要根據需求側的具體情況來調整知識內容。換言之,就是要求思政教師努力塑造良好的個人魅力,提升親和力,確保自身思政課程能夠受學生歡迎。很顯然,這需要思政教師擁有足夠的思政理論基礎、教學經驗、豐富的閱歷經驗和思想工作經驗。“雙師型教師”無疑成為了供給側最佳人選。但因為思政課程雙師型教師屬于特殊資源,想要培養此類教師對學校而言具有很大的壓力。主要原因是思政課程較為特殊,其具有非常明顯的思想意識屬性,會涉及很多專業理論以及大量術語,需要理論扎實且實踐經驗豐富的全能型教師來任教。所以很多高校選擇輔導員作為思政教師。在過去的這些年中,輔導員在學生思政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隨著學生思想受互聯網多元思想沖擊,輔導員的思政教學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他們也逐漸顯露出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點。這是因為輔導員作為學生黨建負責人,其雖然擁有豐富的黨政理論,能夠切實開展黨建活動,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是該種實踐和社會實踐又存在一定差異,不管是實踐平臺還是實踐方法都有所不同。高校思政課程需要真正理論扎實、實踐豐富的雙師型教師。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思政教學都或多或少地面臨這一問題。
為了讓各大高校培養出足夠的雙師型教師,教育部在有關文件當中明確指出,高校、高職院校可以聘請當地業內知名人士成為兼職教師,以確保雙師型教師在校內教師總人數中占比達到50%。
雙師型教師隊伍基本成型后,高校仍然需要出臺激勵政策來提升該隊伍的教學積極性。具體舉措有:第一,申請國家級學研項目。一般國家級學研項目具有獎金較高,對教師擁有激勵作用,大家可以彼此借鑒和學習,最終提高了整個隊伍的教學水平。第二,嚴格考核。即建立各類精準供給指標,例如學生好評度、學生理論轉化水平、學生思想行為等。這些都可以通過調研學生群體形成數據進行分析,利用分析結果可以反過來評判教師的教學質量。考核對接獎懲,激勵教師努力提升自身水平,改善教學質量。
思政課程體系建設要對標《綱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基礎課、實踐課來綜合布局。針對不同專業特點來進行課程體系建設,如:文學、歷史學等專業可以融入馬哲理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展開解析,并且結合專業特點對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自發地學習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先進文化。若是經濟學、財務等專業,除了要堅持學習馬列主義理論之外,還要積極地對接我國經濟形勢、行業態勢以及有關法律展開思政教學,要讓學生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職業水平,能夠恪盡職守。最主要的還是對接實踐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對應的行業當中存在的問題,例如虛假財務報告對社會的影響等,培養學生具有經世濟民的家國情懷。需要說明的是,高校思政教師必須要利用信息技術來對接學生,了解其學習需求,如此才能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5]。
教學制度主要包括教師管理制度(如招聘、選拔、培訓、績效)、學生管理制度(如學分、學風)、教學管理制度(如教學督導制)等。三種制度作用于教師、學生、高校管理者三種人群。為了保證思政課教學的精準供給,還需要明確與思政教師有關的招聘、選拔、培訓、績效等工作。另外,需要積極鼓勵高校學生成立思政社團,努力構建良好的思政學習風氣,通過社團開展的理論學習、辯論活動等,擴大思政課程影響力[6]。督導組則要專門對高校以及分校、分院的思政教學展開監督,保證管理部門、教師隊伍都能夠獲得壓力產生動力,提高教學水平。
這里涉及“教育鏈”的概念,所謂“教育鏈”是由社會教學資源、社會組織、思政教師、高校學生等組成的一個鏈條。它打破了傳統思政教學課堂限制,能夠通過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向社會延伸,能夠將當地紅色遺址、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納入進來[7]。還可以與政府協同構建地區性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平臺,讓高校大學生思政實踐課深入社區,走入軍營學習國防知識等,橫向拓寬大學思政實踐課范圍,培養大學生尊重人、愛護人、愛國家、愛人民。
思政課教學精準供給理論顛覆了思政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甚至教學模式。其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了保證思政課教學精準供給理論落地,并且被高校管理層、思政教師隊伍、其他學科教師所接受,需要積極響應教育部提出的關于思政教育改革的所有文件,包括《指導綱要》和“三全育人”,把握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構、教學制度建設、教學資源優化四個抓手,全面推進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切實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思政教育。其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是關鍵,思政教師在學習理論、開展教學實踐的同時,還需要積極提升信息技術水平。教師要敢于接受批評,并且能夠進行自我批評,這樣才能實現個人能力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