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朱春輝,呂科,柏文涌
當前,以智能化為內核和以5G網絡、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仿真技術為典型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來。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國累計開通5G基站71.8萬個,5G手機終端連接數突破2億戶,5G網絡已經覆蓋我國所有地市。5G網絡的大規模普及和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不斷豐富,給高等職業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教育信息化成為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外在推手和內在驅動力。全面提升職業教育信息化水平是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無法繞過的必然要素。教育技術的日新月異發展推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成為了重要的時代挑戰和應然的發展課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推進教育強國進程。《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以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要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0年)》指出,要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全面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
國家《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明確要求,要“實施職業教育信息化2.0建設行動”,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主動適應產業發展、科技革命對教育的驅動,大力推進“互聯網+”教育教學創新,引導職業學校開展信息化全員培訓,提升教師的信息化能力。《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要加強職業院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等方面的內容培訓,全面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國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教育強國使命的重大判斷及時不我待的戰略布局,要求必須瞄準新時代人才需求側,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現代化變革的重要變量,推動教育理念革新、模式重構,使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走在世界第一陣列。同理,新時代賦予了我國高職教育新使命,也必然帶動信息化賦能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明晰了教育信息化建設須朝著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方向邁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必須快速提升,增能教師教學過程和創新學生學習歷程,適應教育信息化從輔助教學到重塑生態之路。
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互聯網+教育”。當前,“互聯網+教育”既是教育理論研究的關注點,也是教育改革實踐的痛點。其實質是利用互聯網等多媒體技術深度融合教育領域的新生態。教育信息化即在教育領域深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革新,是教育現代化的內涵基底和特征表現,是國家現代化發展全域信息化的重要組成,是“教育現代化2035”的內容凸顯和標志所在。
當前,數字校園步入“云時代”,實現了學習的人性化服務。高職院校也緊跟時代步伐在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領域異軍突起。截至2019年底,全國1468所高職院校中,校園網主干寬帶達到2000Mbps的高職院校1000余所,校均網絡信息點數量為5572個,其中有900多所院校實現了無線校園網全覆蓋,為智慧校園提供了堅實保障。教育與技術融合推進教學方式革新,信息化教學步入課堂漸成常態,成為我國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力。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已立項建設203個,共建設了6000余門標準化課程,衍生超過13萬門個性化課程。高職院校國家級精品課程數量與省市級精品課程數量均穩步增長。國家級精品課程數量達到2978門,比2016年增加了37.87%;省市級精品課程數量達到15080門,比2016年增加了25.50%。積極探索信息化、智能化融入課堂教學新模式,其難點是高職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和信息化能力的提升。
教學信息化是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區別于為教學部門的管理業務服務,教學信息化更加注重面向師生的教學服務,包括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內容,以達成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改革、提升教育質量、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經過多年的教學信息化建設,基于各類的大學MOOC、智慧職教、職教云、智慧樹、超星在線、雨課堂、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平臺等在線學習平臺與工具,高職院校基本形成較為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可以提供較為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教學信息化管理。但是教學是否發生了改革、質量是否得到了提高,不僅體現在教學環境、教學資源、教學方式的轉變上,還需要回到課堂教學結構這一根本上進行探究。教學結構是由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教學活動的穩定結構形式。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學環境、教學內容中,課堂教學結構是有所區別的。例如在以教為主的教學理念下,教學結構是以教師為中心;在同一門課程教學中,不同的教學內容可能會呈現各異的教學結構。基于“互聯網+”的教育需要在構建個性、靈活、協作、探究、終身的教育體系中,發揮教學信息化,促進教學結構變革,進而提升教育質量。
在這場具有時代意義的技術迭代和教學變革中,作為高職教育主要承擔者和實施者的高職院校教師無疑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與轉型。大多數學者以信息化時代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求為切入點,從教育整體層面或具體教學方法的視角,對存在的問題及變革提出應對策略。少數學者從教師的角度探討信息化時代的自身能力建設。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對于信息化時代高職教學改革的困境及轉變已有充分的認識,但基于不同主體地位的針對性研究仍有不足。尤其是對在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教師之關注有所不足,缺乏考慮教師個體與整體發展的關系及相應的體系化對策建議,對教師教育問題本身不夠重視。
由于理論研究上的不足,實踐中教師能力的提升也遭遇諸多來自教師方面的阻礙。少數教師并未自發意識到教育信息化帶來的多維挑戰,仍然固守傳統的教學方式,忽略信息化時代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忽視信息素養的積累,在引導技巧及協調討論方面的能力明顯不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數字教育的價值。“停課不停學不停教”,助推了職業教育“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基于“互聯網+”背景下,新時代對職業教育提出新要求。通過教育教學實踐發現,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與學生的需求和支撐引領高職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相比還有明顯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認識不到位。個別教師還不同程度存在對新技術的抵觸和無法掌握的恐慌;二是教育與技術融合效果不佳。教師對最新的與教學密切相關的技術學習和掌控不到位;三是教師系統性培訓不夠,師資水平信息化能力參差不齊,教學效果難以保證。
“互聯網+”時代對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該增強“互聯網+”意識,促進信息技術賦能教育教學,促進二者間的深度融合。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加強信息化教學力、信息化學習指導力,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師自我發展和教學水平,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內容整合構想、教學流程設計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資源組織與創生、學習數據采集與分析、學習能力指導與提升,以及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專業素養的做法等。實現“5個轉變”,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助推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第一,以學為重的教學理念:由主導向參與轉變。傳統課堂教師是整個課堂的主導者,課堂教學內容完全由任課教師決定。不少教師側重講自己感興趣或者是有所研究的內容,忽視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全面性要求和個體化差異。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學技術正在或即將取代教師的知識傳授等部分職能。在信息化的教學情境中,教師需要擔負起教學設計、資源開發和合作學習的重任,以導學、助學為工作重點,讓學生成為課堂進程的推動者。在解決學生所提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其進一步思考,激發其創新潛能。
第二,引導啟發的教學方法:由保守向創新轉變。當前高職院校教師普遍存在自身認識不足、信息化教學經驗缺失、投入不夠、技術掌握不足等問題,很難快速適應信息化教學。對此。應致力于以下幾方面工作:(1)增加跨學科知識的融合。增強數據挖掘分析的能力。(2)學習掌握信息技術。采用問題式、啟發式教育思維,對視頻課程和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并及時通過學習論壇、學習社區等信息反饋機制,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信息的易獲得性使得傳統的知識講授工作容易被替代。但信息化技術很難復制教師的行為模式,教師應注重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的人格。
第三,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由同質向異質轉變。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灌輸式教學。其有兩個顯著缺點:(1)學生學習知識的范圍受教師個人能力的限制,部分教師重復使用課件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陳舊;(2)學生未能積極參與課程,來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導致其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對此,教師應借助信息化時代學習分析技術和大數據技術,深度挖掘學生學習過程的數據記錄,為學生進行畫像和數據可視化分析。實現知識灌輸向能力提升、教師主導向師生互動、共性教學向因材施教的轉變,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
第四,多元互動的教學評價:由定量向綜合轉變。隨著高職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考核評價由過去的定性評價逐漸轉變為定量評價。從長遠發展來看,仍然存在一些缺陷:論文、項目、課時等可以清晰展現的數據標準被給予過多的關注。而一些諸如服務意識、協作觀念等難以量化的標準則逐漸被淡化;評價缺少來自社會、同行、學生的廣泛參與,主體與對象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為適應信息化發展,教師的考核評價機制亦應作出適當的調整:(1)建立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結合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學工作實際情況,針對網絡授課型教師、科研型教師、輔導型教師設計不同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2)實施全方位考核評價,有效結合定量標準與定性標準;(3)加強考核評價的公開性和互動性。尤其要加強對考核評價結果的科學應用,充分發揮其督促作用和激勵作用。
第五,協同并進的教學發展:由個體向團體轉變。信息化時代的知識更新迭代迅速。教師如果在開展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中仍然像傳統教學中那樣單獨作戰,可能會由于信息素養的不足導致教學效率低下,信息化教學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高職教師提出新的要求,教師發展中心應圍繞這些新的要求,以全面促進教師個體與整體的發展為目標,增強組織結構的靈活性,為教師提供專業化和多樣化的服務,尤其是適應信息化教學方面的服務,并適時與學校相關部門開展專項性的合作。教師之間也要共享信息化教育經驗、互促互進。
“互聯網+”是新時代的技術特征,是工業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型的標志指征,“互聯網+教育”是教育在新時代的重大機遇和重要命題,高等職業教育的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必須積極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高職院校教師必須積極順應這一時代應然,善用用戶思維、流量思維、跨界思維等互聯網思維,積極踐行由主導向參與、由保守向創新、由同質向異質、由定量向綜合、由個體向團體等“5個轉變”。構建走向智慧化的教學環境,著眼于個性化的育人方向。掌握多樣化的教學信息技術,基于O2O的流程再造教學方式,提升適應技術發展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為營造優良的育人環境,實現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