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劉靖萱
第二課堂圍繞育人開展,主要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課外學習水平,讓學生在接受第一課堂的教育以外,能夠進行更多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和教育活動。在高校之中,第二課堂一般包括社會實踐、黨的教育、素質拓展、創新創業、學生干部、學術活動等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注重建設第二課堂,實現高校以文化人、實踐育人的教學目標。高校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積極探索,在“三全育人”的視角下,創新第二課堂教育模式,把握其發展深度,與第一課堂進行緊密連接,推動第二課堂活動的有效開展。
第二課堂的教學內容具有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特點,教學形式多樣,十分靈活。高校要要有效評估第二課堂,保證第二課堂的育人效果。現在高校普遍沿用課前規范,課時監督,課后評價的教學策略[1]。但是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之中,教學成效不夠明顯,仍舊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第二課堂在開展教育活動時,參與的學生人數多,活動周期短,導致高校的管理人員和組織人員無法全面的掌握第二課堂教育活動,也就無法保證其動態管理;其次,在實踐的過程之中,學生們很少參加評價教育活動,實名制是阻礙學生評價的最大原因,除此之外,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良性溝通,交流互動的頻率較低,教學反饋市場被忽視等原因,也嚴重阻礙第二課堂的健康發展;最后,大部分的高校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時,都會將組織任務交給校團委,由于缺乏專業性的教育指導,導致第二課堂教育與第一課堂專業銜接不緊密,活動內涵不足。[2]
在高校教育體系之中,學生始終占據著主體地位,高校任何課程的設置,都需要考慮學生這一要素。但是在實際的過程之中,高校構建的第二課堂教育模式,往往注重于品牌化和多元化,卻對高校學生的學習需求造成忽視,沒有制定系統化的課程理念[3]。想要保證第二課堂的多元化的發展,大部分高校都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的知識與內容,實現教育的多樣性。但是在設置第二課堂內容時,沒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重要發展理念。對于學生的訴求與興趣愛好充耳不聞,沒有充分的利用學生組織、學校資源、學校平臺等渠道進行有效開發,最終的課程項目往往得不到學生的喜歡[4]。在高校之中,第一課堂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樹立夯實的知識理論體系,第二課堂的作用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兩者作用不同,卻殊途同歸,其目的都是培養優秀人才,實現育人功能,需要相輔相成,發揮最大價值。高校注重品牌化打造,在設置第二課堂的過程之中,參考學科優勢、地域特征、辦學特色,調動各項資源,力求打造出輻射力度大、影響力強、傳播速度快的優質課程[5]。以此來保證第二課堂的教育水平,發揮品牌影響力,起到示范作用。在建設第二課堂的過程之中,高校不能夠直接把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生搬硬套到第二課堂中來。這樣第二課堂就會成為第一課堂的補習班、培訓班,完全喪失第二課堂的重要育人屬性,造成本末倒置的尷尬局面。
第二課堂的授課模式靈活,教學內容多樣,使得其考評體系建立更加復雜,教學評估不夠全面。一部分高校借助質量檢測評估體系的大數據,進行內容反饋[6]。這種方式,能夠更為全面掌握教育情況,了解教學評價,進一步調整第二課堂的教育模式。然而從客觀角度來看,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無法進行有效監控,更不能準確測量教學成效。所以評價主體、評價標準和評價內容都缺乏科學性,教學效果遲遲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隨著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必須要站在“三全育人”的視角下,積極建設第二課堂,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價值,構建健全的育人體系,創新育人理念,以學生為主體,豐富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解決高校當前的育人困境,調整教育模式,推動第二課堂教育事業的有序發展,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目的。
第二課堂的教學不能夠完全脫離第一課堂,要參考后者的工作模式和育人多體系,結合學科特征和辦學特色,設計教育內容、運行模式、評價體系、項目供給,建立4+1教育模式[7]。將第二課堂和第一課堂進行緊密聯系,有效融合,進一步提升第二課堂的規范性、專業性、系統性和科學性。讓大學生在參與第二課堂教育活動的過程之中,能夠滿足自身多元化的學習訴求,促進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教育成效。在“三全育人”的引導下,推動高校研、教、團等各個部門的有效合作,構建健全的教育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各項訴求,調動高校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充分利用高校多項資源,構建多元化的選課菜單。借助網絡管理體系,實現教學的監控與反饋,直觀反映和記錄第二課堂的實際情況,便于進一步的優化教育模式,促進第二課堂的健康發展。
明確第二課堂的重要性,提升全校師生對第二課堂的重視程度。第二課堂要在授課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們深入實踐,深刻總結,打造精品課程和示范課程。建設第二課堂育人體系,要始終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建設第二課堂時,要有效滲透第一課堂,實現相互交融,相輔相成。利用學分轉換制,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進行緊密聯系,完善高校的育人體系,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積極構建第二課堂教學隊伍,實現數據化、學分化和課程化。建立第二課堂成績單,以學分的形式,肯定第二課堂教學,讓第二課堂始終貫穿大學生涯,制定健全的管理體系,創立成熟的工作隊伍,推進第二課堂的順利開展。構建健全的人才培養制度,
全面調動高校的各項教育資源,以高校的人文素養平臺和國家級實驗平臺為基礎,構建第二課堂教育體驗中心,保證其教學、教育、實訓、實踐等多重功能。根據高校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制定相應的教育標準,設置科學的教學計劃,保證課程大綱的有效性。以創新創業、思想政治、文藝體育、志愿公益、實踐實習、技能培訓、社會工作為主體,全面建設第二課堂,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帶領高校學生深入實踐,踐行理論知識,提升綜合素養。擴大高校的育人資源,與當地的企業、政府建立緊密聯系,成立人才培養基地,構建豐富的教育平臺,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空間,增強第二課堂的教學范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讓學生在校企政協同育人機制下,實現全面成長。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得到廣泛運用,在各個行業之中備受推崇,教育事業也不例外。高校要與時俱進,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構建第二課堂信息管理體系。借助信息技術,發布信息、建設教學模塊、監控教學過程、查看教學評價,對第二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全面監督與管理。建立大數據研究中心,借助大數據,進一步評估高校大學生的行為趨勢、成長需求,在此基礎之上,不斷優化和調整第二課堂育人模式。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從學分、評價、記錄等方面評價學生。借助第二課堂成績單,評價學生的表現情況,反映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用人單位提供參考依據。通過記錄評價、學分評價、綜合評價等方式,描述學生的學習情況,評價學生的綜合水平。將第一、第二課堂進行緊密聯系,通過學分轉化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第二課堂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逐漸重視第二課堂。在參與的過程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高校教育體系之中,第二課堂是必不可少的組成內容。基于“三全育人”的視角下,建設第二課堂,已經取得不錯成效。高校要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斷優化教育理念,學習先進的教育手段,及時找出自身不足,不斷完善和調整第二課堂的實施策略,保證第二課堂的有序開展。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提升第二課堂的育人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我國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高質量優秀人才,促進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